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我为什么而活?

Butterfly Waltz 音乐: Brian Crain - A Simple Life

我开始迷茫、沮丧、丧失理智,受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困扰,那就是:我为了什么而活?我就这样在丧失理智的状态中生活了六年,直到结婚为止。这期间我出了国 ,生活在欧洲以及和欧洲学者、进步人士的接触,使我更加肯定了我所相信的“自我完善”的信仰,因为我在这些人身上看到了同样的信仰。这种信仰在我身上的反映就是那种最普通的形式,但凡受过我们那个时代教育的人,都会反映出这种形式,可以用“进步”这个词进行概括。当时我认为,这个词含义深邃,我还不能完全参悟。

还有一个问题令我感到困惑,这个问题同样也在折磨每一个食人间烟火的人——我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进步地生活。”我回答说。这个答案像是一个人在随波逐流的小船上问“我该何去何从”时,得到的回答是“随遇而安”一样驴唇不对马嘴。那时,我还没有意识到这些,只是偶尔不理智,感觉很气愤地反对我们这个迷信时代的一切。

人们用迷信隐藏自己对生活的不解。当我在巴黎时,死刑的场景却向我展示了这种对社会进步的迷信的不可靠之处。当我看到一个人身首异处,被扔到棺材里时,我知道了,这不是理智所能理解的,应该用全身心去体会。任何一种当时存在的合理的进步理论,都不能为这种暴行开脱辩解。我明白了,即便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应设立死刑,但不论援引何种理论,我都认为这压根儿就不必要,也是不好的。因此,评判善恶的标准不是他人的言行,也并非是否进步,而是我的心和我自己。

另一件让我意识到这种对进步的迷信不足以诠释生命的事,就是我哥哥的死。我哥哥是一个聪明、善良、严谨的人,他很年轻就得病了,病痛折磨他一年多,他才痛苦地死去。他自己也参悟不透。生,是这么地不可思议;死,更是让他费解。任何的理论都不能回答我,也不能回答在卧榻上垂死挣扎、最后痛苦死去的哥哥。但是,这些只是偶尔的怀疑罢了,事实上我还是继续生活,信仰这种进步。

“万物都在进化,我也在进步,至于为何我会与万物一起进步,总有一天会明白的。”那时我应该是这样描述我的信仰的。从国外回来后,我去了农村,开办农民学校。办学校这事非常合乎我的心意,因为其中没有文学教育中那些显而易见的虚伪。在这里我仍以进步之名行事,但却对这种进步本身持有批评的态度。

我对自己说,某些方面的进步其实是不对的,应该完全自由开放地引领这些淳朴的乡亲和农家子弟,建议他们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其实,困扰我的一直是同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就是想教书育人,却不知教什么。在文学活动的最高层面,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要是不知道教什么,就不可以教别人,因为我看见了所有人教的都不尽相同,而他们彼此之间用争论的方式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对待农家子弟,我想可以绕过这个难关,为他们提供他们想学的知识。现在我回想起来,仍觉得可笑,当时闪烁其词,仅仅是为了支撑自己的欲求——教。虽然我心里明镜似的清楚,他们需要的,我什么都不能给,因为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需要的。学校成立一年之后,我又一次出国取经 ,为的是知道怎么做,才能在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去教别人。

我觉得,在国外已经掌握了这些本事,能用那些卓越的智慧来武装自己了。在农奴解放那年(1861年),我回到俄国,干起了调解人 的活计,在学校教没文化的人,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教有文化的人,这给人的感觉是,事业在按部就班地发展了。但感到自己精神上不是完全健康,这个工作也不会持续得太久了。那个时候,假如我缺失了另一种我尚未探索但会给我幸福希望的生活——我的婚姻,我就很可能陷入五十岁时候那样的绝望。这一年期间,我忙于做调解人、老师,写杂志专栏,疲惫不堪,尤其是由于思想上的紊乱——作为调解人我要处理繁杂事务,学校的教育工作也不在状态,我觉得这和我在杂志中的影响简直大相径庭。我的初衷和造成的影响一直都是一个目的——一边教书育人,一边掩盖自己不知道应该教什么这一事实。我病了,心病而非身病。我放弃了所有,奔赴草原,呼吸巴什基尔的空气,喝马奶酒,过畜生一般的生活。从那里回来之后,我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完全转移了我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在这期间,我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家庭、妻子、孩子,以及改善生活水平上。

先前对于自我完善的追求,已经演化成对一般意义层面的完善和对进步的追求,现在这种追求更是直接变成了如何让我和我的家庭尽可能地过好。就这样,又过了十五年。尽管我认为,文学创作百无一用,但在这十五年间,我依然笔耕不辍。我尝到了文学创作的甜头,沉湎于高额稿酬的诱惑和这微不足道的劳动带来的赞扬,并痴迷于把它当做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减少自己和大家对内心深处关于生活意义所有问题的探讨的手段。我一边写作,一边把我认为是真理的东西传授给他人,教他们怎样生活,才能使自己和家庭尽可能地好。我便如此活着。

但是,五年前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开始我很困惑,感觉遇到了生活的瓶颈,仿佛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样去生活,应该做些什么。我迷失了,陷入了无限的沮丧。但这些过去后,依旧像往常一样生活。可是这些困惑经常以相同的形式,重复出现在我的生活中,越来越频繁。这些生活的瓶颈,往往以相同的问题来表达:“生命的目的是什么?生命去向何方?”

一开始,我觉得这些都是些漫无目的、不相干的问题,这些问题家喻户晓。假如我着手去解决,应该是不怎么费事的,只是我现在没有时间而已。但只要我想,我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可是它们总是阴魂不散地重复出现,越来越急切地要得到答案。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就像无数的点聚集在一个地方,凝结成一摊黑色的污迹。这件事发生了,就像每一个患有绝症的人一样,首先出现了一些不易察觉的征兆。通常病人不会在意这些征兆,随后轻微的不适频繁地重复出现,最终汇聚成病人不间断的痛苦。痛苦慢慢滋生,病人还没来得及回想,就已经意识到,他曾经不以为然的小毛病,如今对他来说已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那就是死亡!同样的故事也在我身上上演了。我明白这不是偶然的小毛病,而是很重要的大事。

如果再有同样的问题重复出现,那么就应该回答它们。我也试着回答了。问题是那样的愚蠢、简单,有些小儿科。就在我刚接触并试着解答它们时,我就确信:首先,这些不是愚蠢的小儿科问题,而是生活中最重要、意义深远的问题;第二,无论我做什么,不管是治理萨马拉 庄园,教育我儿子,还是著书,我应该知道我为什么做这些。在我不知道目的为何时,我什么都不做。对农场的盘算那时候占据了我整个脑海,有时突然间在脑海里出现这样一个问题:“瞧,已经很不错了,你在萨马拉已经拥有6000俄亩 土地和300匹马……你还想要什么?”我茫然不知所措,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想。或者当我开始琢磨如何教育孩子时,我会突然对自己说:“为了什么目的呢?”或是讨论如何才能让人民丰衣足食时,我又突然对自己说:“但是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或者是想想我的作品能给我带来什么荣誉时,我对自己说:“瞧,已经不错啦,你比果戈里、普希金、莎士比亚、莫里哀,还有世界上的所有作家都更有名——那又如何?”我完全无法回答自己,哑口无言。这些问题不能等,现在就要答案。如果我不回答,那就没法生活。然而,答案却没有。我觉得我的立足之地已经坍塌了,我脚下已经什么都没有了。我赖以生存的一切也不复存在,什么都没有了。

E N D -

(0)

相关推荐

  • ​追求内心的平静

    置身于喧嚣的世界和繁忙的生活之中,格外追求内心的平静. 信仰是永恒的选择. 形形色色的宗教之所以能够在人类历史中占据一席之地,是因为它用一套相对完整和稳定的说辞诠释了生存的意义,让我们在无法面对的问题 ...

  • 人到中年,遇到婚外暧昧,心很乱?学会退一步,结局会更好

    北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情感作家,今日头条年度十大情感号创作者 如有情感问题,欢迎点击阅读北苏的情感专栏:专栏一[婚外"爱情"全揭秘] 也可以购买并收藏北苏更多的专栏文章,例: ...

  • 问题永远比答案多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现实生活的大部分事情,基本都是围绕在接触问题和找答案这两个环节.所谓能力.资本或者底蕴,也可以看成个体是否拥有以及拥有多少能够解决问题的答案.俗话说"答案永远比问 ...

  • 班主任的努力终会赢得家长的信任

    何瑾 接班之前就知道有林这么个学生,知道林是因为林的父亲.这位家长曾经冲进学校学生处,把林当时的班主任骂得狗血淋头,失声痛哭,并且冲学生处主任喊出了后来让所有老师心寒的话:"我们家林从前是个 ...

  • 五个当下

    五个当下

  • 托尔斯泰丨活着的我们陷入绝望,但是又没有勇气去死

    托尔斯泰和契诃夫 寻找我自己的上帝 不要信仰想象出来的上帝,它只是想就有,不想就无的意念.上帝是带来并延续生命的力量,我坚信"道德自我完善"这种意志就是我的上帝. 意识到理性认知的 ...

  • 《名人传》之《托尔斯泰传》摘抄

    《名人传》之《托尔斯泰传》摘抄

  • 托尔斯泰的存在主义危机,生命本没有意义,他却不断寻找

    托尔斯泰陷入了存在主义危机,他在日记中写道,"地球上的生命无可给予",在此之前的几个月里,他一直在读物理学.在更多地了解自然的冷酷法则后,他失去了对超验论的信心.他说,他在所有的科 ...

  • 托尔斯泰:生命是一场虚空,死亡是唯一的真相

    今天想向大家推荐的书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忏悔录>. 有人该问了,没搞错吧,<忏悔录>是卢梭的. 的确,前几天,我发文引用<忏悔录>,即使有书的封面为证,有人还是要纠正 ...

  • 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凄惨晚年

    1910年8月30日,亚斯纳亚·波良纳庄园.一场夫妻长年积怨导致的激烈争吵,让一位老人痛下决心:惹不起,走! 10月28日还不到早晨5点,他带着私人医生离家远行.寒冷的天气使他不停咳嗽,并开始发高烧. ...

  • 托尔斯泰:生活中只有两种不幸

    选自托尔斯泰<生活之路> 王志耕 译 商务印书馆 2015 1. 真信仰与伪信仰之间的区别在于,持伪信仰的人希望的是:因为他的祭礼和祈祷,上帝要让他得到满足.而持真信仰的人的希望仅仅是一点 ...

  • 托尔斯泰:人生的十个陷阱

    托尔斯泰:人生的十个陷阱

  • 柴柯夫斯基拒绝了托尔斯泰

        作者:尚九华 1876年底的一天,一位重量级嘉宾到访莫斯科音乐学院,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因为<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是当时俄罗斯家喻户晓的文学家,地位崇高.俄罗斯文学艺术界中的许 ...

  • 周末欣赏,托尔斯泰名著与芭蕾《战争与和平》

    [TigerZ]俄罗斯文豪托尔斯泰名著<战争与和平>,是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壮阔的史诗. 这部作品肯定俄国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