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明 | 华夏七物:玉、漆、瓷、茶、绸、书、石

2020年10月31日,艺术家白明在江西省图书馆做了题为《生活中的艺术,传统中的现代》的讲座,为惠及更多陶瓷艺术爱好者,特整理讲座录音,分上下两期以飨读者。


华夏七物:玉、漆、瓷、茶、绸、书、石

生活中的艺术,传统中的现代(下)

文 | 白明

今天面对的是来自各方的听众,艺术之外我也想谈谈如何对待生活。这些年在国外讲课,常常被问到一些关于如何看待材料的问题,这其实和我成长的环境和生活中看待事物的眼光息息相关,在此把这些个人感受跟大家分享。

玉龙 红山文化

玉:礼、 君、 德、 安

全世界估计只有华夏民族是全民式的崇尚玉,而且这种欣赏能力似乎已融入民族基因,无论古今、无论老少、也无论地位。为什么玉在华夏民族如此地被追崇?我认为这主要归功于我们古代先人很早就在自然材料里依着博爱与善的天性在灵光照耀下找到了“天人合一”的审美落脚点。只有精神丰满、充满想象力和浪漫情怀通达无限遥远的爱意的人,才能发现自然中的“石髓”:你能想象那佩戴在脖子上的一块小小玉石,随身的玉玩,或印章曾是山中的一块不起眼的巨石,经过几千年、几万年的酷暑严寒与自然的养育,将丰富的岁月与天体运行浓缩。古人在其中看到了最了不起的伟大力量的存在,而这些力量就体现在一块看似没有情感、没有生命的石髓上。

那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我们可以借助于“玉”表达如此丰富的情感?如果我们从自然物质上对应“温润”二字,恐怕再也找不到比美玉更恰好的东西了。对“包浆”的追求更多是源于对漫长岁月的迷恋,那是长久的等待里所带来的物和人的关系所形成丰富的想象力,很养人。

礼器之玉

君子如玉

青玉双鹤佩

君子如玉,玉不离身,中国人对玉的喜好与收藏是西方无法想象的。俄罗斯人采玉并以较低的价格卖汉人,维族人捡玉也卖给内陆人。他们看到的是商业价值,而我们还在玉中看到了对万物怜爱,对不同材料的珍惜。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从良渚文化的简单粗玉开始,玉就具有了美的鉴赏价值。自然之中的石头被中国人发现,它柔软易加工,把粗皮去掉,通过打磨、雕琢,竟然化作了手感滋润,视觉精美的美好之物。在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力条件下,这就是可以让人类提高生活品质和精神水准的材料。后来,玉逐渐具有了礼仪的功能,变成了中国手工艺门类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门类,比如我们今天看到的玉璧、玉琮、玉饰、玉杯等,当然更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吉祥寓意也好,物质迷恋也好,形成的文化都与玉产生了关系。

双虎首形玉璜 含山文化

遐想之余,你就会发现中国的美学是建立在如此“矛盾”的情形之中:石头本是坚硬、无情、冰冷的存在,但石髓却被赋予了温暖的视角,软、润都在一块小小的体量上展现出来。古代文人的视线里,石头表面微妙的表情中却暗藏着天机,刻上一些符号,就能变成幸运、权力的象征:和氏璧就是一块玉,却招致几国纷争。一件自然之物竟然可以代表人的尊严、国家的尊严,变得和权力、礼仪、教养有关,和财富、地位、审美、生活有关。就在这审美形成与演化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生活和艺术已是难解难分。

彩绘漆云龙纹圆盘

漆:缓、 化、 久、 光

再给大家讲漆。对漆的创造与依赖也是华夏文明的特质,中国人最早发现、发明并使用了漆,其后才开始传到东南亚、日本、韩国,再传播到全世界。大家不要小看这样一种材料,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远古的祖先打猎采集、逐水而居,人的生命极为脆弱,难以经受自然挑选。若是没有为了维持生计而与上天抗衡的智慧与工具发明,人类的生存能力甚至不如动物,更谈不上发展礼仪、尊严和文明。再伟大的文明,也是从懂得如何保存食物开始,而利用发酵保存食物就是我们的农耕文明最了不起的保持族群繁衍的主要方式。把易腐烂的食物变得能够经受住时间的洗礼,不仅克服了食物短缺的危机,也创造出了别样的美味。  如今中国仍有很多经典菜品都离不开腌制的食品,臭鳜鱼、臭豆腐、腊肉、酱油、咸菜等等,它们都来自于民间最朴实的土壤,很多时候我们在小地方更能吃到原汁原味的好食物,更重要的,还要贮存水和酿酒,这就成为了滋养一方人的美食文化。

大漆

在瓷器出现之前的3000年,人们所能依赖于贮存的容器就是漆器。漆和瓷一样具有极为稳定的性质,防水耐氧化,能够抵御住时间的侵蚀。而漆的发现也充满着不可思议的缘分,不知道是哪一位先民或是圣者,竟然在自然的森林中,从断裂、雷劈、蚀痕遗留的迹象里留意到一种受伤后能流出粘稠汁液的树木,并在好奇的指引下进一步发现这黏液涂在物体上能形成一层保护膜,它可以使物体变得永恒,甚至超越了它的母体。漆树的生命都不一定上千年,但是人类提取出的漆制成的器物却可以超过几千年。我们江西引以为傲的海昏侯遗迹挖掘出的漆器,颜色还十分鲜艳。由于漆器不透水,在釉陶和瓷出现之前,我们的祖先或许就是靠这漆器促进了族群的繁衍长久,并维持着少数精英贵族的生活品质吧。这一切让我想入非非,而生活的美学就在这对漆的思索之中诞生,变得极为浪漫,让人暂离现实。

漆器与漆绘

人们对于漆的发现进而转化为精美的工艺进入到社会礼制和生活之中。一件好的漆器需要经过几十道漫长的工序。就拿打磨来说,首先要拿细粉和极细砂纸磨,再用头发,最后甚至像盘瓷器一样,用肌肤一遍一遍地抚磨漆器,直到磨出细腻柔和的光彩。光是最后一道工序,用手掌去磨就要几小时至十几小时,这在讲求效率的今天根本无法想象,但就是在这缓慢与重复之中,传统中国人在对待漆的专注与奉献之中产生的情感,充分体现了人所能为材料带来的尊严和精神高度,这便为漆器又增添了一抹魅力。现在人们天天刷手机,看似知道很多讯息,可精力却是分散的,再难花时间和精力用心做一件事。我们都患上健忘症,相当多的人打开手机便被一个又一个链接吸引,结果刷了半天,完全忘记了自己本来要干嘛。这样的现象我猜想绝对不是个例。

相较之下,过去哪有那么多信息?匠人们用对待材料和工艺的单纯专注挖掘出了精神的深度。传统的漆器工艺,以各种方式、空间、路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雕漆,首先需要不断地均匀涂抹七到十几层漆,前一层干了再涂一层,耗费漫长的时间才可能形成一、两毫米的厚度,然后再以打磨、刻划的方式雕刻。而漆又是个很难雕琢的东西,厚厚的漆层既脆又“吃刀”,想要雕好需要大量的思索和经验。总而言之,当你将这段漆的历史置于中国庞大的文明史进程中,你会发现从对漆的发现应用,到走向极致的工艺和审美的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探索与未知,“传统”值得你另眼相看。

剔红九龙纹圆盒 明

下图中的作品是现代漆艺。总有一群人永远是因为热爱逆向而行,今天仍然有艺术家会用漆这种如此耗费时间和心神的材料去慢慢打磨一件作品,这就是文化的魅力。依着对材料漫长的历史和文化的想象与热爱,相较于采取简单便捷的方式,他们反而选择了漫长的、付出几倍精力、损耗几年时间的方式制作一件作品。而这样的作品,其材料形式本身就承载了艺术家的文化与情感。

材料的基础之上,是人的不断丰富的审美体验。过去的人只把漆的光泽当做审美基础,而今天的艺术家却能够欣赏并开发出更加丰富的“漆语言”:漆的龟裂、漆与其它材料的混合配合着漆的光影变化,当你的视线靠近它时,不同的漆调和起来的凝重和力量感,自然而然彼此呼应的思想力量,使你能从中获得极大的安慰与感动。

我总在想,漆被我们的祖先发现并使用下来,一定是有一群独特而勇敢的人坚信这样的材料可以带给他们神奇的希望。大漆过敏是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在几千年前的人类社会面对这种过敏一定是惊慌且是无知和恐惧的,但我们祖先却仍然在这个让人绝望的开始中往下延伸,发明了让我们后人叹为观止的漆的工艺。我想,这是我们所有人为漆付出的投名状。

现代漆艺作品

白明《磁场与波场》

艺术的审美和形式都是灵活包容的,很多时候并没有清晰严格的边界,大家可能只知道我创作陶艺作品,但其实我是作为艺术家涉足了多种艺术形式的表达。这是我的一件漆艺作品,《磁场与波场》。我们都坐过飞机,恐怕没有谁会把自己坐飞机的航线记录下来,我就在想象,世界上那么多航空公司每天几千架飞机在天上飞,如果每飞一次都把它的轨迹记录下来,把一年的航空航道飞行叠加在一张片子上,我猜想就是这样,从开头几条线到后来又密密麻麻慢慢地看不清了,这里面有重合有交叉,那个模糊的虚影或许有它规律且真实的部分存在。

艺术家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独特的观察与审美体会以充满爱与激情的视觉语言告诉大家,希望别人也能够发现那玄妙之处。但是艺术家最艰难的地方又在于,他们的良苦用心往往因为超前的独特性而得不到同时代人的认同和理解。艺术家总是陷在开拓人类感官体验的前沿和难以被大众理解的矛盾与孤独之中。

藏茶

茶:水、 禅、道

茶也是和中国的农耕文明发展极为密切的独特产物。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从古至今诞生的茗茶太多太多,茶分六色:绿茶、红茶、黄茶、青茶、白茶、黑茶,也具六性六品。黑茶是款有思想的茶;白茶是款有美学的茶;黄茶是款有风韵的茶;红茶是款有涵养的茶;青茶是款有境界的茶;绿茶是款有活力的茶。此六性六品依人和岁月、环境略有转换,但大至不谬。

为何中国茶可以在历史中走得如此之远、如此之深、如此之高呢?而依托着茶的演变,饮茶容器的美学也在变化。 中国茶影响了日本和韩国,但是如果在国外谈茶,很多人却只知晓日本的茶道,这是十分遗憾的一件事。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与中国正相反,十分注重与西方的开放与交流,当时日本一批学者和商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也把日本的文化带向世界。正如同孩童时期的记忆会成为情感依赖的核心源泉,西方人最先接触到日本的茶道、禅宗、浮世绘,便深深被这异域的东方文化吸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而日本茶道之所以闻名世界,核心是早一百几十年用英文介绍了日本的文化,但这个先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人就是这样,随着我们年龄见长,我们所有的情感依赖也会回归童年,童年是决定一生的。我时常同情那些需要每天去补习班,天天考试的孩子,因为他没有自我的时间,失去了很大的人生乐趣和天真想象的机会,我认为精英与否在于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观和独到的能力。我们教育孩子往往是七八门课程有一门低了,全部的精力注意力就集中在低的课程上面,这是可悲的。我们应该发现孩子学有所长就为他的兴趣和长处提供发展机会。社会未来的竞争力不在于同。日本的茶艺也正是因为后来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风韵而真正地影响世界。

法门寺地宫的茶具

千利休的茶室

要知道日本所有的茶道文化,都是从唐代的中国传过去的。日本上个世纪就有一种误解中国的历史观点,认为中国唐代的茶道文化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而陆羽的《茶经》也不是唐代的,是后人托写的。但是法门寺地宫里发现了一整套皇帝赐予的茶具,破解了日本学者的荒唐观点,这套茶具和陆羽《茶经》描写的完全吻合。大家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法门寺看看这套唐代的茶具,无论是形态还是色泽,都达到了近乎完美的水准,看着看着就让人神游,而这难得的出神往往非常有利于身心健康。

这是我不同工作和生活环境中的茶台。我已经习惯于被这些茶具、茶坛、茶杯、茶罐等围绕着茶的一切事物所包围,尽管有的时候不一定使用,但是看着舒服,也形成了依赖。

茶人对汤色的要求很高,不敏感不用心不精细的人是看不出汤色的差异来的,所以也就少了饮茶中的重要一品。茶色的美极能引发想象力,这与“水”的品质有关,茶汤在黄、绿、红色系中从极淡至深色里能显出无以计数的色层、色阶、色度来,且均是透彻的晶亮,并折出变幻的光来。

茶之味、茶的美、茶的灵性在于千变万化,讲究“活性”的茶道,讲究个人的体悟,这与中国人的自然观惊异一致。茶是有生命的,有了这样的敬畏,每次泡茶品饮就是唯一的时空了,当然茶性就显出了不同。喝茶需要静,心灵的静是很重要的,心境不同,茶必不一样。每次通过泡茶去察觉去悟出茶的不同,且要善待这不同的“气味”。喝茶要知茶,知各款好茶;喝茶要知水,知多种好水;还要知器,知各色好器;也唯有这样,才可在茶中知自己见世界。

白明的茶室

绸:丝 、衣、 帘、 绣、锦、弦

丝绸也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引以为豪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材料。我们的祖先竟然能想到用一种虫子吐出来的黏液制作衣服,这样的想象力难道逊色于航天飞机的发明吗?几千年前,是谁花心思研究的丝绸,又是源于怎样的契机?

古今中外都令人垂涎的丝绸,看似只是一种材料,但它的诞生,却源于一只非常微小的虫卵在温暖的气候下孵化,依着桑叶从卵变成成虫,蚕的体量会增长几百倍,相当于一个人类的婴儿长成一栋高楼般的巨人。怎样的能量和生命力才能支撑这样惊人的变化?“春蚕到死丝方尽”,吐丝作茧的过程它把整个身躯旋转摇摆数万次,将自己缠绕在一个极微、极简、极白、极柔软的小卷中蓄力,直到羽化成蝶。这含蓄唯美的、却又拥有巨大生命能量的孵化过程,不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最了不起的诗歌、美学的本源吗?

蚕与丝

丝字最早的写法如两条辫子,那应该是从热水中捞出的蚕丝形状,这过程很神奇。种桑养蚕的行业和丝绸的发明是中国最无声影响世界几千年的“善行”,能识这“天虫”的人是何等的入微和慧智,这是上天赐与东方人了悟形态、生命、转换、时空的启示之物!“丝”字本身就显出讲究和精细来,“绸”字显出的是情态:柔、垂、滑兼具。丝绸对人的皮肤是那样的天然适宜,人身体较敏感和柔弱的脖子在冬季就常用丝巾来照护着,更不要说做成衣服贴身穿了。

因为丝绸,在古代的中国与西域的通商中造就了伟大的“丝绸之路”,后与中国的瓷器与茶的贸易又成著名的海上“丝瓷之路”。因丝绸我们还造就了伟大的唐宋工笔绢画,留下了很多墨迹法贴,还留下太多的中华服饰,这里面有无以计数的工艺技法、针法、织法等等。因为丝绸,我们也成就了“天府之国”和“苏杭天堂”的许多风流。

蚕丝与我们华夏人的生活、审美实在是“丝丝入扣”的。丝与绸,是一种让人见着、用着、想着、读着都能生出无限感慨,无比浪漫华丽又天然朴实双重品质的"灵物",丝绸的"柔软”也承载着中国的“生活中的美学”价值。

讲座现场

 书:印、碑、 字、 纸、 线

即便是朝代更迭,帝王轮换,甚至被少数民族统治,中华文明依旧坚韧如初。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里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一个重大的因素在于汉语文字,如今有哪一个国家的人,可以认读自己国家两千年前的书籍?只有中国。犹太人的希伯来语只有少数历史学家才能解读,但中国只要是受过义务教育的普通人,即便是两千年前的古文大致也能读上几个,并且涵义也略知一二。可以说,汉字语言系统为中华文明的维系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中国的书法就诞生于这个体系。今天很多人学书法,却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书法的美学根源在哪里。我们的书法是在法度之中见自由。虽有法度,但是核心是自由,法度的存在是为了体现自由的艰难与不易。书法确实有一定的标准,可书法一定要有个人的符号在里头,也就是说拿出来是你的而不是别人的。

中国书法

明拓北魏张猛龙碑

这里我们再回头谈谈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明末清初,江西有个大艺术家叫八大山人,他的绘画个性和特点都极为鲜明,以至于谁都能辨认出来。今天的人若是去模仿,那就是八大山人第二,他将永远活在八大的影子里。而且现在高端的扫描和印刷技术可以将古画模仿得高度还原,就连印章中的缺陷都可以复制,模仿之人又如何比的过精准的数码和机器?今天的艺术,必须能够体现人不同于技术和机器的创造力和感知。即便是古人的书法,也都是每个阶段不同区域的不同个体所开创的独特风格体系,不仅如此,文人们还在此基础上书写了无数个性盎然的文章诗歌,放在今天,个个都是创作型人才。

碑也是我们学习书法,了解历史和见证文明的重要途径。我们临碑的历史很长,但从碑书的前世今生了解书法风格的传承与美学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首先是书家用柔软的笔在柔软的纸上写下文字,再由刻写艺人用坚硬的雕刻工具刻写在坚硬的石头上,经几百年岁月风霜后,再由拓印匠人用柔软的油墨和柔软的纸将文字拓印下来,这时候的字已经从开始白纸墨字变成了墨底白字。这样经多人转换,甚至是不同时代的人的转换,成就了许多工艺和艺人,也转换了字与材料的美感与经历。每每想起这样的时空变化,人就无限感慨!

白明《瓷石之间》

石:瘦 、漏、 透、 绉、奇、古

石头是中国的艺术种类里最不显山露水的,它就在我们身边的园林、小院儿、绿化的摆设之中。为什么中国人对石头如此情有独钟?传统对石头的关爱,最核心体现在对光影的审美之中,透过石头的表情理解刚柔之间的关系,理解岁月的关系,理解永恒的关系。太湖石表面丰富的肌理,蕴藏的却是坚硬的石头与水和风的关系,柔软的水和自然的风可以把石头变得如此变幻莫测。坚硬的东西留下来的痕迹却是柔软的,这难道不神奇吗?

苏州园林留园冠云峰

日本龙安寺 枯山水

在院子里的石头旁种上兰花与芭蕉,一岁一枯荣的植物生命便与石头的永恒形成对比,让我们了解生命的价值。我们看石头,其实是赋予石头以生命,了解生命的短暂与永恒,我们对待人生的理解就可以得到升华,是这样的欣赏角度让石头进入了华夏民族的生活。甚至是影响了日本,“枯山水”可以说是日本对于中国的赏石意象做出的演变,他们舍弃了草木的生命元素,让石子形成梳理的纹路,如水一样衬托出石头作为山的意象。

汝窑天青釉圆洗 宋

瓷: 器、 用、 恒、净、雅、贵

最后再回到瓷。

提问会使人产生陌生感,大家如果对自以为熟悉的事情多提问,情况就很不一样。就比如脚下的泥土。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大部分时间都与田中的泥土打交道,但他的眼中只有一种能够长出农作物的泥土,他不知道的是,这同样的泥土,也能够烧造陶瓷。陶瓷的诞生正是因为中国古人以好奇而天真的感知意识到了泥土的不同寻常之处。但是就如同成年人童真的退化,历史在积累的过程中也会逐渐形成规范并走向僵化,反倒成为更新与发展的阻碍,所以如果没有想象力、认知度和开阔的胸怀,我们对什么东西的认识都将是单一而固化的,这种情况下,当你了解得越多,阻碍也越大。

中国之所以成为瓷的国度,最离不开祖先对火的理解和驯服。火焰那惊心动魄的具有威慑力的能量,在中国人的智慧、勤劳与胆识中转化为了陶瓷精美、微妙而丰富的“表情”,它的丰富多彩根本无需赘述。很多产区的小贩和卖家都会和游客说陶瓷“窑变”的神奇,不明就里的顾客也在其中挑花了眼。可我们细想,哪一件陶瓷作品进到窑里烧不发生“窑变”?就像你的食品放在锅里去炒,那就是各式的菜,那你不能统称为“锅变”。只要放在窑里烧,从泥土变成坚硬的陶瓷,那就是窑变,既然每一件陶瓷都要在炉火中经历的转化,刻意地强调窑变就没有多大意义。况且“窑变”也有好坏与层次之分,极特殊的品种可以称为“窑变”,最了不起的“窑变”是“耀变”,曾是中国宋代的国宝“耀变天目”碗,如今在日本已被推崇为神品的高度。

窑变与耀变

我们是一个考试大国,而创造大国的追求却依旧显得很遥远。想当然也就意味着标准的统一,这在一些产区和手工业城市体现得尤为明显,大家若都以同样的方式看陶瓷,谁创新谁就成为背叛传统,那还怎么发展?中国孩子学习考试能力一流,但是到了需要创造发明的时候,差距就出现了。陶瓷也是这个道理。今天我们所讲的这些中国最了不起文化遗产最初都是发明创造,如果我们的先人以固守的态度面对那些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材料,怎可能还会诞生釉里红、青花瓷、汝窑、钧窑、定窑、耀州窑等众多不同的陶瓷艺术技法和艺术风格?又凭什么说陶瓷一定要成为那想当然的唯一模样呢?

说到这里,我还要补充开篇时谈到的景德镇对世界的贡献中最重要的部分——高岭土的发现和使用,这是为以后景德镇千年瓷都各时期了不起的彩瓷与高温颜色釉的创新发展打下的核心基础。没有高岭土的出现,就没有世界陶瓷史上的彩瓷时代。一切属于景德镇的制瓷工艺与技巧也由此改变,陶瓷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从器形、烧成方式、釉色,再到彩绘等装饰语言的演变。屏幕上的几件作品都是景德镇制瓷器,却各具特点,较之前我们看到的较早的作品也有大的变化,可见景德镇之所以有“世界瓷都”的地位,绝不是靠强调仿古的“传统”得来的,而是那连续不断地发现、发明,创新与创造,一次次为渊源深厚的古老产区注入新鲜内涵。如果大家不把这样一个角度带入到对待传承的认知中去,很容易就会在“盲目自信”的惯性中走向倒退。

2018法国普罗旺斯萨拉贡博物馆“明:Lumière”

2018“白明· 光明之碑”巴黎F.L艺术空间

2014  巴黎 赛努奇博物馆“白明——绘画与陶瓷”

2020法国尼斯亚洲艺术博物馆

“心手相应”白明绘画与陶瓷作品展

白明陶瓷作品

我总是在想,当手中的泥变成一只碗,它应当怎样拥有自己的个性?碗不仅仅是盛水的容器,一个人随便用泥捏出碗的形状,烧一下都不会漏水,但是那还不能叫做好的碗。“好”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功能的满足,“好”和审美和创造有关。

世界陶瓷史有上万年,积累下来的作品数量甚至超过存于博物馆里各式藏品的总和,怎样在看似无路可走的领域做出风格,让人一看就知这是你的作品,而且还产生热爱喜悦之心?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位置,并且要坚定地告知自己,凡是和过去相像的作品就要勇敢地抛弃,这才是艺术家该有的心态。我对学生除了要求他们掌控技术的同时,也将我的老师教我的“知法不用法,不可不知法”提醒他们。就是要努力学习掌握基本的知识,掌握基本的工艺、技术,不是为了使其成为你唯一的制作方式。学习是为了体会、了解技术的魅力与美,关键还是要懂得怎样去创造。如果拥有精湛的技术而不炫技,则更需修养和心胸。

2017北京民生美术馆“醍昂·白明的国度” 坯粉之书

陶瓷过去都是以小件为主,现在却可以做得很壮观:这些作品悬挂的、陈列的、实用的,观念的、综合材料的等等,有的甚至达十几米长。陶瓷艺术的形态空间的表达在今天已变得越来越宽广,这是值得欣喜的事情。只有看到不同的东西,才觉得生命有意义,而这生命力其实是人在文化层面获得幸福感的最基本的东西,要靠近生机勃勃的东西,那些僵化、腐朽、停滞的事物,大家要远离。

冲破固有的概念和模式去创造一直是属于艺术家的责任,但欣赏者和普通大众也要学会随时代随风格而欣赏。今天的艺术已经从精美、技术、逼真和模仿中走出来,向着思想、观念、人性和独创与引领上发展。

在座的有谁还在使用十年前的手机?我想一个都没有。电子产品的寿命顶多四五年,我们都充满激情地去体验最新的科技,最激动人心的现代生活,而无法选择回到过去的生活方式。由于现当代艺术文化普及的滞缓,尽管经济、科技发展了,很多人还是缺乏对传统和当代艺术的辨别力,反而会容易被一些过去的东西在情感记忆上的份量所带走。一定要记住,传统不是一种模式,传统的本质是创新。

第二届当代青年陶艺双年展(2018)筑中美术馆

第二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

大家看到这些新陶瓷作品,放在过去都是不敢也无法去想象的,只有新一代人解放了对陶瓷的认知,才会有如此鲜活的改变。这些年我不断地推动年轻人走向世界、走到前台。艺术、文化需要靠年轻人往前推动。我永远坚信年轻一代的创造力,也愿意守护中国艺术自古以来这生生不息之活力,带着满心的感动与欣喜,见证这岁月流淌向着未来。

“重复的力量”,这里面不仅有现代,其实重复的力量也是今天的力量,我们当下的建筑是用简单的砖不断地重复就做成大厦,线条公路一条一条通过、重复,连接彼此。空空的盒子不断组合在一起,就成为了城市,这就是重复的力量。

重复的纹饰

“太极的气韵”,东方很讲究太极的文化观,既有始有终又无始无终,不知道它的气韵从哪里来,黑白相间、阴阳相互,但是韵味是永恒的,韵味的核心审美是生机勃勃。我们琅琅上口的东西为什么喜欢有韵味?为什么唱戏讲究韵味?是那样的东西余音绕梁一直在你的内心,你觉得生机勃勃,是这样的东西感染我们。

太极的气韵

“墨色的仁爱”,把黑色推到了一个极限,在一个简单的墨中充满思想深度,把颜色分层,黑色不仅是五层,有十几层,这就体现了你的掌控力和视觉。

墨色的仁爱

“华丽的浪漫”,唐代的浪漫很华丽。唐三彩如果按今天的釉色和流动来讲,就是表现主义的,而且是自然的表现主义,不是人为的。

华丽的浪漫

点画的法度

“一色的万彩”,一种釉色在光的折射下其实有万种颜色,中国人很讲究这个。青瓷与白瓷就是这种“简单的丰富”。

“石上千秋”,石头上有千秋,我们的文明史、书法史有许多都是从这里来的。

“一色的万彩”与“石上千秋”

最后再强调一下。“传统”也分优劣,我们要继承的只是优秀文化传统,而不是全部。一切优秀的文化传统都应成为我们今天文化里的“种子”,而不应成为“化石”,种子不仅有顽强的生命力还有不同的个性,并能适应多种环境。生活里有艺术,艺术里也全是生活。要看你用怎样的眼光和心胸去接纳,去感受。古与新是两个连在一起的巨环,我们不能只看到其中一个的局部,而将两个环分开。我们每个人都是“古与新”的混合体,有着祖先的基因,受着族群的教育,承着文化的记忆,但每个人的生命感知都是独立的,都是不同的,都是生活在今天信息时代。我们每天都享受着科技与发展,创新创造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事情,也是未来用于见证我们这个时代的“传统”。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完)

讲座文字整理:王军

(0)

相关推荐

  • 收藏这么多年,这种古代漆器你不一定见过

    人们常常会认为漆器需要特别的养护,其实不然,漆器全部取自于天然材料,保养上不需要话费太多的精力去护理,只要做到:勿划.勿重力磕碰.防尘.放置环境不要太潮湿.不要暴晒即可. 中国漆器制作素有南盛于北之说 ...

  • 苏轼看到的茶盏是什么颜色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10-22 02:45 X 苏轼看到的茶盏是什么颜色 --读<试院煎茶>再谈"定州花瓷琢红玉" 作者:陈博涵(中国社会科 ...

  • 谈漆器鉴定之运用方法与研究

    漆器在我国经历了两个发展高峰,一个是战国至汉代时期,第 二个是明清时期.汉代能够发展成一个高峰,是当时的生产工艺.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彼时漆工艺比青铜器制作成本更低,更轻巧和实用,并且那时候就已经有了镶 ...

  • 漆器的保养

    漆器的胎质不同,保护的方法也不同,例如以金属为胎的漆器,胎质较为坚固,不易损坏,所以对这类漆器以保护漆层为主.以木.竹为胎的漆器,不仅要注意保护漆层,还要注意保护胎体. 漆器在收藏时应注意避免阳光曝晒 ...

  • 中国的德化瓷,世界的中国白:白明教授讲座划重点

    编者按:2021年3月30日,德化当代陶瓷艺术研究所授牌.所长聘任仪式在中国著名陶瓷产区福建省德化县举行.著名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 ...

  • 【赛诗会第1259期】张 蜀 杨玉辰 潘安明 黄新斌 李明堂 王志毅 薛玉忠 刘喜军等

    【赛诗会第1259期】张 蜀 杨玉辰 潘安明 黄新斌 李明堂 王志毅 薛玉忠 刘喜军等

  • 宋代玉、瓷飘清韵,滴露玲珑透彩光!

    玉器与瓷器是极具有中国特色的产物,是古代中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历史见证. 宋代汝窑天青水仙盆  宋-辽 镂空龙纹盘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国玉器诞生于8000年前,甲骨文写成 . 二例,像以绳串 ...

  • 《陶瓷鉴定实用操作十二讲》第七讲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门类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门技巧,但同样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鉴赏难度最大的,我们来好好说道说道. 我们所熟知的青花,简单来说 ...

  • 瞳胧晨光里,明灭晓光初——吉州窑黑釉瓷厘析

    宋代不仅有造纸.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宋瓷五大官窑.八大民窑也应运而生.其中的吉州窑是宋元时期著名的民间窑场之一.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曾是东昌县县城所在地,属吉州管辖,亦称为&qu ...

  • 明正统七年进士王复字初阳,河北固安人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声容宏伟,善敷奏.擢通政参议. 也先犯京师,邀大臣出迎上皇.众惮行,复请往.乃迁右通政,假礼部侍郎,与中书舍人赵荣偕.敌露刃夹之,复等不为慑.还仍莅 ...

  • 人称国产七枚玉的七工匠35/2值得买吗?

    7Artisans 35mm f / 2 Leica M卡口镜头最初计划于2018年2月发布,预计将在2018年4月底至5月初的某个时候正式发布.该镜头经过了多次构建,改造和调整.在过去的6个月中,我 ...

  • 金银花配七物,组成“天然养生方”,价低又...

    金银花配七物,组成"天然养生方",价低又好用! 1.金银花+菊花--清泻肝火 2.金银花+栀子--泻三焦热 3.金银花+枸杞--清补肝肾 4.金银花+大麦--健脾消食 5.金银花+ ...

  • 【七物祛臭散:狐臭 腋臭】

    狐臭,又称为腋臭.腋气等.狐臭一词最早见于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该病虽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但因腋部的特殊臭味,非常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严重可危及患者心理健康.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由大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