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二十一)

 不管三七二十一,今天结束这个话题。才看到这篇的朋友可以去从(一)读起,读完基本就能知道诸葛亮的一生功过是非了。

聊聊诸葛亮的个性特点及其成就。

第一,谨慎细致。

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是大家公认的。经常有人拿这一点来附和陈寿对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评价,其实这是不公允的。诸葛亮的谨慎有其自身性格的原因,也有(蜀)汉政权国弱力薄不堪弄险的原因。

诸葛亮十七岁主持家庭,出山辅佐刘备时二十七岁,十年中要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学习,谋划未来的出路,事事都得妥善安排周密考虑,形成事必躬亲的心理定式和行为方式。

除了自身行为外,还体现在对属下的要求上。诸葛亮最为欣赏的是象徐庶那样搜集齐备各种意见建议以便决策、象董和那样事情有不如意的地方不惜往返十次来讨论决定的下属。

要求所有的下属以徐庶、董和为榜样,不嫌小远,不怕麻烦,细致尽责。

诸葛亮的细致甚至体现在对皇帝的要求上,看《出师表》前半部分,感觉就象是一个即将远行的父亲在对儿子交代怎样持家兴业,啰嗦絮叨,也饱含深情。

诸葛亮的谨慎细致,既是其长处,也是其短处。长处为思虑周密,秩序井然,重细节,顾全局。短处为事必躬亲,效率不高,不能放权于下,不敢放手用人。

谨慎细致的另一面是敏感多疑,诸葛亮性格中有很小气很记仇的缺陷。丞相长史向朗因为隐瞒马谡逃亡被诸葛亮贬回成都,终诸葛亮一生不再重用。另一个因马谡事件遭到诸葛亮惩处的是犍为太守、丞相参军、安汉将军李邈,其劝阻诸葛亮杀马谡,也被贬官回成都不再任用。

不过李邈这个人的人品不怎么好,当初公开与刘备顶嘴,对刘备攻打刘璋的行为表示不满,险遭杀头,是诸葛亮救了他。被诸葛亮贬官后,他也是记恨在心,诸葛亮一死,他立即上书后主刘禅,说诸葛亮有篡位谋反之心,气得刘禅将其下狱杀掉。

第二、慈父恭弟。

诸葛亮的婚姻是当时的一桩笑谈,这只是一桩政治婚姻,是诸葛亮安身立命的计谋之一,很难保证里面有情感的因素。

诸葛亮之妻一直未有生育,不知是身体原因还是诸葛亮仅将其作为政治利益的供品,失去作用也就闲置不用了。

为承继香火,诸葛亮将兄长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乔过继为子。后来诸葛亮又娶一妾,共同生育了一个儿子,就是诸葛瞻。这说明诸葛亮是有生育能力的。

诸葛亮非常注重对儿子辈的教育,《诸葛亮集》中收录了诸葛亮两封《诫子书》,一封是教育儿子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不要老来悲苦,追悔莫及,其中最著名的两句还为今人津津乐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封是告诫儿子不要好酒贪杯,以免酒醉失态。前者着眼于人生大处,后者关照生活细节,无一不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诸葛亮也注重对儿子的培养和锻炼。养子诸葛乔长大后为驸马都尉,一直跟着诸葛亮行军打仗。北伐中原时,诸葛乔本当回成都休整,诸葛亮硬是取消了其假期,派他带领五六百兵士在山谷中运送粮草。

诸葛亮在给兄长诸葛瑾的信中记叙了这件事情。可惜诸葛乔身体太差,在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去世,年仅二十五岁。

诸葛乔死时,诸葛亮的亲生儿子诸葛瞻才两岁。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期间,在武功写信给诸葛瑾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诸葛亮喜欢儿子的聪慧,但担心他早熟,长大后反而不能成大器,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喜爱和担忧溢于言表。

诸葛瞻十七岁娶公主为妻,出任骑都尉,然后一步步做到尚书事(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任),虽然主要是沾了诸葛亮的光,但也不是一无是处,还是很有胆识、气节。

263年,魏国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子)督率军队前往抵抗。由于诸葛瞻的犹豫,失去战机,被邓艾突入平原,诸葛瞻退守绵竹,邓艾派人诱降诸葛瞻:“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家乡王)。”诸葛瞻怒斩来使,坚决不降,城破而死,死时三十七岁。

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是诸葛瞻与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时,认为姜维好战无功,造成国内百姓疲惫,经济凋敝,应该将其召回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以右大将军阎宇代替姜维。

有理由相信这件事情黄皓也参与了,因为另外有记载阎宇私下勾结黄皓谋取替代姜维。不是说诸葛瞻、董厥和黄皓狼狈为奸,只是在这件事情上双方的认识是一致的。诸葛亮等人不惜与黄皓结盟来剥夺姜维的兵权,表明姜维穷兵黩武的行为已经给(蜀)汉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到了不得不制止的地步。

诸葛瞻的长子诸葛尚最令人钦佩,城破后不逃跑,认为“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明知不敌也纵马杀奔魏军,慷慨赴死。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言传身教,怎么会有如此忠烈的子孙?一门三忠,让人敬仰。

兄友弟恭也是古人推崇的家庭伦理道德之一,作为弟弟,诸葛亮对诸葛瑾是很尊敬恭顺的。《诸葛亮集》中收录了诸葛亮写给诸葛瑾的九封书信,内容涉及军事、地理、人物、子女等多方面内容,可以看出两人书信往来之密切、交谈内容之广泛。虽然两人政治观念、政治阵营、治学方向不同,但并没有影响两人的兄弟关系。

第三、能工巧匠。

百工匠人,不是良家子弟,历来为士大夫所不齿,更别说亲力亲为。诸葛亮和传统士大夫不一样,不光没有歧视,还亲自设计、制作了不少的器械,拥有多项发明专利权,称得上是一个设计师、机械师、发明家。作为一个封建统治着,能够有这样的认识和行为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诸葛亮的发明主要和军事有关,有诸葛连弩、苦竹枪、木牛流马、八阵图等。现在有人复制出了连弩、木牛流马。连弩的优点是射击速度快,缺点是杀伤力弱,防御性多于进攻性。

诸葛亮以《易》八卦的思想原理,将孙武、孙膑等作的战国车战八阵图重新设计,改变为步骑作战八阵图,但已失传,从现有史籍记载中的蛛丝马迹来看,主要是根据作战区域的地理形势来行军布阵,借助地理优势进行攻击或者防御。传说有三个地方留有八阵图的事物遗迹:一是重庆奉节;一是陕西沔县;一是四川新都;以重庆奉节的最为完整。

第四、节俭廉洁。

诸葛亮是一个淡泊节俭、廉洁自律的人。诸葛亮《又与李严书》中说:“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贵为丞相之妾,却只有一套正式见客的服饰,反衬出诸葛亮的节俭廉洁。

这封信也是诸葛亮纳妾的唯一证据,古人妻妾观念分明,制度严明,以妻礼待妾是会受到惩罚和非议的,以妻为妾或以妾为妻都是违反礼仪的。诸葛亮明言为妾,就绝不可能是妻。曹丕立郭女王为皇后时,栈潜极力反对的理由之一就是以妾为妻。

诸葛亮曾给刘禅上过一个表,对自己的财产状况作了说明:“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死后,其遗产果然就像他说的那样。

按说诸葛亮不会这么清贫的、刘备入蜀论功行赏时,曾“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是最高赏赐。诸葛亮给李严信里说的“吾受赐八十万斛”,应该是刘禅赏赐的。

这两次赏赐的财产都十分巨大,诸葛亮子嗣又少,这些财产足够诸葛亮一家过上钟鼎玉食的富足生活,但事实上诸葛亮一家却过得很节俭,家里也无余财,那些财产会到哪里去了呢?

现在有一些三国爱好者在关注和探讨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最大可能是诸葛亮退还了这些赏赐或者是将这些赏赐算作公帑,一律用于国事。总之不会象一些哗众取宠的人所说的那样花天酒地的挥霍浪费了。(以诸葛亮的勤政,想花天酒地的挥霍也没有时间)

第五、雅好艺术。诸葛亮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高,仅有一篇《出师表》具有一定的影响,其艺术修为不为人所知,其实诸葛亮是个非常热爱艺术的人,自身也有较高艺术创作能力。

对绘画的热爱。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在其另外一书《论画》中,记载了当时绘画收藏与销售的情况,包括诸葛亮在内的上古画家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国有家之重宝”“为希代之珍”。

《诸葛亮集》里收录的《华阳国志》资料里,也有诸葛亮为南中土著画作图谱的记载,内容涉及天地日月等自然现象、龙牛马驼羊等动物形象、官员乘马巡行场面等人物形象,综合起来看有点象南中土著发源发展的图谱和归顺(蜀)汉政权得到(蜀)汉政权赏赐的场景,有讲述历史,记录战功的作用。场面宏大,物种众多,没有较高的绘画水平是不行的。从记载中看,诸葛亮画了还不止一幅。

对书法的热爱。中国最早把书刻和书写作品称为“书法”是在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书法”由此从单纯的用于人际交流的实用性工具升华为具有美学意义的艺术作品。诸葛亮所处的时期,篆、隶、草、行、楷五体书法艺术已基本齐备。

诸葛亮喜爱书法,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比较出色。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说明北宋末期(1119—1125年)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的书法作品。

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能作为“法帖”供人临摹珍藏,自然是有其独到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书法功力。

王羲之有洗墨池,诸葛亮也有洗墨池,在今天的湖南常德市里。《常德府志》记载:“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

对音乐的热爱。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音乐,能吟唱、会弹奏、懂乐理,还会制作乐器。诸葛亮隐居襄阳时,居处西边有一小山,诸葛亮经常登山鼓瑟,当地人就把这座山取名为乐山。《中兴书目》记载:“《琴经》一卷,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结合前面所说诸葛亮是能工巧匠的记述来看,会制作琴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其所作的书能称为《琴经》,应该是很有音乐理论修养和实际弹奏能力的。

再聊个八卦话题,诸葛亮的墓葬之谜。

诸葛亮遗命安葬于定军山,因山为坟,墓不要太大,只要能装下棺材就行,穿戴平常衣服,不用陪葬。诸葛亮墓究竟在定军山何处一直是个谜,现在勉县的武侯墓只是因为刘禅为诸葛亮立庙在那里而附会出的墓地,不一定就是诸葛亮的葬身之所。葬于何处呢?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诸葛亮之死还差一点让(蜀)汉、吴联盟产生破裂。吴国担心魏国因丧取蜀,危及自身,就增加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守兵一万人,有两个目的,一是增援(蜀)汉,二是如果(蜀)汉被灭,就以此为与魏国的分割线。

(蜀)汉听说后,也增加永安的驻防人数,防止意外发生。(蜀)汉参军、右中郎将宗预此时受命出使吴国,应该是去向孙权介绍诸葛亮死后(蜀)汉的情况。

孙权问宗预说:“我们就像一家,但却听说你们增加了白帝城的防守人马,这是为何?”宗预回答说:“臣认为吴国增加巴丘的防守兵力,我们增加白帝的,都是形势使然,都不足以互相责问。”孙权哈哈大笑,夸奖宗预不惧直言,非常喜欢他,对他的尊重和喜爱仅次于邓芝和费祎。

很有意思的是,经过仔细的研究对比会惊奇的发现,曹操和诸葛亮就象古代哲学思想里最具代表性的阴阳两极。曹操具有阳的特征:外向、张扬、不羁性情、极具攻击性和占有欲;诸葛亮具有阴的特征:内敛、含蓄、端庄严谨,讲求宁静淡泊。两个人把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演绎到了极致,真是精彩绝伦!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是个三国迷,对三国研究颇深,他认为(蜀)汉能生存延续下去的原因是刘备托孤于诸葛亮的决定和诸葛亮执政后的管理行为。这个评价难免因个人情感而有些夸大其辞,但能将“虽后主之不明,而守国三十余年”之功归于刘备、诸葛亮,这个眼光还是颇为独到的。

以祝秀侠、方诗铭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也认为是诸葛亮造就了(蜀)汉政权和三国鼎立的时势。他们出于对诸葛亮的敬爱,认为(蜀)汉建国和三分天下是诸葛亮所为,与刘备无关。这样说还是有失偏颇,毕竟(蜀)汉国是刘备亲自建立起来的,三分天下有其一,也是在刘备带领下打下来的,但他们对诸葛亮确保(蜀)汉政权的稳固和延续,卓有成效地造就时势的巨大功劳的发现还是值得首肯。

全文至此结束,遗漏在所难免,请各位海涵。聊诸葛亮的目的无他,仅仅是想说诸葛亮是个难得的人才,但绝不是神,也有缺点,也会犯错,唯其如此,才是一个鲜活真实的人。

(0)

相关推荐

  • 临难死义的诸葛瞻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瞻与史书的记述大体相当.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

  • 诸葛亮有几个儿子,诸葛瞻父子战死后,诸葛亮还有没有后人活下来

    曹操一生有26个儿子,孙权也有7个儿子,但是刘备一生只有3个亲生儿子,而且刘备直到四十几岁才有了第一个儿子,在这之前,刘备都有点担心自己会绝后,所以收养了一个养子刘封,以防万一,不仅仅刘备是这样的,蜀 ...

  • 诸葛亮留给他八岁儿子的遗训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辅助刘备建立了蜀国,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力的局面. 为了实现刘备兴复汉室的遗愿,他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而返.最后一次北伐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一)

    前面聊刘封时说过有机会聊聊诸葛亮,让各位看看诸葛亮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其精明的程度为什么会有让人细思极恐的感觉. 这个愿许得有些草率,纯属没事找事,给自己找麻烦.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伟大人物之一,不是三言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二)

    (紧接上期) 诸葛亮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一提起,似乎谁都知道,要细问,却并不知道其人生经历的具体过程,比如他在荆州隆中隐居这段时间究竟做了些什么,恐怕没多少人知道. 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诸葛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三)

    (紧接上期)  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刘备 汉朝时男子以二十岁"弱冠"为成年的标志,就可以通过举孝廉(由郡推举).茂才(即秀才,由州推举,因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改为茂才)等朝廷设立的举荐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四)

    (紧接上期) "隆中对"语焉不详的含糊之处 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身边几乎没有什么名士高人,围绕左右的主要是从涿郡家乡带出来的包括关.张在内的那帮混混,其事业则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五)

    端午过完,继续闲聊.  曹操插足荆州         (紧接上期)上期聊到刘备.诸葛亮利用刘表家庭矛盾指使刘琦得到江夏太守之职,然后刘备率领所部从新野移防与襄阳近在咫尺的樊城,对襄阳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六)

    (紧接上期) 庞统对"隆中对"的否定 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没有上战场,主要是做后勤工作,做得非常好,足兵足粮供应前线.从此时一直到刘备去世,凡遇战事,诸葛亮主要做的就是这个工作. 这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七)

    开始后悔聊这个话题了,太长太累. (紧接上期)这期主要聊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前是怎样明哲保身的. 许多人以为诸葛亮始终是刘备最信任的人,其实不是.最初是,前面说过,遇到诸葛亮前,刘备身边只是些二流人才,诸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八)

    自己挖的坑,含泪也要填平,哈哈. 恢复与孙吴的友好结盟 (紧接上期)223年6月10日,刘备驾崩.刘禅随即在成都继位,诸葛亮仍然为丞相.此时刘禅十七岁,按照刘备的嘱咐,父事诸葛亮.朝中大权集于诸葛亮一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九)

    一场注定会胜利的仗,诸葛亮为何要亲征 (紧接上期)225年春,诸葛亮兵分三路南征,自己率领主力由安上水路进入越嶲:门下督马忠带一支部队攻牂柯:庲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剌史李恢带一支部队进攻益州.(庲降不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十)

    (紧接上期) 为什么要北伐 上期聊到蜀中和平安宁,经济社会逐渐向好,诸葛亮为什么放着好端端的日子不过,一门心思要北伐呢? 记不清楚前面哪一期里曾经聊到过一个话题,今天的祸是前人种下的,发生在当下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