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博士的古文素养课:读懂文言文,解锁高阶写作力

说起文言文,其实和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很多让人一唱三叹的佳句,无论是文章、现代诗、还是歌曲,我们都能从中找到文言文的影子: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郑愁予《错误》)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戴望舒《雨巷》)

“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周杰伦《东风破》)

可以说,延续了数千年的文言文,在我们今天的语言文化当中,也到处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我们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也可以说:“天高地阔,欲往观之”。
我们说:“别睡了起来嗨”。也可以说“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我们形容别人“有钱,任性”。也可以学习古人:“家有千金,行止由心”。
你会发现,文言文中文字的排列组合居然可以如此多元——或传情达意、优美典雅,或幽默风趣、意义深刻
每一个用词用句都值得反复推敲、品味。
学习古文可以提升我们的谈吐气质。
但平时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积累,就只能叹一句“书到用时方恨少”。
学文言文,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慨,“没有大量的积累,都是枉然”。
但是要怎么积累呢?头悬梁,锥刺股?苦读《古文观止》,苦读四书五经?
对学生,还有其他古文初学者来说,这个门槛都实在是太高了。
近年来,学校和社会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国学教育,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要学习《论语》。中小学语文课本也有针对性地做出了很大调整,提高了古诗文所占的比例
古文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但古文的句式用法、特殊词汇,无形中增加了一道阅读门槛。

哪怕是再通俗不过的四大名著,也有明显的文言痕迹:

古文底子好的,可以通宵达旦地读三国、叹红楼;

底子不好的,只能找“白话版”,读得别扭不说,原著中特有的氛围也没有了。

特别是面临考试的广大学子,一边要捧着一本文言文虚词实词大全,反复背诵;一边还要记住文言文的常见句式,判断这句话是使动用法还是被动用法,一个弄错,文章读不懂,分就丢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