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4【2016-7-12】
#每日学论语#1.4【2016-7-12】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
【微言微感】
成长,就是目标坚定,行动有力,自省自管,持之以恒。“三省吾身”,时刻在仰望星空,修正方向,查漏补缺,扬长避短。
儒家弟子讲究“三省吾身,反求诸己”。他们不断聚焦内在,剖析自己,做自我批评,目的是敦促自己,苟日新,日日新,不断接近完美。
“为人谋而不忠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句话不难理解,也没有多少争议。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坦诚相待,言行一致。但是“传不习乎?”的解释就有很多争议:一说“老师教的是否及时复习”;一说“教给学生的自己是否实践过”。
哪一句更合适呢?
我不喜欢一定回到原点探究,当时孔子怎么想的已经无法还原。即使考证明白了,过去和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也没有必要一定因循守旧。
我喜欢由此及彼,看别人的书,悟自己的道,为我所用,为今所用。
看到“传不习乎?”我想到了六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自己开悟,自己开悟不如马上上路,马上上路贵在坚持如故。
“习”,如果做“复习”讲,一定不是原地踏步的重复练习,而是不断在实践中思悟;如果做“练习”讲,一定是“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一定是教学和一,知行合一,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知识和能力的贯通。
教学相长,最是讲究教学和一,知行合一,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传不习乎。我们说的道理,我们信吗?我们实践过吗?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如果我们自己不思考,不考证,不推敲,人云亦云,我们讲得一定有用吗?一定对这个学生有用吗?一定要现在就讲给学生吗?
很多老师,照本宣科,抄教案讲教案,根本不推敲自己在讲什么,对知识一知半解,既不清楚来龙去脉,又不懂得如何服务孩子生活。说好听些,是尽职尽责,说不好听些,是在认认真真误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