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琉璃厂:纪晓岚经常逛这里,所为只有一件事,对乾隆负责!
琉璃厂是北京古老的一条文化街,文化人到北京总要逛逛琉璃厂,街上的几个中国书店门市是读书人的必到之处。(王子瑞 摄影)
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总编纂纪昀等就以琉璃厂书肆为中心交换书籍,此间一时全国书商云集。当时来京的文人,都以到琉璃厂买书为乐事。这样的盛况持续到民国年间。
中国书店成立于1952年,是我国第一家国有的古旧书店。1958年中国书店又兼并了北京市111家私营古旧书店,成为北京古旧书业的继承者和主体代表。目前,中国书店形成了以线装新印古籍为特色、以影印复制为优势,在古典文学典籍的整理、北京传统文化研究以及版本目录学等方面重点发展的出版格局。
中国大陆第一家图书拍卖公司――北京海王村拍卖有限责任公司,在古籍善本、近现代书刊文献资料的拍卖中显示出雄厚的实力和高超的鉴定水平,其交易实力令人瞩目,有力地促进了古旧书刊的流通。
信息时代到来,中国书店以其雄厚的古旧书经营底蕴,凭借着网络的优势,开办了网上“中国书店”,向众多的网民展示出一个全新的“古籍经营老店”,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创建了一个新型的“书肆”。
琉璃厂大街位于北京和平门外,是北京一条著名的文化街,它起源于清代,当时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中住在这一带,因此在这里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较多,形成了较浓的文化氛围。大多数外国人来京旅游都要到这里。闻名中外的京城琉璃厂文化街,位于北京的和平门外,西至西城区的南北柳巷,东至西城区的延寿街,全长约800米。实际上从历史上远在辽代,这里并不是城里,而是郊区,当时叫“海王村”。后来,到了元朝这里开设了官窑,烧制琉璃瓦。自明代建设内城时,因为修建宫殿,就扩大了官窑的规模,琉璃厂成为当时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这里变为城区,琉璃厂便不宜于在城里烧窑,而迁至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厂”的名字则保留下来,流传至今。
清初顺治年间,在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而琉璃厂恰恰是在外城的西部,当时的汉族官员多数都住在附近,后来全国各地的会馆也都建在附近,官员、赶考的举子也常聚集于此逛书市,使明朝时红火的前门、灯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庙书市都逐渐转移到琉璃厂。各地的书商也纷纷在这里设摊、建室、出售大量藏书。繁华的市井,便利的条件,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使琉璃厂逐渐发展成为京城最大的书市,形成了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等等,也随之发展起来。
清末,在原琉璃厂厂址上修建了师范学堂,这就是师大附中的前身。在原厂址往南修建了海王村公园,成为了琉璃厂集市的中心,也是后来厂甸最为热闹的地方之一。
纪昀(1724年8月3日-1805年3月14日 [1] ),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河间府献县人,清代文学家、官员。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2] 其文采出众,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
嘉庆十年(1805年),病逝,时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谥号“文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