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生死抢救!
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在心内一医生办公室响起。
“急性心梗,速来!”
“收到!”
放下电话心内一科值班医生兰伟浩一路狂奔赶往急诊室。
2020年12月26号下午4点10分,市三院急诊室接诊了一位40岁的男性患者。当兰医生赶到急诊室时,观察患者一般状态似乎可以,面色青白,情绪平稳。但心电图结果一点也不“平稳”:ST段提高,典型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立即启动胸痛患者就诊绿色通道,通知介入导管室准备,给患者带上加护,备好除颤仪,护送他去做CT。在开通血管之前,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幸好,CT顺利完成,专家线上会诊排除新冠肺炎,立即收治入院。
然而,就在即将动身去导管室时,患者突发室颤。情况危急,立刻开展抢救!电除颤、心肺复苏、配药注射……当天,因为医院有核酸采样任务,百余名医护在院内集结。心内一科的医生张德龙、宫玉霞,护士张梦君、逄双双、姜辉都在科室里,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立刻放下手头的事情投入到紧张的抢救中来。
除颤后患者情况略缓解,恢复了窦性心律,这时候需要尽快进行手术,把闭塞的血管给他开通。然而在去导管室的路上,患者再次发生室颤,4次电除颤、胸外按压,进了手术间之后,情况依旧非常凶险,患者反复室颤、阿斯发作,心内三病房主任张志迅速操作,进导丝、球囊扩张、下支架……终于,闭塞的血管开通了,又一次将病人从死神手中抢了下来。
40岁,细算起来还算是80后呢,年纪轻轻咋就心梗了?据了解,患者患有高血压,平素喜欢熬夜,并且有较为严重的呼吸暂停综合征,这些因素都是心梗的危险因素。
医 生 提 醒
天气寒冷,特别是气温变化较大时,可直接导致人群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交感神经兴奋性明显亢进和血液粘稠度增高,这一系列生理变化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升高。
当出现有胸闷、喘气、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尤其是经休息后疼痛可缓解等类似症状的,应尽快到医院排查治疗,以免发生严重后果。急性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多在发病前1周出现,少数甚至可能提前数周,约40%的病人发生于梗死前1~2天,有的病人可以反复发作。其主要表现为:
1、心绞痛发作频率加快,而且痛疼加重;
2、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伴出冷汗、恶心、呕吐等;
3、心绞痛诱因改变,更易发作,在休息时也会发作;
4、原来可缓解疼痛的方式失效;
5、发作时伴心跳缓慢或心动过速、休克、晕厥等。
胸痛发生后,一定要拨打120,优先选择乘坐救护车就医。因为心梗发生后,一旦再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很难自救。120救护车上有专业的急救设备和经验丰富的急救人员,是送医途中的生命保障。
时间就是心肌,发生胸痛之后一定就近就医,选择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千万不要舍近求远。市民朋友应该了解距离自己最近的医院是否设有胸痛中心。胸痛中心的绿色通道,优化了流程整合了资源,专门为救治胸痛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