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国展开幕式现场
帮主斯唔嗯·超:“国展拼功力,更拼想法,不要蛮干,更不要有侥幸心理。”
陈忠康: 国展创作三步走
一、保持与古为徒的心态
古人或传统的最好东西都凝聚在经典书法里,尊古是对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回归。
1、 尊重传统,以古为新
对书法要始终持有一种'敬畏'的心情;古人 '合法'的书写依托于以手为主导的技术体系,所有的点画是因势生形而合于自然;
古法、古意、古朴、古厚、古穆、古拙、古雅——'古'是书法审美中最富于'传统'内涵的美学词汇,是中国传统审美最高层次的美感表达,是书法作品格调高的最重要因素。
2、 阅读征稿启事,为作品定稿
展览主题;作品基调分因展览而异的作品基调;因个人而异的作品基调。
3、 搜索成功作品,研究参照系
研究国展获奖作品:'量小非君子,无色不丈夫';出人意料之外的形式;国展作品的技术参数;好的形式能掩盖书写的不足;形式上的创意,既要'大胆',又要'小心'。
回看经典作品:经典作品在基调把握上的可借鉴之处;经典作品在形式上的可借鉴之处;经典作品在书写上的可借鉴之处。
当代书法创作重情趣轻法度,展厅书法无处不流露出书者急于表达和排遣的内心世界,也许这便是时代性的体现。所以不必担心失去自我,不必担心没有个性。
通过大量研究当代获奖作品,参考经典作品,结合实际情况,酝酿自己作品的形式;问自己:这一次作品是否区别于以往,要有否定自己的勇气;
问自己:这一次是否区别于他人,要看形式是否有原创性,请勿完全照搬获奖作品形式
二、谋求有意味的形式
陈振濂:在国展评选中,如果自己都不把自己的作品当做一回事,评委又怎么会把你的作品当做一回事呢?
形式决定命运,形式是变异的智慧,形式无穷尽,古人讲形势,今人重形色;大形式既定,接下来是精心布局,要有'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精心准备可推进形式的原创性。
三、寻求心手双畅的书写契机
笔墨纸——相生相发,在这个评委'好色'的时代,纸张颜色的选择与搭配同样需要细思酌量。
有感而发的书写,期待'天人合一':书写历来讲究'心手双畅,天人合一'。
总的老说,国展创作的第一步是调整心态把握好国展投稿作品的基调;第二步是确定形式精心布局;第三步是用心书写有感而发。这三步环环相扣,处理好了就能创作出满意的作品。这一件应该能区别于自己之前的任何一件作品,然后小心翼翼地寄出去,等待命运的安排。
陈超武:认为目前参加展览的书法作品最大问题是'用纸粗糙,形式单一'。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1.《阴符经》的笔画要精细,起笔要弱,书写要像舞蹈,要有轻重变化,淋淋洒洒;2.魏碑的重心不能乱,中线不能歪,不能死板,要有轻重变化,要具有书写性。落款用行书或是魏碑小字;要在魏碑中体现出行书的意趣,碑不能写雅,要往'壮'里面写。3.《兰亭序》太难掌握,没人能完美进入,而且用兰亭创作很难,要学'二王'建议从尺牍入手。行书创作最好不用宣纸,可用粉彩纸;4.“颜体”的粗细轻重变化要特别明显,'弧线'要表现出张力,而且可加入行书的味道;5.《曹全碑》的用墨要有感染力,不能太张扬,字形偏扁;6.“铁线篆”最重要的是圆转,婉而通,结构要注意线条的流动性。创作的集字要从《说文解字》里面去找;铁线篆书作品'最大的变化在于不变化',要有玉一般的质感,笔画要一气呵成,不能拖拉填补。练习铁线篆须画圆。画圆练的是用笔的运转是否顺畅,气息是否相通。
7.《爨宝子碑》的线条要厚重,结构要和谐,不能头重脚轻。书写时,创作尽量不写对联,因为对联的形式过于简单,形式定丰富。8.《圣教序》起笔的笔势'S'形,要做出在空中的舞蹈动作。9.做形式是为了让作品更漂亮,味道更浓烈。红色纸太俗气,尽量不用。楷书作品要量多、字小。10.扇面组合不能把内容写得太满,要留边。大小搭配要协调,小字一定要精细,力求精到。2、跟风的是分母,有智慧的是分子。当前隶书作者存在着大家都用一种感觉写作品的弊病。3、隶书有汉碑、摩崖、碑刻、简帛等等。写曹全的如果不注意气象,就会失去很多,实际上曹全气象是非常大的。6、写隶书,边空太多可以裁减一些,计白当黑,有些好作品都是'裁减'出来的。1、创作要首先想到的是形式感,确定创作概念,先设计创作方案(随机发挥是第二步)。2、展览启示是给你提供要求和信息,如尺寸等。大作品分远-中-近景;远景的大作品是强调大感觉、大笔头,是概括的、简约的;尺寸大了,空间可能推远了。3、展览是西方引进的概念,展览馆基本尺度都是3.5米以上。4、2000年以后一度进入小品时段(小品是佛教术语)。5、当前进入到中景时代:其特点:既有近距离,又有远距离的,这需要布局与整体的结合,中等大小的字再配上小字。8、在有限的尺寸里,对比非常重要。要能在小尺寸里展现大空间,小中见大。(我认为汉碑、魏碑的原大很适合现在的展览)11、章法的构建时代,把自己有把握的夸张出来,其余部分虚幻,突出主体。(如怀素苦笋贴、三帖中的刘公帖)。有经验的作者都知道简比繁难,虚比实难。极繁极简的如黄山谷的'诸上座'帖。12、很多人对边角容易忽略,没有概念;边角要重视,它是陪衬的最佳部分。如签条、题跋、书纸尾等。13、章法就是空间关系;打印章是有学问的。用印规律:(1)制度性的规范:姓-名-字-号(有时候斋号放在前);存在奇数与偶数的搭配。(2)印章的使用要集中打,成行打,一般在开头或结尾。首尾一定是一多一少;从收藏文化讲是自下而上打印章,右下角是最谦虚的位置。第一行一般打1/2处即不再打印,帝王打在最上面。14.现在的展览会要擅长用小字,1/4—1/5局部穿插精彩小字。15.行书的章法:音乐性和节奏感,也就是书写速度的变化和力度的变化,是动静的对比。16.作品要学会编织剧情,按照剧情将评委吸引进来。17.一般开头楷法(比较低调、温和,行气较笔直),行草书家听音乐是专业课。从南宋以后音乐开始脱离、弱化;书法是时空的艺术,能反映出心理和情绪的变化。司马迁乐记、孔子记:师志之始,乱声,三月不知肉味。文人的音乐有古琴、萧等。用古琴的节奏来指导音乐。18.行草书后半程与前半程的对比:如前、中、后的对比变化。19.平就是没有节奏的变化,没有节奏,这是行草书创作的大忌。20.结尾可以加题跋:可以是历代书家对主体的文学性或书法性的评价,或自我对主体文本的评价。21. 各种书体杂合的'破体书'完全可以,在长卷及横卷中被经常运用,其实二王尺牍中就是多种书体的混杂。22. 在唐、汉碑中,格子是统一的,但内在是有变化的。23.诗放豪,一半行书一半草;草书的诞生跟诗人的情绪是有关联的(美院训练经常同时读两首诗)。书法的风格应与内容相吻合,懂诗、有诗性很重要。诗性能把笔墨振动起来了。24.对联的书写不能对称,对联书写要'分节',如7言联可以分成5节:第一节2个字。对联横向对比,斜角呼应。落款强化,主体弱化。行草书的对联正文一定要有小笔触。25.如何在有限的宽度里写出变化来?如何在一定的宽度丰富起来?写条幅要窄,写手卷要矮。26.自己染纸,颜色的质感不同。书风跟纸张要配合起来。颜色要雅,主流颜色是淡雅;纸张的厚薄、生熟与书写风格都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