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冒外治法都在这里

中医书友会第1214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小儿感冒常让家长操碎了心,因其不便喂药,外治法优势就十分突出。这篇文章介绍了中药外敷、外洗、熏蒸、佩戴,以及推拿、艾灸、拔罐等各种方法,相信总有一款适合你,一起来看看吧~(编辑/盒子)

感冒

作者/王雪峰

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外感疾病,由外感风邪引起。临床以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等为主要症状。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体弱年幼小儿尤多罹患。包括现代医学所称的上呼吸道感染和流行性感冒。

药物外治部分

  • 方1:香豉3克,葱白头3根

用法:将香豉研末,葱白头捣烂如泥,2味混合,加入滚开水少许调和,敷贴于劳宫穴。

按语:此方实源于《肘后方》葱豉汤,系内服之方,后世改为贴敷剂,同样能疏散风寒,治疗风寒感冒,手心劳宫穴临床常作为治疗上焦疾病的辅助穴位。[《上海中医药杂志》,1979,(2):14-17 ]

  • 方2:薄荷32克,大黄、当归、赤芍、甘草各15克,炒僵蚕6克

用法:将药用麻油熬,黄丹加六一散收,贴敷胸口。

按语:本方有疏散风热、清泻内火之功,用于小儿外感风热感冒,且可通治小儿五脏蓄热。(《中药贴敷疗法》)

  • 方3:生栀子

用法:用本品10克,研粉,过60目筛,以鸡蛋清与栀子粉调成稠糊状,做成药饼(如3个重叠硬币大小),摊于布上,敷于涌泉穴,外以绷带缠裹包扎,每日1次敷8小时左右,连用3天。感冒夹惊加敷内关穴。

按语:生栀子苦寒泄热,用于感冒发热较甚者最为适宜。[《四川中医》,1990,(10):29 ]

  • 方4:葱白30克,生姜30克,芫荽30克,食盐6克

用法:上药捣如糊状,加白酒30毫升调匀以纱布包之,擦洗前胸、后背、手心、足心、腋窝、肘窝等处,搓涂后,令患儿安卧,保暖半小时后当出汗。

按语:本方所用诸药气味辛温,疏散风寒之力颇强,用于感冒高热,邪在卫分之证者。(《中国民间疗法》)

  • 方5:苏叶、防风、荆芥、薄荷各10克,柴胡15克,板蓝根、菊花、桑叶各30 克,蚤休40克 

用法:煎汤外洗,2~3小时1次。

按语:本方集疏风清热解毒之品,风寒、风热感冒皆可用之。[《中医杂志》, 1988,[1:19 ]

  • 方6:防感香袋(藿香、香白芷、菊花、薄荷各10克,山柰、甘松各15克,冰片3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再加入冰片研匀,装入缝制的布袋,制成“防感香袋”挂于小儿胸前,睡眠时放在枕边。

按语:佩戴防感香袋,人体亦可吸收药物之气味,避秽扶正,可预防感冒,此方系经验方。

  • 方7:食醋(用量以房间每立方米5~10毫升计算)

用法:关闭门窗,将食醋用1~2倍清水稀释,加热熏蒸。每次1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连用3~6天。

按语:此法可用于室内空气消毒,感冒流行期间使用,可起到预防作用。(《温病学》)

  • 方8:桂枝40克,羌活30克,柴胡20克,川芎15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5克

用法:将药物用清水2000毫升浸泡0. 5小时,武火煮沸后5分钟滤汁,滤出药液。再加2次热水,每次2000毫升,煎煮至沸腾,滤出药液。然后加水稀释成1%的浓度及 38~39℃的温度,盛放在铺好一次性塑料隔膜的适当大小的浴盆中。让患儿进入浴盆,进行全身药浴。

按语:中药煎剂熏洗治疗能较快地改善外感发热(风寒型)患儿的全身症状,与温水浴相比,能缩短完全降温时间,减少体温反复次数,降低体温反复强度、延长体温反弹时间。[《中医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1). 6-8 ]

非药物外治部分

  • 方1:点按法

取穴:风寒型取列缺、风门、风池、太阳、合谷、百会;风热型取大椎、风池、曲池、合谷、外关、太阳、百会。

方法:患者取坐位,风寒型先点按列缺、风门;风热型先点按大椎、曲池, 然后医者左手拇指点按百会、右手示指点按双风池,用重手法;余穴辨证取穴。均点按36下,以得气为度。每日1~2次,3次为1个疗程。

按语:风门、风池均为祛风要穴,取之可疏调太阳经气,以祛风散寒解表;列缺为手太阴之络穴;合谷为手阳明原穴。取2穴以宣肺利窍解表。

  • 方2:灸法

取穴:大椎。

方法:患儿俯卧或端坐低头,医者在其大椎穴用艾条温和灸,每次20分钟,或用隔姜灸,每次3~5壮。每日2~3次。

灸大椎

按语:大椎属于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主一身之表。大椎为针科治表证之要穴,温灸大椎有通督解表之功。近年来又证明针灸大椎具有防病保健和强壮作用,温灸大椎能提高机体抵抗力。[《江苏中医杂志》,1986,(5):33 ]

  • 方3:拔罐法

取穴:大椎。

方法:用三棱针点刺大椎2~3下后,在大椎穴上拔罐,以溢血为度,留5~10分钟起罐。

按语:大椎穴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交会点,可通达周身之阳经,为疏风解表、温经通阳之要穴,主治一切外感疾病。现代研究证明,该穴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抑制变态反应的作用,故大椎穴针刺拔罐治疗因感受风寒之邪所致的感冒有效。

  • 方4:推拿法

方法:推攒竹50次,推坎宫50次,揉太阳30次,以拿风池为主,掐揉二扇门。

推攒竹

推坎宫

掐揉二扇门

按语:本方以解表发汗为主,前四法为四大手法,按肩井具有疏风解表、发汗之作用,配掐风池加强其发汗解表之作用。若为发汗不足,可掐揉二扇门,该法适用于风寒型感冒。(《实用小儿推拿》)

  • 方5:疏表法

用法:以葱一握,捣烂取汁,少加麻油在内和匀,指蘸葱油,摩患儿之五心、头面、项背诸处,每处摩擦数十下,运完,以厚衣裹之,蒙其头,略疏微汗,但不可令其大汗。

按语:小儿发热,不拘风寒食饮,时疫痘疹,并宜用之。此法最能疏通腠理,宣行经络,使邪气外出,不致久羁荣卫,而又不伤正气,诚良法也。(《幼幼集成》)

精选留言

写留言

  • 开心一笑.王彦权
    小时侯妈妈常用独头蒜在督脉上下滚动搓按,并搓手心脚心,然后盖被出微汗治疗感冒发热,有神效!
  • 高阳
    为什么没有人用滚烫热开水,小儿感冒初起,慢啜饮两饭碗,待全身发热,即可愈。那用服什么药?滚烫热开水,中医也叫太和汤。大家可以查查
    作者
    👍🏻
  • 舒莹
    我一般取神阙,百会,大椎,风寒艾灸,风热拔罐。辅以推拿,效果不错。
  • 李偉亮
    儿科,古曰哑科,于问诊上确实有缺憾,但皮腠薄,五色变化显著,望诊优于成人,三关风气命,面上诊等等掌握了,也可确据凿凿。病无非外感六淫,内伤食积,或夹食六淫,关乎七情者少。治之中病即止,用药宜轻灵活泼,兼顾脾胃之气。文中方法,因证选之可也。
  • 道法自然
    取大椎治风寒是可行的。风热可以用三棱针点刺泻热,风寒可免。
  • 喜洋洋
    华佗夹背穴,小儿捏脊疗法,十宣放血,小儿敷脐疗法是小儿的福利
(0)

相关推荐

  • 小儿感冒验方 中医讨论版 基层医生论坛

    <败毒散>治疗小儿感冒 方药: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云苓 桔梗 太子参 甘草 薄荷 生姜 功用:原方为外感风寒.湿邪所袭而设.但经化裁用于外感风热及兼证效果卓著 加减:1.外 ...

  • 小儿感冒外治法,都在这里了

    导读:小儿感冒常让家长操碎了心,因其不便喂药,外治法优势就十分突出.这篇文章介绍了中药外敷.外洗.熏蒸.佩戴,以及推拿.艾灸.拔罐等各种方法,相信总有一款适合你,一起来看看吧~ 感冒 感冒是小儿最常见 ...

  • 安全有效的小儿感冒外治法,都在这里了

    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外感疾病,由外感风邪引起.临床以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等为主要症状.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体弱年幼小儿尤多罹患.包括现代医学所称的上呼吸道感染和流行性感冒. 1 ...

  • 小儿感冒外治法,都在这里了!

      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外感疾病,由外感风邪引起.临床以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等为主要症状.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体弱年幼小儿尤多罹患.包括现代医学所称的上呼吸道感染和流行性感冒 ...

  • 中医小儿推拿手法(44个手法视频)及小儿感冒发烧外治法

    中医小儿推拿(44个推拿手法): 第1讲:摩腹 第2讲:捏脊 第3讲:揉涌泉 第4讲:揉百会 第5讲:推7节骨 第6讲:捣小天心 第7讲:揉足三里 第8讲:揉二马 第9讲:揉肾俞 第10讲:糅肝俞 第 ...

  • 为周尔晋周老《人体X形平衡法》和《重正堂》及一切外治法立言——人人都适合系统学点中医外治法

    今早突然悟得,对于大多数不甚好读书,没多少国学基础和深究中医的人来说,适合学习经络外治法以养生治病,因为本草偏于道,外治法偏于技,人除非物质基础太差需补益或通补兼用外,通经络祛瘀阻活跃血行是养生治病的 ...

  • 浅析中药外治法的诊疗思路

    中药外治法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包括中草药制剂,除口服药外,施于皮肤.孔窍.腧穴及病变局部等各种独特治疗方法,目前种类已达150余种,既丰富又实用. 中药外治法,具有&qu ...

  • 中医外治法大全:各种验方敷法秘籍(1--7 )(下)

    十.阳痿 麝香起阳丸(<中医外治法集要>) 凤仙药子15g,阿片.蟾酥各3g,麝香0.3g,葱白适量.凤仙花子研为细末,过筛:加阿片.蟾酥.麝香调均匀,再研一遍,加大葱适量捣为丸,如黄豆大 ...

  • 中医外治法大全:各种敷法秘籍(1--7 )(上)

    金匮灵枢 2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点击上方蓝字 "岐黄名家传承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qu ...

  • 甘以缓之,苦以坚之,口疮外治法经验分享

    外治法治口疮甚于内治.外治之药以甘苦二味为主,所谓甘以缓之,缓解疼痛:苦以坚之.以苦泻之,泻火愈疡.有苦甘化阴,所以制火之说. 患处用药 早自公元420年,医者用黄柏蜜方:"黄柏(削去上皮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