《道德经》第六章 万物相互关联而整体存在
(一),经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一),关键词解析
谷:泉出通川为谷,或水注谿(xī)为谷。又见《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为天下溪”、“为天下谷”。见《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溪”、“川”、“谷”并列,且“川谷”与“江海”并列,说明“谷”是水的汇聚壮大之一,比“川”大比“江”小,所以“谷”可以理解为泉出通河(大川)。又见《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象形字典》指出,在造字时代,水流的源头叫“泉”;石壁上飞溅的山泉叫“水”;由山泉汇成的水叫“涧”(两山之间的水);山涧在山脚汇成的清流叫“溪”;众多小溪汇成的水流叫“川”;众多川流汇成的大川叫“河”;最大的河的叫“江”;众江汇聚成“海”。
神:神奇地,奇妙地。
是谓:在《道德经》有两个用法,一个为“即、就是、是指”,一个为“是……使然”。
玄:玄冥,即隐秘的、深邃幽暗的、内在的。
牝:谿(xī)谷也。谿亦作豀(xī),谷也,壑也,无水曰谿。见韩愈《赠崔立之诗》:“有似黄金掷虚牝。”虚牝即哀壑。见《吕氏春秋·察微》:“若高山之与深谿。”《荀子·劝学》:“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绵:联微也,将细微的丝续连起来。
若:连词,而。
勤:辛劳,劳倦。
(二),经文释义
溱溱(zhēn)细泉可以神奇般地汇聚成河流而不干涸消亡,是深邃幽暗的沟壑使然。
这深邃幽暗的沟壑(所遵循)的门道(即整体千连万续、绵绵不断的法则),正是天地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本。
(这个根本将万物)绵绵不断续连起来而(整体)存在。不断续连,永不停歇。
(三),问题思辨
此章是对道之变化规律的具体阐述之二:宇宙万物看似独立,但相互关联而整体存在。
如果把天地万物比喻为一颗参天大树,万物如千沟万壑般相互关联的状态则又好似大树隐秘、庞大而错综盘结的根系,见下图。也就是说宇宙万物相互关联,整体存在,即事物不能孤立存在,只能相互共同存在。那么所谓宇宙起
源之爆炸论便是一个伪论,爆炸论在宇宙起源时就已经崩溃了,绕不过整体逻辑关系这一关——万物互为环境的开放关系无法建立,万物亦指任何一物无以存在,即宇宙爆炸时的单一状态是没法存在的,宇宙运动的规律也非爆炸式的,见《道德经》第四章。同理,进化论在物种起源时就已经崩溃了,绕不过整体生态环境这一关——生态无法建立,物种亦指任一物种无以生存,即物种起源的单一状态是无法存在的。
可见,还原论之缪就在于把事物想象为孤立的存在而割裂了与万物间的相互关联。在还原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切学科和应用,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等以及其他诸多所谓人类文明,其主体也正因为割裂了万物间的相互关联而给自然万物造成巨大破坏。几百年以来的科学与神学之争,科学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于是也压倒了自然万物,这个恶果作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万物的效应已日益凸显。所谓“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第十六章)。
“神”在此章并非指持续引出万物的天神,持续引出万物的是道,道生万物。《道德经》中既无天帝,也无天神,更无“不老金仙”。理解时若能在“神”之后添加一个“而”字成为“谷神而不死”,是否就顺畅了许多?
“谷”在此章并非指山谷,而是泉出通河,见《说文解字》。“谷”在《道德经》中有三层意思,一个指水的汇聚壮大的状态,一个指通达,一个指河流。“牝”在此章才是指山谷、谿谷的意思,而非指母畜,更非指雌性的生殖器。这两个字再一次提醒我们,古今文字意义以及使用习惯有很大的变化,“名可名,非常名”,解读时稍不留神,错误便乘隙而入。特别是先入为主的思维惯性,极易把人引入迷途。所以为了能确保客观,总是需要应用整体论——追究整体之起源而知各局部的来龙去脉,追究各局部之主体而知起源引发的具体结果。
“玄牝”被道教丹家所神化,实为荒诞不经、谬以千里。把“玄牝”视为修道成仙的“玄关一窍”倒是“歪打正着”,正是由于“玄”关未通,所以道门不开。道教把老子尊为鼻祖,可有问过老子本尊是否乐意?两千多年以来世人逐渐把《道德经》尊为万经之王,可曾有一次读懂过这个王?因为不懂而成虚无缥缈之王,一旦懂得可为名副其实之王。世上本只有一种哲学,是宇宙观,是方法论,是道。“玄”之一字,可以把脉天下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