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坭兴陶制作完整工艺流程

广西钦州坭兴陶茶壶

钦州坭兴陶的制作工艺:1、挑选好坭料:钦州坭兴陶的原料包括东泥、西泥,分布于横穿钦州市区的钦江两岸。白坭(东坭)主要分布在钦江以东地区,大都存于底洼地带。外观特征为致密质软,为软质粘土,意思为红色中略显黄白色,含铁量高,并含微量的石英砂。东坭在坭兴陶的生产工艺中起主要的作用。在制作茶壶时可增加壶的光润和油滑。2、风化:因为东泥软而细,所以挖掘回来的泥不能露天堆放,预防大雨淋湿,避免泥料流失。而西泥四块状硬质粘土,挖掘回来的泥料必须露天堆放,经过4~6个月的阳光照射,通过雨水的溶解和水冻的作用,使西泥发生碎散、溶解与氧化,达到风化之效。3、按配方入球:紫坭和白泥按照一定的比例(6~5:4~5)加水一起放入球磨机(研磨介质为鹅卵石)进行研磨和混合,一般球磨8个小时。为了让泥更加细腻,可增加球磨时间。4、压虑球:磨后过40目和100目两道梳,进入沉淀池,静置待泥浆沉淀后,将上层的清水抽干,再将泥浆通过压虑机脱水制成泥条。5、真空练泥:使用真空练泥机练泥排除泥条中的空气,泥料经过真空处理后,空气含量非常低,提高了可塑性、综合性和干坯硬度。6、陈腐:泥料一般在暗房陈腐15天才能使用,让泥料在潮湿而不通风的环境中起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可以使泥料的性能得到改善,如水份湿润均匀、可塑性增强、干坯强度及制品的机械强度增加等,从而减少在成型过程和生坯阴干时的开裂。6、手工拉坯(压坯):拉坯就是将泥料置于陶轮车盘上,利用轮盘的转速,将手控制泥料,加上熟练的技巧和一些简单的铺助工具,捏造出各种器型。手工拉坯缺陷就在无法扩大生产,一般只用在控制精品坭兴陶工艺时用。面前有手工拉坯、压坯、和注浆成型。7、修坯:修坯通常是在慢速陶轮车上进行,使用各种工具将过厚的坯体削薄以达到设计的要求。一般在将坯体阴干20分钟至1个小时后进行,具体阴干的时间视坯体厚度和天气情况而定。修坯之后,采用室内干燥法、风干发和晒干法阴干,视采用的方法和坯体的造型,阴干时间在3~10天内。8、雕刻:坭兴陶主要靠雕刻工艺装饰。坭兴陶的泥料特定,宜于浮雕、平雕、捏搂、填充和镶等手法进行工艺装饰。9、烧成:过去坭兴陶烧制陶瓷使用龙窑、倒焰窑、隧道窑等窑炉,目前绝大部分使用是电窑、也有使用煤气窑。一般来说如紫泥(西泥)比例高,则烧制的温度就相对高,烧结的温度根据配方不同大约在1070-1180之间。电窑通断电都为自动控制,一般通电时间是从第一天的10时到第二天的8时,断电后须到第3天的8时后才可以出窑。在烧成的过程中主要掌握升温曲线、烧结的温度及窑内空气流动幅度的控制,来影响坭兴陶的窑变。10、打磨:坭兴陶无须添加任何的颜料,在烧制过程会产生胎体的窑变,但是必须经打磨表面的氧化层后,才呈现窑变的真面目,即各种色彩斑斓绚丽的图案纹理,若隐若现古铜、紫红、铁青、金黄、墨绿以等色泽。欲想了解更多搜索坭兴陶—源哥或徐氏陶界。据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考证。在广西近百年来,其传统工艺能够保持和继承并得到发展的只有壮锦及坭兴陶,为此,钦州坭兴陶被认定为目前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二件宝之一。也是钦州最名著名的特产之一。一千三百多年的陶艺文化钦州坭兴陶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据史志记载:我钦陶器,谅发明于唐以前,至唐而益精致。民国九年(公元1921年)城东山麓发现逍遥大冢。内藏陶壶一只及高四尺余陶碑一方。镌字千六百余言,经考证,始知乃唐开元年宁越郡(即现钦州市)第五世刺史宁道务墓志,可见钦州制陶历史之久远。传至清朝咸丰年间,钦州陶器发展鼎盛,坭器得以广泛兴用,故得名”坭兴”。现今香港、澳门上海等地的“钦州街”皆因坭兴陶的流传而有此命名,钦州坭兴陶一时威名远播海内外。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独特的陶土奇特的功能坭兴陶(学名:紫泥陶)以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紫红陶土为原料,东泥软为肉:西泥硬为骨,按软六硬四混合,骨肉得以相互支撑方为上品。因其深藏于山腹地层。天然洁净、泥质细腻。绿色环保,且含有铁、锌、钙、锶等十几种对人体有益的丰富矿物质。成品后的坭兴陶器古色古香、光润柔和、音质铿锵、耐酸耐碱、绝无毒性(铅镉释出量为零),它独具透气而不透水的天然双重结构使得器皿内氧分充足,有利于食物长久储存。实践证明,茶叶置于坭兴陶罐教年无霉变:茶具泡茶,溢香芬淳,隔夜而色味不变。久用的茶具还可生成荃芽,即使不放茶叶,冲入开水仍有芳香茶味。花瓶插花,花艳叶茂、经久不谢,尤其桃李更可开花结果。“窑变”艺术中国一绝坭兴陶的“窑变”艺术在国内陶瓷行业中绝无仅有,艺术品位极高,故有中国一绝”之称。钦州特有的陶土,无需添加任何陶瓷颜料。在烧制过程所产生的“窑变”是无釉坭兴陶的一大艺术特色,当炉盘上升到1200度的临界点时,偶有发现其极少部份胎体发生窜变现象,并自然形成各种斑斓绚丽的色彩和纹理,须打磨表层氧化物后才发现其真面目,如天蓝、古铜、虎纹、大斑、墨绿等意趔不到的诸多色泽,可谓火中求宝。难得一件,一件在手,绝无类同”。窑变艺术陶。要达到最高境界的艺术效果,还必须要通过工艺设计造型,画面雕刻装饰结合,集春暖、夏绿、秋红、冬寒之灵气于一体。尽显色彩变化之奥妙。窑变乃火中求宝。得之偶然。并无定格,品位极珍,可谓火与土结合之极至。精奇冠古今美妙传中外坭兴陶土质奇特,在装饰艺术上采用传统雕塑技法,纯手工制作、工艺精美、器型变化多姿,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近百年来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家级展览会评比并获大奖40多项,其中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获万国博览会金牌奖:1930年在比利时获世界陶艺展览会金质奖。产品远销东南亚、东欧、美洲以及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历代珍品更为20多个国家级博物馆所珍藏。坭兴陶史上人物自清咸丰年间以来的150多年间,钦州坭兴陶技工、艺人人才辈出。车工前辈有颜非、颜六、黎昶昭等;刨工前辈有符春华、黄广益、李真愚等;雕工前辈有黎昶春、范念堂、李四达、黎启铨、潘镜光、李照允等;烧窑工有卢大、颜七、莫三等。在当代,有工艺美术设计大师李人、古典人物画家邓敦伟、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家兼雕刻家刘明洲、王兆儒,中国画坛百杰画家帅立功、广西书法家协会书法家和雕刻家钟毅、坭兴陶设计师黄亚南、雕刻家黎昌权、制陶拉坯专家梁遒龙、制陶拉坯技师黎仕清、陶艺设计师李燕等。现将钦州坭兴陶发展史上值得称颂的人物简述如下:胡老六:晚清陶艺人,首先使用钦江西岸细腻紫坭制作精美烟斗、坭偶,开创钦州坭兴陶产业的新纪元,堪称坭兴陶近代鼻祖。黎昶春:又称黎不老,晚清至民国陶艺大师,与其弟黎昶昭一道以钦江东岸和西岸软硬坭结合创制优质坭兴陶,开东西坭混合制陶之先河。擅长雕刻博古图和钟鼎、甲骨文。1915年、1930年兄弟俩合作制造的坭兴陶花瓶在美国和比利时参展均获金奖。是名号“黎家园”的创立人。黎昶昭:晚清至民国陶艺师,以钦江东西坭混合制陶的创始人之一,擅长拉坯,造型准确,与其兄黎昶春合作制造的坭兴陶产品,参加美国旧金山和比利时博览会分别获得金奖,“黎家园”的创立人。颜非:民国时期陶艺技工,车工中杰出人物,车坯别出心裁,创造许多式样,通花花瓶是他的杰作。颜六:民国时期陶艺技工,车工工作幼细,坭坯均匀,做出的陶坯都是上等品。卢大、莫三、颜七:民国时期陶艺技工,煅烧工。能准确把握煅烧火候烧出坭陶质量上乘。李真愚:民国时期陶艺技师,善于取长补短,常参考古图,创出新样,是刨工中兼能出样的突出人物。范念堂:民国时期雕工技师,擅长花卉、昆虫、翎毛、人物的绘画。经他雕刻出来的图案,灵活精巧,栩栩如生。其浮雕更出色,曾塑造瘦骨仙挖耳像和铁拐李瞄葫芦像,图像活灵活现,神态十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