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品先缘识字差(二)

首先,诗之为诗,在于其独有的形式与意味。宋杨万里《诚斋诗话》曾从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角度谈其诗歌理论的中心思想之一:即“诗味”。就语言形式而言,杨万里认为诗要有诗味,主要须具备“句法凝练,言简意深”、“诗句新奇”、“点化典故”三点。愚见,这三点都和“用典”有很大关系,虽然上述三点不能等同于“用典”,但是用典精准,自能“句法凝练,言简意深”,用典手法多样,亦能“诗句新奇”,至于“点化典故”,更是“用典”的高超表现。由此可见,典故之于诗味,意义甚大。(《塞下曲·其二》“飞将军”相关典,是此诗缘起,卢纶对其典的成功经营,更是此诗的关键。)

其次,诗“意”之于文“意”的升华,更多是“意”之象的精炼呈现(不否认也有意象精美的文,更不能否认这种文已具诗感。),而所谓意象,仍然事关“典故”。(《塞下曲·其二》的意象来源,是“李广”及其事典赋予的。)

如上,我们不妨简单认定,典故即是“酒麯”之一(酒麯不是酒之主体,只是催生酒之物。典故亦不能喧宾夺主于诗,只是助就诗之物),至于“典故”的各种运用,也即所谓“酝酿”之一。

诚然,中国文化讲求“法无定法”,个人建议从“识典”、 “用典”开始认识诗,或许会招致“拘泥而不科学”的评价。但是《松颜诗话》的建议是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出发的:

1、今人传统文化积累大多有限,如甫一开始学诗就以所谓“性灵说”来要求“我手写我口”,不知伊于胡底了。想当年,遍照金刚(日本真言宗祖师空海大师在中国求法时的法号)来到中国唐朝,发现当时唐朝“凡作诗之人,皆自抄古人诗语精妙之处,名为随身卷子,以防苦思。”诗歌王朝的诗人尚且如此,今人“识典”、 “用典”,有何不可?

2、好诗离不开典故,非是妄言,盖因写诗自欲写好诗,读诗自欲读好诗,而真正的好诗无非两种:其一、其诗用典;其二、其诗不用典,但其诗成为典。

3、再者,陈寅恪先生有言“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复函沈兼士《"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我们不妨照着陈寅恪先生所言推理出一个结论:“任何一个汉字都可视为典故”,如此说来,诗终是离不开典故了。

总之,初学者要想在有限的字句中探寻深厚的意味,识用典故确实是省力而有效的捷径;初学者想要在学诗中积累传统文化知识,识用典故仍然是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只要不是为“典故”而“典故”,“獭祭”亦是佳话。

(二)诗之典故的认识问题:

待续......

(0)

相关推荐

  • 80个中国文化典故

    80个中国文化典故

  • 以典入诗,70个古诗词中常见的文化典故

    以典入诗,70个古诗词中常见的文化典故

  • 误品先缘识字差(十二)

    三."误品先缘识字差"之再一个层次的识字问题--弦外之音:双关 (一)双关与诗味 本书这里所言"双关",不仅仅是常规修辞手法层面的双关,而是拔高之后指向诗歌的属 ...

  • 误品先缘识字差(五)

    借用(化用.明用):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放言>) 周公与王莽二典,并非白居易所真正要谈论的,而是借此两典,引 ...

  • 误品先缘识字差(六)

    反用(明用) "菩提本无树,灵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六祖坛经>) 六祖慧能这首偈语,是针对神秀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灵镜台,时时勤拂拭,勿 ...

  • 误品先缘识字差(七)

    再如: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李壁<王荆公诗注>言"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未觉开.只言 ...

  • 误品先缘识字差(九)

    其四:水中著盐,饮水乃知--从"用典"看孟浩然诗的"清淡"(兼谈关于暗典之孟浩然.) 评定孟浩然诗风之清淡,由来已久:杜甫<解闷十二首>言:&quo ...

  • 误品先缘识字差(十)

    其四:水中著盐,饮水乃知--从用典看孟浩然诗的清淡(兼谈关于暗典之孟浩然)第二部分 下面本文重点以众所周知的<春晓>和<过故人庄>为例分析说明孟浩然的暗用典故. <春晓& ...

  • 误品先缘识字差(十一)

    (五).用典之忌 其一:忌冷典.僻典. 用典的目的是精炼而省力,且留白供读者思考,甚至让读者加入到作者的情感之中.如果用冷僻典故,效果则背道而驰.诗可含蓄,不可阻隔,写诗写到"无人会得凭阑意 ...

  • 误品先缘识字差(四)

    误品先缘识字差(四) 3.典故的赏析 对中国古典诗歌推崇备至的美国诗人庞德发现:"中国诗人从不直接谈出他的看法,而是通过意象表现一切".千百年来,我们赖以诗歌而积累了数不胜数的典故 ...

  • 误品先缘识字差(三)

    (二)诗之典故的认识问题: 1.典故与替代字 宋朝沈义父<乐府指迷>很有名,其言如下: "炼句下话,最是要紧,如说桃,不可只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破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