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年前,我去甘肃天水的一个小山村义诊,当地一位有名望的72岁老郎中告诉我:“鼻炎,不能只将眼光放在...
42年前,我去甘肃天水的一个小山村义诊,当地一位有名望的72岁老郎中告诉我:“鼻炎,不能只将眼光放在肺上,还得疏疏肝。”我以为他只是随口说说,没想到却是我见识短浅。
那年,我被派到天水那边的一个小山村去做义诊,说实话,虽然条件艰苦点,但我还是蛮开心的。因为自从入了中医门,师父就不断地教诲我,一定要努力成大医。
“医术只有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精进。”我谨记师父的教诲,怀揣着一腔热血,去了义诊的小山村。
刚到那边,我的运气真的挺好的,给当地一位有名望的72岁老郎中打下手,我暗自开心,看来这趟没有白来。
就这样,我跟随这位老郎中潜心学习了一年,他的恩情我一直铭记于心。说实话,学医这条路上,我的医术之所以精进得比较快,跟这些前辈们的细心教导是分不开的。
就拿鼻炎来说吧。我记得义诊期间,有位鼻窦炎患者来找老郎中看病。这患者并不是当地村的,是慕名从外村来找老郎中来治病的,恰逢老郎中外出,我就帮患者看了一下。
他当时的主要症状有头痛,鼻塞,用鼻子呼吸困难,鼻子经常被黏黄的鼻涕淤堵着,擤出的鼻涕气味腥臭。
他说自己被这鼻窦炎折磨得快疯了,每天前额头痛,脑袋晕沉,他都要感觉人生没有希望了,就这样他的情绪越来越差。
后来从别人那里打听到老郎中,就起了个大早,赶了差不多十里路才找到这来。
我想:“鼻窍,肺之所系也。也就是说肺气宣降正常了,鼻子也就好了。”
所以我就给他开了一些宣降肺气的药,并嘱咐他,七天后,再来找我调理药方。
七天后,他确实是来了,没想到却对我劈头盖脸一顿骂:“什么医生,不会看病就别看,开的方子一点用都没有,你走开,我不找你看了,我还是找老郎中。”
老郎中了解完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便给了他一个方子:柴胡、法半夏、党参、黄芩、葛根、大枣、甘草。
之后他便嘱咐患者7天后来复诊,患者走后,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鼻炎,你不能只将眼光放在肺上,还得疏疏肝。”
因为当时有事,他说完这句话就去忙了。我以为他当时只是随口一说,也就没将这事放在心上,直到七天后,患者说自己头痛、鼻塞不像之前那么严重了,我才意识到自己见识短浅,便虚心向老中医请教。
他说:“患者脉弦,舌红苔黄,脾气不好,这明显是肝郁化火的表现。”
我问:“肝郁化火跟鼻窦炎又有什么关系呢?”
他说:“肺属金,肝属木,木克金,但是当肝郁化火时,就会反克肺金。而鼻子作为肺窍,肯定就会受到影响。”
之后,我便认真看起了他开的这个方子,并明白了其中的用意。
方中柴胡能疏肝解郁,黄芩能去肺热和肝胆之热。
肝属木,脾属土,肝郁又会累及脾土,导致脾升清降浊的能力减弱,所以法半夏、党参、大枣、甘草主要是为了固护中焦,辅助调肝。
葛根这味药,升脾胃清阳之气的同时,还能输布津液到鼻腔。
医术的精进并不在于一朝一夕,而在于长久的实践积累,回首往事,历历在目,40年前的毛头小伙,正是在这种不断地磨砺实践中,医术才到达了今天这样一个水平。
然而当下,中医的传承问题,让我万分忧虑。现今的中医主任、教授等都忙着搞称职、资质之类的东西,心思压根就不在实践,不在提升医术上。中医院的学生,走的更是中西医结合的路子,压根不懂中医的精髓。
我们这一代老中医,相继离世,中医的精髓该由谁来传承呢?中医药以后的担子,该由谁来挑起呢?真是焦心。
但愿我不要过早的老糊涂,这样我就能为病人,为患者,多尽一点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