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针密码 | 经络解剖初探(3)足太阴篇
原创 姚志军 腔调中医 2020-04-08
和你一起,寻找能点亮生命的那一盏灯。
经络解剖初探(三)
姚志军
第二章 足太阴经篇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
——《灵枢·经脉》
主腹胀,肠中鸣,不便,脾虚令人不乐,身寒善太息,心悲,骨痹,气逆,痔疾,骨疽蚀,魇梦,痫瘛,寒热好呕,阴股内痛。气壅,狐疝走上下,引小腹痛、不可俯仰、脾积痞气,黄疸,舌本强痛,腹胀,寒疟,溏瘕泄水,面黄,善思善味,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妇人绝子,小儿慢风。
它有几个典型的特征:肺胀膨,缺盆中引痛,肩背痛寒
症候群有些重复的,说明它是广采众长的结果,所以症候群是有重叠的。
有一个典型的与躯干位置有关的症状:脾积痞气
脾积,又名痞气。《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诊得脾积,脉浮大而长,饥则减,饮则见,(月真)起与谷争减,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见于外,腹满呕泄,肠鸣,四肢重,足胫肿厥,不能卧,是主肌肉损,其色黄。”
“心下累累如桃李起”位置很清晰,基本上可以判断是胰腺的位置。
其症状也近似西医胰腺肿瘤的症状。
胰腺肿瘤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多发生于胰头部。可有胰腺肉瘤、胰腺囊腺瘤、胰腺囊腺癌等。
1.胰腺肉瘤
早期肿瘤较小时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偶然在B超或CT检查时发现胰腺占位性病变。多数胰腺肉瘤发现时瘤体已很大。
患者可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病变压迫或侵犯腹腔神经丛可出现腰背酸痛,半数患者就诊时上腹部可触及包块、质地较硬,移动度差。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晚期可有低热和体重下降。
2.胰腺囊腺瘤
(1)腹痛是早期出现的症状,可为隐痛、胀痛或闷胀不适。肿瘤逐渐增大可压迫胃,十二指肠、横结肠等,使其移位并出现消化道不全梗阻的症状,除腹痛外尚可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和体重下降等。
(2)腹部包块是主要体征。包块多位于上腹正中或左上腹部,小者仅能触及,大者可占据整个腹腔,呈圆形或椭圆形,质韧,巨大包块触之有囊样感,无触痛。少数位于胰头部的囊性肿瘤,因囊肿压迫胆总管而发生黄疸。当肿瘤压迫脾静脉或侵及脾静脉时可使其发生栓塞,表现为脾脏增大并可引起胃底和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甚至发生呕血。
3.胰腺囊腺癌
胰腺囊腺癌的主要症状是上、中腹部隐痛或腰背痛,和上腹部包块。腹痛多不剧烈,有的患者仅为饱胀不适感;其他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消化不良、体重减轻、黄疸等,少数患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
所以,
主腹胀,肠中鸣,心悲,寒热好呕,脾积痞气,黄疸,食不消。
它们指代的是胰腺问题,其病因病机主要是暴饮暴食,痰阻中焦。
胰的实质分为内、外分泌部,外分泌部分泌胰液,经胰管排入十二指肠,参与消化作用。内分泌部为胰岛,是散在于实质内的小细胞团。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调节血糖浓度,并使肝内的脂肪合成增多。胰岛素抑制蛋白质的分解,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对人体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缺少胰岛素,垂体所分泌的生长激素就不能发挥作用,生长发育会发生障碍。胰岛还分泌胰高血糖素,有促进糖原、脂肪的分解和尿素生成的作用,并有强心,抑制胃、肠蠕动,增加肾血流量等作用。
造成胰腺炎的原因主要有酗酒、创伤、胆道疾病等等。国外引起胰腺炎的原因主要为酒精中毒,而中国与此不同,主要是由于胆结石致胰液引流不畅、反流而使胰腺发炎。
除了胆结石,暴饮暴食也是急性胰腺炎的重要发病因素。暴饮暴食促使胰液大量分泌,酒精直接刺激胰液分泌,酒精进入十二指肠会引起乳头水肿和奥狄氏括约肌痉挛,于是没有“出路”的胰液对胰腺进行“自我消化”;合并胆石症者也可因胆汁反流或是胰液“出路”不畅发生急性胰腺炎。在临床上,发生急性胰腺炎患者,绝大多数有暴饮暴食的经历。如果在吃大量蛋白质食物的同时,又过量饮酒,则引起急性胰腺炎的机会更大(摘自百度百科)
这个病机同样会引起“痫瘛”:
痫证的病因病机大致可分为积痰、郁火、惊恐、先天因素几个方面,且常相互影响。痰可由气郁化火,炼液而生,也可由恣食厚味损伤脾胃所致。痰热迷蒙心窍,神志为之扰乱。郁火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所生,火动生风,痰浊蒙蔽心窍,则抽搐昏仆。大惊大恐则脏气逆乱,痰阻风动,而作痫疾。先天因素之说源于《内经》,主要为胎气受损,或父母秉赋虚弱,或父母患癫痫导致小儿肝肾精血不足而脏气失调,清窍无主,易患痫证。
休止期以脾虚痰盛、肝火夹痰、肝肾两虚等证较为多见,以扶正固本为主。部分患者的休止期可无自觉症状。①证见面黄形瘦,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咯痰,或大便稀溏,或胸闷泛恶,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滑,属脾气虚弱,湿痰中阻。治宜健脾化痰,常用六君子汤为主方。(来自《百度百科》)
所以,就形成了
痫瘛,溏瘕泄水,面黄,善思善味,食不消,怠惰嗜卧。
肩痛痛寒,喘不得息,烦闷不得眠,数欠,心痛骨痹,骨疽蚀,体重节痛,身寒善太息。
骨痹:语出《素问·痹论》。指气血不足,寒湿之邪伤于骨髓的病症。主要症状为骨痛、身重、有麻痹感、四肢沉重难举。
骨疽蚀:就是附骨疽:指毒气深沉,结聚于骨而发生的深部脓疡,又称骨痈、贴骨痈。因溃后常脱出败骨,故又有多骨疽、朽骨疽、咬骨疽之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多因风寒湿阻于筋骨,气血凝滞而成。
骨髓炎:感染由血源性微生物引起(血源性骨髓炎);从感染组织扩散而来,包括置换关节的感染,污染性骨折及骨手术。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引起的骨髓炎可见于吸毒者,镰状细胞血症患者和严重的糖尿病或外伤患者。真菌和分枝杆菌感染者病变往往局限于骨,并引起无痛性的慢性感染。危险因素包括消耗性疾病,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糖尿病,血液透析及静脉用药。对于儿童,任何引起菌血症的过程都可能诱发骨髓炎。
菌血症:指血液中出现微生物。多是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主要发生在炎症的早期阶段,肝脾和骨髓的巨噬细胞可组成防线,以清除细菌。是指外界的细菌经由体表的入口或是感染的入口进入血液系统后,在人体血液内繁殖并随血流在全身播散,后果是很严重的。
其症状:
1.骤起高热,可到40℃-41℃,或低温,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
2.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可有意识障碍;
3.心率加快、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或困难;
4.肝脾可肿大,重者可黄疸,皮下出血斑等。
除非患者处于患有持续性或高水平菌血症的危险性,短暂而低水平的菌血症是无症状的。典型的表现为全身性感染的体征,包括呼吸急促,寒战,体温上升和胃肠道症状(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在疾病初期,若不测量血压则往往不会发现低血压。有的患者低血压出现较晚。
从上可以看到这个症候群主要是与血液中出现有害微生物有关,中医称为风寒湿。需要肝脾和骨髓的巨噬细胞来清除细菌。
这与胰腺没有关系。
所以,对应的是脾,脾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它同时有储藏血液和吞噬衰老红细胞的作用。
中医的脾是主运化、裹血、统血,生化血液。
运化实质是属于西医胰腺的功能,而裹血、统血,生化血液属于西医脾的功能。
所以,我们说商丘穴的“脾虚令人不乐”中脾的实质是指代胰腺和脾。这也是为什么菌血症的症状与胰腺炎的症状很相似的原因。但在西医中脾与胰腺间的关系并没有很清晰的研究,这是有待更多的数据支持的。
其他一些分散的症状也都可以解释了:
不便:胰腺肿瘤会压迫大肠,或产生便秘或产生腹泻。另外,暴饮暴食,也会引起食物粘腻难化而大便困难。
脾虚令人不乐:商丘穴会促使胰岛素快速增加,而胰岛素会使酪氨酸与苯丙氨酸在血中浓度降低,使色氨酸在竞争上处于优势,很快进入细胞中转换成血清素,进入脑中,使人有愉悦感。
气逆:痰阻中焦,气不得下则逆。
痔疾:痔的诱发因素很多,其中便秘、长期饮酒、进食大量刺激性食物和久坐久立是主要诱因。也就是说仍然是与痰阻中焦有关,自然属于商丘的解决范围之内。
魇梦:有研究发现,辛辣食物、高脂肪食物、饮酒过多容易引起噩梦和坏梦,这同样是与痰阻中焦有关。
气壅,狐疝走上下,引小腹痛,不可俯仰:胰腺肿瘤压迫十二指肠和结肠、小肠引起的症候群,或者是胰腺炎导致其附近的小肠系膜支撑力不够,小肠下垂而导致的症状,另外,胰腺炎也会累及腹膜后间隙而引起腰背疼痛问题。
妇人绝子:高胰岛素可导致高雄激素引起不孕或流产。过高的胰岛素不仅可通过多途径促使卵巢产生过多雄激素,也可以促使肾上腺雄激素分泌增加,产生过高水平的雄激素。高胰岛素血症会抑制肝脏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的合成,引起体内游离雄激素增高。另外,高胰岛素也可抑制肝脏合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使循环中胰岛素生长因子升高,后者也可促使卵巢分泌过多雄激素。高雄激素本身也是引起不孕或流产的重要发病机制。子宫内膜上存在着雄激素受体,增高的雄激素与之结合,影响了子宫内膜的增生、黄体期子宫内膜的分泌反应及妊娠蜕膜发育。同时高胰岛素血症也可通过增加的雄激素共同影响患者的受孕及胚胎着床而致流产。
小儿慢风:小儿慢惊风也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脾作为最大的免疫器官,可以吞噬侵入人体大部分病原体。
所以,
商丘穴是对应的躯干位置是胰腺和脾。作用是调整胰腺和脾的内分泌功能,解决痰阻中焦以及风寒湿邪的问题。
主腹中寒不嗜食,胁下满,水胀腹坚,喘逆不得卧,腰痛不可俯仰,霍乱,疝瘕,遗精,尿失禁不自知,小便不利,气淋,寒热不节,阴痛,胸中热,暴泄飧泄。
主腹中寒不嗜食,胁下满,水胀腹坚,喘逆不得卧。
显然与腹水有关。
肝腹水是腹水的主要类型,而肝腹水主要病因有以下若干种:
l 门静脉压力增高(超过300mmH2O),低白蛋白血症,白蛋白低于30g/L);
l 肝淋巴液生成过多(正常1~3L,此时7~11L);
l 继发性醛固酮及抗利尿激素增多;
l 有效循环血溶量不足(交感兴奋性增强,前列腺素、心房肽及激肽降低)。
而阴陵泉所控制的腹水主要与腹腔交感神经兴奋有关:
腹腔丛是植物性神经丛,位于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周围。其中含有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节、主动脉肾节等交感神经节。来自内脏大、小神经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在这些神经节内换元后,其节后纤维与来自迷走神经的副交感纤维一起组成腹腔丛,然后攀附血管周围,并随血管分支分布于肝、胆囊、胰、脾、肾、肾上腺及结肠左曲以前的消化管。
腹中寒不嗜食:交感神经对胃肠道的作用主要是抑制,使蠕动减慢,但当胃肠紧张性太低或不活动时,交感神经冲动则可以提高并兴奋之。
胁下满:证名。胁下胀满。由肝经气血不利,或为邪入少阳而致。《灵枢·胀论》:“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
水胀腹坚: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肾血流量减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肾小管钠、水回吸收增加,导致钠、水潴留并形成腹水。
喘逆不得卧:腹水压迫腹部肺部导致血液循环不畅通。
小便不利,胸中热,寒热不节
寒热不节:中医寒热往来有定时是为疟疾,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是为邪入少阳,寒热往来而腹胀是为湿热郁阻。所以本穴的寒热不节是属于湿热郁阻。
湿热郁阻,证候湿温、邪热湿浊留恋三焦,伏而不解,三焦气化失司,气机受阻,也会出现寒热起伏,其状如疟之证。由于此证系由湿热郁结上中下三焦引起,所以,临床上,除寒热如疟之证外,每每伴有胸脘胀闷,腹胀,尿黄而少,苔腻,脉滑数等。
所以,这里的湿热郁阻的实质是腹腔的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水液排泄不利,这个副症候群是属于水肿腹坚的轻症。
腰痛不可俯仰,遗精,尿失禁不自知,气淋,阴痛
均与腹腔交感神经中的腰丛有关。
腰丛由第12胸神经前支的小部分,第1~3腰神经前支和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组成。位于腰大肌的肌质内,在腰椎横突之前。腰丛除就近发出分支支配腰方肌和髂腰肌之外,还发出下列分支布于股的前部和内侧部,以及腹股沟区。①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②股神经;③闭孔神经;④生殖股神经;⑤股外侧皮神经。
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一即精索外神经,在髂外动脉外侧下行,发分支达腰大肌。本干下行,经腹股沟管腹环,绕腹壁下动脉外侧,进入腹股沟管。男性者同精索伴行(女性者同子宫圆韧带伴行),支配睾提肌;并分支至阴囊(或大阴唇)的皮肤。
腰痛不可俯仰:腰神经是腰大肌腰小肌的主要支配神经;
遗精:在西医的解释是皮层中枢,脊髓中枢的功能紊乱;
尿失禁不自知:尿湿后仍沉睡,难唤醒,白天无尿频。病理机制是神经传导功能调节障碍;
气淋:相当于西医的充溢性尿失禁,与脊髓创伤有关;
阴痛:与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有关。
其他症状:
霍乱:霍乱是因摄入的食物或水受到霍乱弧菌污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腹泻性传染病。根据研究,由于霍乱弧菌的作用,迷走神经高度兴奋,胃肠蠕动增强,胃肠粘膜分泌功能增强;从而发生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此霍乱中医治属湿热之症。阴陵泉通过兴奋腹腔交感神经而抑制迷走神经治之。
疝瘕:多是由寒邪与脏气相搏,结聚少腹,冤热而痫,溲出血液者。指由于寒凝气积→腹中包块,气积而痛和或伴有小便出白的病证。有采用大乌头煎来治疗疝瘕。根据研究乌头碱中毒的机理就是乌头碱致心律失常的机理分为两类:第1类为兴奋迷走神经, 抑制心脏传导系统致心动过缓,心电图表现为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也就是说乌头有兴奋迷走神经的作用。所以阴陵泉通过抑制交感神经而兴奋迷走神经来治疗寒凝气积。
暴泄:发病,有因外感寒湿、暑湿之邪,困阻脾阳,脾失健运,水谷相随而下;或系暴饮暴食、误食腐败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致传导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混杂而下。现代医学中的急性肠炎、急性食物中毒,及某些肠道过敏所致的急性腹泻均归属于本证范畴。
脾阳,生理学名词。指脾的运化功能及在运化活动过程中起温煦作用的阳气,是人体阳气在脾脏功能方面的反映。脾的运化水谷、运化水液、升运清阳、温煦四肢肌肉等功能,都是脾的阳气完成的。如脾阳虚,可见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大便溏泄、四肢不温,或痰湿内生,或水湿停滞等一系列症状。阴陵泉治理与霍乱疝瘕同之。
飧泄:从中医的角度,本病是清气不升、肝郁脾虚所致。临床表现有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完谷不化),肠鸣腹痛,脉弦缓等。从现代解剖的观点来看,消化过程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前者指通过消化管壁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如口腔的咀嚼,胃、肠的蠕动等)把大块食物磨碎。后者是消化酶的作用。完谷不化说明机械性消化出现了问题,肠胃蠕动不强。这是与交感神经作用有关。阴陵泉治理与霍乱疝瘕同之。
所以,
阴陵泉穴的症候群对应的区域是腹腔交感神经(包括内脏大小最小神经,腰内脏神经。作用是调节交感神经的兴奋度。
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泄泻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肠鸣,膝股胻酸,转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胀胸满,心痛脉缓。
太白穴的主要症候群与急性胃肠炎相似:
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本病常见于夏秋季,其发生多由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馊、秽浊不洁的食品。
急性胃肠炎引起的轻型腹泻,一般状况良好,每天大便在10次以下,为黄色或黄绿色,少量黏液或白色皂块,粪质不多,有时大便呈“蛋花汤样”。急性胃肠炎也可以引起较重的腹泻,每天大便数次至数十次。大量水样便,少量黏液,恶心呕吐,食欲低下,有时呕吐出咖啡样物。如出现低血钾,可有腹胀,有全身中毒症状;如不规则低热或高热,烦躁不安进而精神不振,意识蒙眬,甚至昏迷。
也就是说太白穴可能对应的是胃肠黏膜。胃黏膜的分泌液叫胃液。
太白穴与大都穴的症候群很相似,其中一个典型的差异是太白穴治疗霍乱,而大都无这个功效。
阴陵泉穴治疗霍乱是通过交感神经,而太白穴则有不同的机制: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霍乱弧菌为革兰染色阴性,对干燥、日光、热、酸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霍乱弧菌产生致病性的是内毒素及外毒素。正常胃酸可杀死弧菌,当胃酸暂时低下时或入侵病毒菌数量增多时,未被胃酸杀死的弧菌进入小肠,在碱性肠液内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强烈的外毒素。这种外毒素具有ADP-核糖转移酶活性,进入细胞催化胞内的NAD+的ADP核糖基共价结合亚基上后,会使这种亚基不能将自身结合的GTP水解为GDP,从而使这种亚基处于持续活化状态,不断激活腺苷酸环化酶,致使小肠上皮细胞中的cAMP水平增高,导致细胞大量钠离子和水持续外流。这种外毒素对小肠黏膜的作用引起肠液的大量分泌,其分泌量很大,超过肠管再吸收的能力,在临床上出现剧烈泻吐,严重脱水,致使血浆容量明显减少,体内盐分缺乏,血液浓缩,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由于剧烈泻吐,电解质丢失、缺钾缺钠、肌肉痉挛、酸中毒等甚至发生休克及急性肾衰竭。(摘自百度百科)
从上可见,霍乱是与肠胃内部的菌种有关,与缺乏胃酸有关,胃酸是指胃液中的分泌盐酸。
因此,太白穴可能是通过调整胃酸的分泌来治疗霍乱。
胃酸:胃内胃蛋白酶元(Pepsinogen)必须先被胃酸活化,转变成胃蛋白酶(Pepsin)及副胃蛋白酶(Parapepsin)。胃蛋白酶元最适当的致活pH值约是2.0,在如此高的酸浓度下,胃蛋白酶才会被致活,再将蛋白质消化分解。另外在肠道胰液消化蛋白质系统中的羧肽酶原(procarboxypeptidase)要转化成能消化蛋白质的羧肽酶(carboxypeptidase),亦要胃蛋白酶(Pepsin)来激活。所以,如果胃酸分泌不足时,胃蛋白酶无法产生,除影响胃中蛋白质的消化外,也将影响到肠道中蛋白质的进一步被消化及氨基酸的吸收利用。
胃酸的量不能过多或过少,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会发生胃酸过多和胃酸不足。
当胃酸过多时就会出现“咯酸水”、“烧心”、“胃部隐隐作病”等病态症状,严重的会降低食欲,消化不良,进而引发胃溃疡等多种形式的胃病。胃酸过多常见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泌素瘤、慢性胃炎、急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胆囊炎等。
胃酸过少,就是胃中缺少盐酸,也就是胃液分泌不足,无力担负起消化与防腐制酵的工作,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容易患肠胃病,还会导致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障碍。许多矿物质和维生素需要足够浓度的胃酸才能最好的吸收,例如铁、锌和B族维生素。胃酸缺乏或胃酸不足的患者,可能有多种营养缺乏,于是会出现许多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胃酸过少或缺乏,细菌容易在胃内繁殖,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食欲差、消化不良。胃酸过少的主要的症状是胃消化不良、打嗝及胸口烧痛等。胃液中胃酸浓度低,可能是恶性贫血、热带性脂肪泻、慢性胃炎引起。
胃酸是一把双刃剑,当它分泌过少或缺乏时,可引起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现象;分泌过多又会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发生侵袭作用,同时增加胃蛋白酶致溃疡的效能,直接导致溃疡形成和溃疡穿孔、出血等并发症。而且高胃酸可以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和凝血因子活性,使血液不容易凝固,导致出血和再出血。
另外,发现太白穴的症候群还与胃肠功能絮乱有密切相关:
胃肠功能紊乱起病多缓慢,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胃神经官能症的患者多表现为:反酸、嗳气、厌食、恶心、呕吐、剑突下灼热感、食后饱胀、上腹不适或疼痛,每遇情绪变化则症状加重。肠神经官能症又称肠易激综合征,为胃肠道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以肠道症状为主,患者常有腹痛、腹胀、肠鸣、腹泻和便秘、左下腹痛时可扪及条索状肿物,腹痛常因进食或冷饮而加重,在排便、排气、灌肠后减轻。腹痛常伴有腹胀、排便不畅感或排便次数增加,粪便可稀可干等症状。过去称此为结肠功能紊乱、结肠痉挛、结肠过敏、痉挛性结肠炎、黏液性结肠炎、情绪性腹泻等。(摘自百度百科)
太白穴的大多数症候在霍乱以及胃肠功能絮乱的症状描述中皆可找到。
主身热烦满: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引起急性肠胃炎的沙门菌,引起脓血便的痢疾杆菌,和引起霍乱的霍乱弧菌都会产生内毒素,缺少胃酸的杀毒功能,内毒素大量进入血液就会引起发热反应—“热原反应”
腹胀食不化:胃酸分泌过少引起
呕吐:外毒素进入肠道引起肠液的大量分泌,其分泌量很大,超过肠管再吸收的能力,在临床上出现剧烈泻吐;
泄泻:同呕吐;
腹中切痛: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黏膜损伤。
脓血:就是脓血便,指大便中混有脓状物质及血液。原因是肠道有炎症或受外界刺激,如细菌性痢疾,炎症性肠病等均可以造成肠道的黏膜受损,出现脓血便。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症状。
霍乱:参见上文
膝股胻酸,转筋:严重脱水导致的肌肉痉挛。
副症候群2:类似胃肠功能紊乱
腰痛:大便困难所引起的牵涉性腰痛,由于肠黏膜损伤,大便进入乙状结肠、直肠时,对肠道刺激,引起相应骶丛神经刺激,会有里急后重感,还可能出现腰骶部酸胀不适。
大便难:胃肠功能絮乱的基本症状,可能肠黏膜损伤后导致肠道结构变化或肠道动力不足有关,直肠黏膜脱垂也会加重排便困难。
气逆:消化不良,胃肠不通畅而产生的反酸、嗳气
肠鸣:消化不良。肠道产气过多,且不能顺畅循环
胃心痛:中医证名。厥心痛之一。由胃病邪上乘心所致的心痛。证见腹胀胸满,胃脘当心痛。西医的角度就是胃心综合症。
腹胀胸满:同胃心痛,另胃酸过多食管反流也会形成胸骨后胀满或烧灼感。
身重骨痛:酸中毒引起血管微循环扩张,导致毛细血管容量不断扩大,回心血量减少,肌肉组织代谢受阻则身重,骨头代谢受阻则骨痛。
骨痛,中医症名出自《素问 脉要精微论):“谙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司天,湿淫所胜……附肿骨痛阴痹”。(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感于寒湿则善弈,骨痛爪枯也”。说明了骨痛的原因多为外感寒湿之邪。后世认为骨痛内伤虚损亦较多见。
心痛脉缓:回心血量减少则心悸,动脉血量减少则脉缓。
因此,太白穴对应的躯干部位是胃肠黏膜,调节胃肠液的分泌。
主热病汗不出,不得卧,身重骨疼,伤寒手足逆冷,腹满善呕,烦热闷乱,吐逆目眩,腰痛不可俯仰,绕踝风,胃心痛,腹胀胸满,心蛔痛,小儿客忤。
心蛔痛是一个很特别的症状,这是胆道蛔虫的症状。
而大都穴的症候群与胆道梗阻和细菌感染关联度比较大:
胆道感染是指胆道系统的细菌性感染,包括急、慢性胆囊炎,急、慢性胆管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常与胆石症并存,两者多互为因果关系。
病因:
1.梗阻因素
结石、胆道寄生虫、炎症粘连等都可引起胆道梗阻使胆汁淤滞。高浓度的胆汁酸可引起胆管系统细胞损害,加重黏膜炎症水肿。胆胰共同通道梗阻,胰液逆流入胆道,被激活的胰酶也会使胆道发生严重病变。
2.细菌感染
致病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可由各种途径侵入胆道,如肠道上行感染、全身或局部感染后经血行引起胆道感染和邻近器官的炎症扩散等。
症状:
1.急性胆囊炎
①多以食用油腻食物为诱因。②突发右上腹持续性剧烈疼痛伴阵发性加重,可向右肩胛部放射,常有恶心、呕吐、发热。③右上腹有压痛、肌紧张,墨菲征阳性,少数可见黄疸。
2.慢性胆囊炎
①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或伴有右肩胛区疼痛。②有恶心、嗳气、反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
主热病汗不出:急性胆囊炎发热为主要症状
不得卧:卧床容易造成胆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引发阵发性难以忍受的绞痛。
腹满善呕:右上腹的压痛、肌紧张。胆道堵塞引起胃液反流形成呕吐。
身重骨疼:与太白穴的“身重骨痛”相似而不同,所以机制也略有不同,身重都是微循环堵塞所引起,但这里的骨疼并不是微循环扩张充血,而是胆道堵塞发热导致植物神经紊乱、微循环萎缩缺血所致。
伤寒手足逆冷:微循环萎缩缺血,外遇风寒则手足冰凉。
烦热闷乱:慢性胆囊炎的胃部灼热症状,同时胆道堵塞不能排泄导致植物神经紊乱而产生烦闷焦躁感。
吐逆目眩:吐逆就是呕吐、嗳气、反酸,都是胆气不降而胃失和降所引起。目眩是胆气不降而肝风上扰所致。
腰痛不可俯仰:胆道堵塞发热导致植物神经紊乱损害腰大肌所致。
副症候群2:慢性胆囊炎类主要症状
胃心痛:中医证名。厥心痛之一。由胃病邪上乘心所致的心痛。证见腹胀胸满,胃脘当心痛。在这里可能是胃心综合症,也可能是胆心综合症。
腹胀:胆囊炎症反应影响胃肠道的吸收功能,从而出现厌食,油腻,上腹部胀满不适。
胸满:属于胆心综合症,心、胆同受植物神经支配,二者在胸4,5脊神经处有交叉。当胆囊感染,胆道阻力增加时,发射性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供氧-需氧失衡),从而引起心绞痛、心率不齐,甚至心肌梗塞等症状的临床综合症。
绕踝风:绕踝风为脚气的一种:足内踝骨红肿痛者,名曰绕踝风。《肘后备急方》论脚气因外感湿邪风毒,或饮食厚味所伤,积湿生热,流注腿脚而致病。其证先见腿脚麻木、酸痛、软弱无力、或挛急、或肿胀、或萎枯、或发热、进而入腹攻心,小腹不仁,呕吐不食,心悸,胸闷,气喘,神志恍惚,语言错乱等。治宜宣壅逐湿为主,或兼祛风清热,调血行气等法。而湿热是胆道感染的其中一种中医病机。
心蛔痛:胆道蛔虫病。胆道蛔虫病的患者表现为:①阵发性绞痛,疼痛位于剑突下,呈阵发性,突发突止。发作时患者辗转不安,大汗淋漓;缓解时患者多平静如常。这是蛔虫钻入胆道后引起奥迪(Oddi)括约肌痉挛所致。②当虫体完全进入胆道后,绞痛可消失或转为持续性胀痛不适。③检查时剑突下或偏右有深压痛,但无明显肌紧张和反跳痛。④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时,患者出现畏寒、发热、黄疸,甚至有胰腺炎、肝脓肿、胆道出血等表现
胆道中华分支睾吸虫病的患者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腹胀等胃肠道症状及肝脾大、肝硬化等。
小儿客忤:受到惊吓是主要病因,但惊吓与胆的关系没有具体的研究说明,只是在中国的传统上有些说法,例如胆战心惊,吓破胆之类的可以说明它们之间的确存在关系。《千金要方》名少小客忤,又称中客忤、中客、中人。由于小儿神气未定,如骤见生人、突闻异声、突见异物,而引起惊吓啼哭,甚或面色变异,兼之风痰相搏,影响脾胃,以致受纳运化失调,引起吐泻、腹痛,反侧瘈疭,状似惊痫。治宜安神定志。
综上所述,大都穴可以通过调节胆囊胆道蠕动和胆汁分泌来疏通胆道梗塞,从而达到治疗相关症状的作用。而心蛔痛和小儿客忤也显然是与胆道有关联,但其治疗机理并不十分清楚。
另外,发现龙胆草与大都穴有几乎一样的功效:
①《本经》;"主骨间寒热,惊瘸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
②《别录》:"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利,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
③《药性论》:"主小儿惊痫入心,壮热骨热,痈肿;治时疾热黄,口疮。"
④《日华子本草》:"治客忤,疳气,热病狂语,疮疥,明目,止烦。"
而西医对其机制的描述是:
龙胆碱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呈兴奋作用,但较大剂量时则出现麻醉作用。另有报道,龙胆碱25-200mg/kg腹腔注射或灌胃,有中枢抑制作用,能减少小鼠自发活动和定向反射,延长戊巴比妥钠和水合氯醛的睡眠时间,降低体温,松弛肌肉,以及降低士的宁的毒性等;200-400mg/kg对小鼠有镇静作用,可降低小鼠的活动能力。獐牙菜苦甙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痛和镇静作用。对肠及子宫平滑肌有解痉作用。
【药理作用】
(一)保肝、利胆、健胃。
本品对四氯化碳肝损害有保护作用,能减轻肝组织细胞变性和坏死,有降低转氨酶的效果。能收缩胆囊和增加胆汁分泌而有利胆作用。龙胆苦苷小量能促进胃液和胃酸的分泌,有健胃作用;大量服用能抑制分泌,减少食欲,阻碍消化。
(二)镇静、降压、利尿。
龙胆碱对小鼠有镇静作用,较大剂量会出现麻醉作用,对惊厥有很弱的对抗作用。龙胆酊和龙胆碱有降低血压的作用。龙胆草还有明显的利尿功效。
(三)抗菌、消炎。
龙胆煎剂对多种致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龙胆碱和龙胆液口服或腹腔注射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并且较水杨酸钠强4—7倍。龙胆注射液可明显促进炎症细胞的吞噬功能。
(四)免疫调节。
龙胆草有抑制抗体生成的作用。龙胆泻肝汤注射液能使小鼠胸腺重量增加,促进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淋巴细胞的转化。龙胆泻肝汤有抗过敏作用,能使组胺引起的过敏反应明显减轻。
(五)其他。
松弛骨骼肌的作用。龙胆苦苷对疟原虫有抑杀作用。龙胆煎剂对猪蛔虫有较强的麻痹和致死作用
大都穴是否也是一样的作用机理,有待确认,可能胆道的作用是除了流通胆汁外,还有其他相关的分泌作用。
所以,基本上可以确认的是:
大都穴对应的躯干位置是胆道,有调节胆道收缩或放松和相关分泌(存疑)的作用。
主腹胀,喘满不得安卧,呕吐食不下,胸中热,暴泄,衄血,尸厥不识人,足寒不能温,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小儿客忤,慢惊风。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隐白穴的症候群多与肝的疏泄不利而导致肝脾不和有关:
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分泌,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如肝失疏泄,可影响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排泄,从而出现消化功能异常的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嗳气泛酸,或腹胀、腹泻等,中医称为“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则是与使肝细胞受到破坏的肝炎有关: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通常是指由多种致病因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
药物、酒精、自身免疫因素等使肝脏细胞受到破坏,肝脏的功能受到损害,引起身体一系列不适症状。包括:食欲减退、腹胀、厌油腻食物、恶心、呕吐、易疲倦。部分患者巩膜或皮肤黄染,发热,肝区隐痛、肝大、触痛,部分患者出现蜘蛛痣和肝掌,重型肝炎可见腹水、少尿、出血倾向和意识障碍、昏迷等。
与大都穴不同,大都穴的症状是与胆道堵塞胆汁不能排泄有关,而隐白穴则是与肝细胞受到细菌感染破坏而不能生产胆汁有关。
主腹胀,呕吐食不下:肝细胞受到细菌感染破坏而不能生产胆汁,引起消化问题。
喘满不得安卧:肝细胞受细菌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会引起肺部过敏而导致哮喘。
胸中热:肝细胞受感染,淋巴细胞增多,其中部分淋巴液会最后流入下纵膈的淋巴结。
暴泄:阴陵泉穴中已提到本症状是属于脾阳虚所致。脾阳虚的实质是腹腔丛交感神经的问题,而有研究发现肝炎会导致自主神经紊乱。
衄血:肝细胞受损导致肝功能下降,凝血因子缺乏,同时脾功能代谢性补偿亢进,血小板减少,从而导致流鼻血或牙龈出血。
衄血的中医定义:凡非外伤所致的某些部位的外部出血症。包括眼衄、耳衄、鼻衄、齿衄、舌衄、肌衄等,以鼻衄(见鼻出血)为多见。其病因病机不外火与虚:肝火、胃火、风热犯肺,热毒内蕴、肾精亏虚,气血两亏等可导致衄血。
尸厥不识人:严重肝炎引起的肝脑疾病。
副症候群
足寒不能温:肝炎会影响周围神经,导致末梢神经炎,而引起末梢神经的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这种足寒摸起来皮肤是温的,但患者却感觉是寒冷的。
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女性的规律性月经来潮与机体内分泌的雌激素有关。当女性患了肝炎之后,肝功能就会受到损害,因此,雌激素在肝脏内被灭活的性能下降,致使体内雌激素相对增多,引起卵巢功能紊乱,导致性生理发生某些变化,如月经不调等症状
小儿客忤:与惊吓有关,与胆汁分泌有关。
小儿慢惊风:小儿的肝脑疾病。
本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小儿惊厥。其中伴有发热者,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颅内感染性疾病常见有脑膜炎、脑脓肿、脑炎、脑寄生虫病等;颅外感染性疾病常见有高热惊厥、各种严重感染(如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败血症等)。
慢惊风为小儿惊风的另一种类型,来势缓慢,以反复抽痉、昏迷或瘫痪为主症,预后一般较差。多因大病久病后,气血亏虚,阴阳两伤,或由急惊风转化而成,或由于先天不足,后天调护不当,精气俱虚所致。多系脾胃受伤,土虚木旺化风;或热病阴血受伤,风邪入络;或先天不足,肾虚肝旺。病位在肝、脾、肾,多以虚为主,也可虚中夹实。(摘自百度百科)
所以,隐白穴对应的躯干部位是肝细胞,调节胆汁分泌及部分肝功能。
3
总结
⑴ 足太阴经五腧穴在躯干段的对应关系:
● 隐白穴对应的躯干部位是肝细胞,调节胆汁分泌及部分肝功能。
●大都穴对应的躯干位置是胆道,有调节胆道收缩或放松和相关分泌的作用。
●太白穴对应的躯干部位是胃肠黏膜,调节胃肠液的分泌。
●商丘穴是对应的躯干位置是胰腺和脾。作用是增强胰腺和脾的内分泌功能。
●阴陵泉穴的症候群对应的区域是腹腔交感神经(包括内脏大小最小神经,腰内脏神经)。作用是调节交感神经的兴奋度。
⑵足太阴经的躯干循行路线:
从腰丛交感神经向上到腹腔丛(阴陵泉穴),然后经过胰腺到脾(商丘穴),再到胃、肠(太白穴),在十二指肠处通过胆总管、胆囊、胆小管(大都穴),到肝细胞(隐白穴),再通过肝丛回到腹腔丛。形成一个封闭的“消化系循环”。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