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拜年那些事儿

文华不如简素,读今不如述古,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老羊铲史。


老羊所说的拜年,是特指新婚夫妇回女方娘家拜年的事,一般的拜年不算。

没结婚的可以看看,学学。

家里至亲好几年没有新结婚的了,

不知道现在的新婚风俗变成了啥样。

说的都是旧事。

1、接客(读且)

按照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习俗,初二这天要回丈人家拜年。

所有上一年新结婚的姑娘,不分姑姑还是侄女,新婚夫妇正月初二都要来岳父家拜年,

这叫拜新年

礼节上讲,初二这天一大早,需要岳父家派代表去接,一般都是小舅子去。

过去家里孩子多,一个姐夫一般都有一帮小舅子。

新姑爷在腊月就要备好拜年的礼品,一般来说,除了岳父家以外,每个叔丈、姑丈、姨丈、还有单独分家另过的大舅哥,每家一份礼品。

过去日子紧巴,一家两包点心(馃子)、一瓶白酒。有的叔叔大爷姑姑姨家多,小舅子接的时候就要拉一头毛驴。

点心包上面都有一张红纸,于是,毛驴驮着一驮子喜庆,正月初二上午十点多,进了岳父家的大门。

 2、备席

岳父家也早就做好了准备,首先是准备酒菜。

中午和晚餐是正餐,八碟八碗的菜都是有传统的,几十年不变。

那时没有大棚,绿菜基本没有,都是肉菜和白菜、萝卜、酸菜、粉条、丸子、海带之类的,

现在想来,那么简单的条件下,能做出很丰盛的菜来,实在是不容易。

八碟是四凉四热,碟是现在饭店用的吃碟,很小,菜的量也很少,但大家都很有礼貌,每个菜吃到最后都还有剩。

四凉是拆骨肉拌白菜芯,粉肠、压板肉、糖拌萝卜丝。

四热是炒排骨、干子儿炒瘦肉、溜肥肠、酸菜炒肉。

八碗儿有蒸大肘子、粉条炖肉、蒸糖肉、海带丝熬肺丝、蒸丸子、炖鱼、鸡丝蘑菇丝汤、鸡蛋汤。

酒就不一样了,每个人家的条件都不一样,条件好的有瓶装酒,条件差一点的就是散酒,老羊小的时候还有红薯干和玉米芯酿的酒。

后来有些年还有果木酒、汽酒。

3、陪客

新姑爷上门,除了备好酒席外,还得准备好陪酒的人。

陪酒这事也是一个技术活,把人陪好很难的。新姑爷子喝多了不行,让人笑话,也显着丈人家人不懂事。喝不好也不行,回去传出丈人家小气,也不好。

所以,陪客的除了长辈还有能劝酒陪酒老姑爷子,我家叔伯姐妹多,有的姑爷子能喝酒,就去陪新姑爷子。

不会喝酒的就去挑水劈柴火。

有个姐夫现在都快六十岁了,我们见到他还和他开玩笑,让他劈柴火去。

晚餐吃好,有专人陪说话,十点左右,夜宵上桌,菜品简单些,但有果盘上来,就是点心两盘、凉菜四个,熬大菜一两个,陪客的就是自己家里人和能喝酒的老姑爷子了。

喝酒这事不好把握,我都特别佩服怎么喝都不醉的人,还有说不喝就不喝的人,这样的人都能成大事。

一般的人三杯过后就都能放得开,炕热脸红,喝着喝着就划起拳了。

也不知道哪个缺德的发明的划拳第一句是“哥俩好呀”,姑爷和丈人开始还把握得住,划着划着就乱了,我大伯家的一个姐夫 ,比我爸小十几岁,划拳开始时还能说“老叔好呀,五魁首”,划着划着就“哥俩好”了。

新姑爷子拜年一般要呆双数日子,两天、四天、六天,最多的也有呆八天的,这样,叔叔大爷家就要轮流请姑爷子吃饭,有的时间紧,安排在早晨,于是,七点多钟,就有人来敲窗户:“起来喝酒去!”

4、逗姐夫

不知谁规定的,小舅子和小姨子可以修理姐夫。

估计是怕姐姐嫁过去后受气,先给姐夫来一个下马威。

晚上宵夜,家里条件比较好的还会包饺子,这个时候就是小姨子们显身手的时候了。

饺子端上来,姐夫那碗是特意的,

姐夫拿筷子一夹,硬硬的,一咬,饺子皮儿里面包的是木炭。

又夹起一个,软软的,一咬,把嘴烫了,里面包的是荤油。

每年的正月,都有新的故事出来。

现在想起来,都恍如隔世了。

5、别处的故事。

去年春天,有人给我讲了一个姑爷和老丈人的故事,其实也是拜年的故事,放在下面:

三十年前,还没改革开放,有些观念和现在不一样,不过细想也差不多,甚至和几百年前都差不多,就是穷姑爷和富丈人之间的关系。

姑爷是农家子弟,考学出来毕业后,家里没有当官的亲戚,直接给分乡下收烟叶去了,就和现在啥似的,栖慌程度都一样。穷孩子到了搞对象的年龄,结果和县里一个银行的行长的闺女谈上了。俩人很愿意,在女方父亲不同意的情况下,俩人结婚了。

于是,就有了故事。

这个地方有个习俗,新婚夫妇三天后回门,和拜年差不多,在老丈人家住两天、四天、六天,最多八天。

都是双数,和夫妻双双把家还一样。

新姑爷来家是贵客,一般来说都是八碟八碗加夜宵,顿顿有肉有酒有人陪。

丈母娘老早就把肥猪买到家来,等新姑爷回门。

可老丈人因为看不上姑爷,死活不让杀猪,

于是,新姑爷回门,每顿都是庙里饭菜,比平时都差。

姑爷吃了两天,按鲁智深的话说,口里都淡出鸟来了。

一想,不对呀,老丈人是撵我。

小伙子也聪明:越撵越不走,于是就一呆15天,就不走。

一般来说, 新姑爷住丈人家最多八天,可这小两口一呆十五天,老丈人也急了,于是就想办法撵。

老丈人做了一个吓唬鸟的稻草人,夜间插在院子里,然后敲姑爷住的房门,说:姑爷,你看,那是人不?要是人的话,这么长时间了,他咋不走呢?!

姑爷一看,说:真不是人,要是人的话,咋一点儿肉都没有呢?!

老丈人一听,姑爷对答巧妙,反应超快,又是国家干部,将来能成大器,于是招呼老伴连夜杀猪,款待姑爷。

这是陈年旧事,春节一乐,不要对号入座。

(0)

相关推荐

  • 凤姐结婚/柴胡

    大姐王凤,我们小姊妹仨都习惯喊"凤姐".1968年的冬闲天,凤姐结婚,那年她18岁,我11岁. 为积攒粮食为凤姐办喜事,我们家吃了40天山芋,没一粒米下肚.还好,有人家出人情拎来了 ...

  • 民间故事:三姑爷儿算卦准不准?

    插图 有个姓黄的财主,他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一个秀才,二女儿嫁给了一个教书先生,只有三女儿嫁给了村子东头的一个庄稼人,因为三女儿家里穷,日子紧巴,财主打心眼里瞧不起三姑爷.这年正月,三女儿去住娘家 ...

  • 【原创】潍坊民间传说系列---《老魔妖的故事》

    临朐某山区有座远近闻名的山,因三个山峰相连,俗称三根柱子,在中间山峰下面有个不大却很深的山洞,当地人都叫它,高家洞.附近村庄的人都说,这三根柱子崎岖难行,无人敢攀:高家洞深不可测,无人敢进:不过,除了 ...

  • 【啃老哥】/ 王立刚

    啃老哥 王立刚 岳父去世了,他不是当地人,只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女婿全是漠谷县人. 岳父的墓地在"五峰故园",那里依山傍水,风水极好,但价格高得吓死人,一个墓穴要九万元,若再加上 ...

  • 过节姑爷和老丈人喝酒,笑傻眼了!

    过节姑爷和老丈人喝酒,笑傻眼了!

  • 你做过娇客吗

     娇          客                                                               刘述涛 大年初二,是嫁出去的姑娘回门的日子,而真 ...

  • 头条:春节拜年,山东人磕头这事儿,我要点一个泰山般的赞

    首都国学好文章, 此身立处是中国, 此心安处是故乡. 推荐关注果雪儿365健康家庭中医养生课程 有意者联系果雪儿业务王老师. 开文之前,先洗一洗耳朵. 翠花,music:欢哥,走起来-- 这一拜 春风 ...

  • 初一大拜年,一定要带着孩子—说说过年的那些事儿(10)

    [家教智慧 第369期] 初一大拜年,一定要带着孩子 大年初一头一天, 家家户户共团圆.男女老幼脸绽笑,吉祥如意拜新年. 初一拜年,由来已久.拜年是晚辈对长辈表示的一种敬护,一种美好祝福,同时,也彰显 ...

  • 什么是有意义的事儿,或许每天能赚10万、...

    什么是有意义的事儿,或许每天能赚10万.100万,1000万. 我是商人. 商人证明自己成功的方式太简单了. 多赚钱,多喝酒,多抽烟,多打P就行了. 自从我放弃了喝酒,抽烟,打P,很多朋友就消失了. ...

  • 机关干部穿衣那些事儿:史上最全的机关干部着装法则

    职场着装的本质不但代表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更是他应付各种大场面的心理准备程度,着装越正式,就代表他已经准备好出现在大场面了,所以,你该怎么做呢? 公务员因其职业特点,决定了在工作场合衣着的严谨性上,比其 ...

  • 为什么别人不把你当一回事儿,句句戳心!

    为什么别人不把你当一回事儿, 因为你太好说话了. 什么事情,一找你就应: 什么东西,一要你就给: 什么错误,你都会原谅: 什么伤害,你都能接受! 要知道,有的人 习惯了得到,便忘记了感恩: 习惯了你的 ...

  • 这8个故事,才是玄奘取经路上的真事儿!

    2016-09-04 小朋友们,你知道吗?西游记当中的唐僧,在历史上真有其人的哟!他生活在距今约1400多年前的唐代,笃信佛教,是一名伟大的僧人,他的法号叫玄奘. 他在27岁的时候,做了一件非常勇敢的 ...

  • 大师谈 || 国医大师王琦:减肥这事儿,用中医说起来也简单

    王琦,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第四届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虽然市面上广泛以瘦为美,但是有学者研究发现适当的胖也不一定是坏事.胖人在生活质量.疾病耐 ...

  • 你们要的《大语文那些事儿》来啦~(全套6册赠赵旭老师12节音频课)

    <大语文那些事儿> ▼ 知名语文老师.文化基因唤醒人赵旭 紧跟教育改革方向编写 涉及部编版教材中100+篇目 "点线面"教学法.文史哲三维一体 培养孩子语文思维和综合素 ...

  • 突然想起母亲的一个事儿,到现在还觉得好笑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1 作者:芳菲华年 这个标题会让人误解我是标题党,可我要辩解,真不是,只是真的不知道怎么拟标题了,就这么原生态的陈述出来了. 至少是七八年前了,我忘了具体的时间了,那是母亲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