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一个人是否可交?战国时期李悝的“识人五法”至今仍适用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如何识别一个人是否值得自己结交或者相信,是一个难题。在古代一国之君的能否慧眼识人对一个国家更是至关重要,几乎每一个朝代的灭亡都和君主不作为、身边多佞臣有关。
商周时期的姜子牙就曾用“告知以难,以观其勇。醉之以酒,以观其态”等八征作为考察将帅的标准。但此后的君王在任用官员的时候往往还会被表象所蒙蔽,不能决断。连被后代史学家推崇的魏文侯在选用国相的时候都犹豫不决,而向李悝咨询意见,李悝推辞不过,便道出了自己的“识人五法”。
1.李悝的“识人五法”坚定了魏文侯立魏成为相的想法
《史记》中记载,魏文侯曾经因立相问题而纠结,国相的人选在魏成和翟璜之间摇摆不定。于是向李悝询问意见,李悝作为“职场”中混迹多年的名臣,先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李悝认为外人尚且不敢轻易过问当事人与亲戚之间的事情,自己作为臣子本就不应该替国君做决定。
影视剧中的魏文侯
魏文侯在用人上相信李悝的眼光,让他但说无妨。于是李悝说:“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
也就是,平时看他所亲近的人,在他富裕的时候看他所交往的人,在他地位显赫的时候看他所举荐的人,在他贫穷的时候看他所不做的事情,在他贫贱的时候看他所不为的事,有这五条就足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了,又何须李悝来推荐呢?
魏文侯果然心中有了答案,不久后就任命魏成子为相了。当李悝从魏文侯处出来后遇到了翟璜,翟璜问他推荐了谁担任国相?李悝说:“魏成”。翟璜非常生气,认为自己举荐了吴起、西门豹、乐羊、屈侯鲋和李悝本人,就凭这些举荐的功劳,也不比魏成差啊!
李悝则说明了自己不推荐翟璜的理由,魏成享有千钟的俸禄,但他把九成的俸禄都用在了国家和百姓上,自己只留下十分之一的俸禄作为家用,所以才吸引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人。魏文侯将他们三个尊为老师,你却把举荐的人当做自己晋升的筹码,哪能够和魏成相比呢?
魏文侯与李悝
翟璜听后对李悝心悦诚服,后退两步长揖一礼,从此把李悝尊为老师,自称是李悝的弟子。李悝的识人五法从此成为很多后人鉴别品行的参考标准,他的一番话也消除了翟璜的妒忌与功利之心,为魏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识人五法”对帝王同样适用,魏文侯曾爽快接受翟璜的劝谏
识人五法对于君王来说同样适用,但他们与普通人或者臣子稍有不同。因为再贤明的君主,也有情绪化或者做错事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需要臣子用合理的方式指出来。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极度讨厌魏征,但仍旧对他有敬畏之心,其实并非是害怕魏征,而是自愿戴上这样一幅“枷锁”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这是明君才能容忍的事。
魏文侯也有过私心和情绪化的时候,《资治通鉴》中便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魏文侯曾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打下来以后把土地封给了自己的儿子魏击。当魏文侯宴请群臣的时候,趁着酒兴问大臣们自己是个什么样的君主?
大臣们都说他是一个仁德之君,只有魏文侯的谋士任座表示反对,他认为魏文侯不把新打下来的土地分给自己的弟弟,却封给了自己的儿子,怎么能称得上仁君呢?魏文侯当然非常恼怒,任座连忙离开了坐席逃了出来。
仁德
魏文侯继续问翟璜自己是什么样的君主,翟璜也说魏文侯是仁君。魏文侯问他原因,翟璜说:“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翟璜认为只有仁慈的君主手下才会有敢于直言他过失的臣子,刚才任座就是在直言劝谏君主,所以魏文侯一定是仁德之君。
魏文侯听后大喜,连忙派翟璜出去把任座请回来。自己下堂亲自迎接二人,并把任座奉为上宾。
从这件事就看出了翟璜的高情商和高智商,他知道魏文侯是一个明君,只是一时冲动才把任座赶了出去。这个时候君主需要的并不是耿言直谏,而是需要一个台阶,委婉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因此,在翟璜给了台阶后,魏文侯既保住了面子,又能爽快地用行动弥补自己的过错。
“识人五法”用来看帝王的时候,看的就是在他在位的时候任用什么样的臣子,在他犯错的时候是否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但君主作为一国之主,并不能轻易犯错,更不能折损颜面。这个时候就要看臣子是否懂得君主的意思了,能否让君主爽快地承认错误并改正的臣子才是帝王最需要的。
3.与李悝同门的战神吴起便经不起“识人五法”的考量
李悝虽然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汇集编著的《法经》可以算是法家的代表典籍之一,为之后的商鞅变法提供了很多参考。但李悝却是儒家名士曾申的弟子,曾申既是儒家先贤曾参的第二子,又是七十二贤之一卜子夏的弟子。
吴起雕塑
战神吴起也曾拜师于曾申门下学习《左传》,但吴起因母亲病逝后没有回去奔丧而被曾申驱逐出门。吴起明显经不起“识人五法”的考量,就拿“穷时其所不为”来说。吴起因年少时想要在政治上发展而散尽家财,一番折腾后却并没有谋得职位,反而遭到了同乡人的耻笑,吴起一气之下杀死三十几个嘲笑他的人后逃到了国外。
在贫贱的时候做了违法乱纪、滥杀无辜之事,便足以说明他的品行不足以被君主托付大事,更别提吴起为了谋求将军之位杀妻表忠心的做法了。因此虽然吴起无论在哪国都有一番政治军事作为却难以被君主信任,虽然爱兵如子,在军营中与士兵同吃同住却被同僚嫉妒而陷害。
吴起和李悝同出一门却拥有迥然不同的处事方式,两个人的结局也是天差地别。吴起虽在三国干出了一番惊人的事业,但却无一而终。李悝虽只在一国为臣,却一直深受君主的信任。如此差异不禁令人唏嘘,识人之术和处世之道都是在乱世中极为重要的安身立命之道。
4.结语
吕不韦说:“喜之以验其守,惧之以验其持”;司马光认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曾国藩也说:“邪正看眼鼻,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关于如何识人,古人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经验。但能够将史书中的经验运用到生活之中的,少之又少。
就拿古代的变法来说,由于变法大多会损害既得利益者的权利,所以大多数变法者都难以得到善终。从吴起到商鞅,都落了个被害身亡的结局。但李悝却得以善终,正是因为他能够识人,懂得与人交流。记得到了一国之主的信任,又能够和位高权重的同僚搞好同事关系,同时又不落下结党营私的罪名,这才是李悝的厉害之处。
参考资料:
1.《资治通鉴》
2.《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