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奥派更强调自由?
文丨乌里单刀
人的行动公理其实已经蕴含了交换的概念:人的行动的目的是为了欲望的满足,把不那么令人满意的状态「交换」成比较令人满意的状态。而交换本身就是一种行动。
交换的目的不限于物质利益的最大化,爱心人士放弃闲暇时间从事公益活动所获得的精神上的满足,也是有目的的经济行为。
交换并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物品交换,还包括物品状态的改变。例如,牺牲木棍与打火石以换取火焰,也算「交换」,这是广义的交换。从这些意义出发,米塞斯也把经济学称为交换学。
广义的交换还有很多,除了上述火焰的例子,所有的生产都是「交换」:把自然资源交换成原材料,把原材料交换成半成品,再把半成品交换成成品。
运输也是生产,是把某地的商品「交换」成另一地的商品的过程。
这些交换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把现在财货交换成未来财货,而人有时间偏好,相比于遥远的快乐和享受,人们一般都喜欢现在的。因此人们总是认为现在同等数量财货的价值大于未来同等数量财货的价值,二者的差额就是利息。
时间偏好是利息的来源。个人时间偏好表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时间偏好率,社会时间偏好率又决定并等于一个社会中的纯利率(又称「自然利率」)。
经济体中随处可见现在财货对未来财货的时间市场,不仅是在借贷市场中存在,在所有的生产过程中都有这样一个「自然利率」。
在借贷市场上,我们把钱借给他人(如银行),是用现在的钱交换未来的钱。
在生产上,资本家-企业家在现在投入资本,购买或租用土地、资本品以及雇用劳动力,从而购买未来从最终产品销售中获得收入的预期,是以现在财货交换未来财货。
在自由市场上,由于资本家-企业家都会力图赚取利润而避免亏损,经济将趋向于一般均衡(注:一般均衡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实现),资本回报率和长期利润率也将趋向于「自然利率」。
狭义的交换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物品的交换。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这样的交换。
比如某天早上,你在某餐饮店花8块钱吃了一碗老友粉,就是一种交换:你用8块钱和早餐店老板换得一碗老友粉;而早餐店老板则用一碗老友粉换得8块钱。
你的8块钱又是从哪来的呢?
如果你是个老板,那么这8块钱是你用自己的产品和顾客交换得来。如果你是个普通职员,那么这8块钱是你用自己的劳动服务和你的老板换来的。你的老板就是你劳务的消费者。
交换是双赢的。市场上每一个人总是通过与他人交换产品和服务而获得利润,个人利益上不存在冲突,社会是和谐的。
为什么交换是双赢的?为什么交换能获得利润?
这得从主观价值论说起,价值不是如某些教科书说的那样是客观的。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人们对它的需求,如果没有了人们对某物的需求,就算当初生产它时花费了多少成本,此物也照样一文不值。
比如,随着手机的出现和普及,人们对寻呼机(又称BP机)的需求就逐渐消失了。假设当时(人们对寻呼机的需求消失之后)有人错误地预测了未来,仍在生产这些寻呼机,那么不管他付出了多少成本也不会有人去买。
所有与整个寻呼机产业链有关的生产资料,如果是非专用要素,比如土地和劳动,就会投入其他行业;如果是专用要素,那就只能闲置或拆毁当废品回收。
此外交换也不是等价的,不存在「等价」的交换。
哪怕看来是一模一样、价格也相同的两个商品,在同一个人的眼里价值也可能不一样,他可能会更偏好某个颜色甚于其他颜色。更不用说不同的人对同一商品的评价了。
逻辑上讲,如果双方均认为各自手里的商品价值是相等的、没有差别的,为什么还要交换?难道是小孩子过家家,闹着玩么?
事实是,我们之所以愿意和别人交换,肯定是和自己手里的物品相比,我们更迫切需要对方手里的物品。
为了更好的解释不等价交换,我们暂且把交易媒介——货币撇开,想象一个直接交换的例子。
假设我喜欢萝卜,但我手上只有一棵白菜,而你喜欢白菜,但却恰好有一根萝卜。我们俩遇见的话会怎么样?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爱但手上没有货,就会促成我们之间的交换。
交换之后,我得到了在我看来价值更高的萝卜,你得到了在你看来价值更高的白菜。皆大欢喜,我们双方都得到了更大的满足。
这「更大的满足」就是利润,是我们各自对萝卜与白菜不同的价值评价之间的「差额」。
只不过价值评价是主观的,这个「差额」不可以测量,也没有任何尺度能够测量。所以利润是心理上的,不同于会计学上以货币计算的利润。
那我们交换的成本是什么呢?我为了得到你的白菜而付出的成本可能是我自己吃这根萝卜获得的满足,也可能是把它送给别人获得的满足。成本是我因放弃这根萝卜而放弃的诸多欲望满足中最迫切的那个欲望满足,又叫机会成本。
简而言之,机会成本是我们所有的选择中价值评价第二高的选择,因我们选择了评价最优的选项而失去的次优「机会」。
成本取决于我们的主观价值评价,与会计学中的成本无关。以白菜计算的萝卜的价格与我得到这根萝卜的客观成本无关。
这根萝卜可能是我自己种的,也可能是捡到的或者别人白送的,不管我当初为了得到这根萝卜付出了多少代价,那已经是过去时,是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
因此,成本与收益都是主观的。奥派经济学秉持彻底的主观主义,哪怕是功利主义计算也会坚持个人主义方法论,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以自己的价值判断去计算他人的成本与收益。
因此真正的财富是我们从商品(给我们的服务)中获得的满足,而这些财富可以从交换中产生,限制交换就是限制财富的产生。
如果法律限制我用白菜交换你的萝卜,那么我们各自的欲望就都不能得到更好的满足。我们将赚不到利润,财富的产生也就被阻止了。
现实世界中,几乎所有国家都以保护国家经济命脉、保护国产、消除减少贸易逆差、社会福利、环境保护、劳工保护等等冠冕堂皇的理由,用法律去限制乃至禁止人们的交换。法律,成了各国政府毁灭财富的大杀器。
交换如此重要,它是我们追求财富、满足欲望以及改善自身不满意境况的最佳手段。
并且,人的行动的最终目的是行动人欲望的满足。至于满足程度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主观评价。谁都无权决定什么会使他人更快乐,谁也无权代替他人做选择并决定他人如何使用自己的财产。
为了使我们更好的追求快乐或幸福,我们必须拥有交换的自由,必须完全完整的支配自己的人身和财产。任何人、任何机构都不应违背我们的意志去限制我们的人身和使用自己财产的自由。
正因为如此,奥派经济学比任何其他经济学说更彻底更强烈地反对一切权力对市场的干预,也比任何其他经济学说更加坚定不移地支持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奥派经济学还是一门关于自由观念的学说。
2019年04月03日
—————
上一篇:政策的经济计算何以不可能?
题图:The Stages of Life (Die Lebensstufen (1835)
相关书籍推荐:
一课经济学,精读第二季,继续和你一起读经典:
卡尔·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米塞斯《经济科学的最终基础》、米塞斯《货币与信用理论》、罗伯特·墨菲《第一本经济学》、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
解读形式:讲义加音频。
只做精读,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精读。精读经典,传承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