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400法——痢疾九法
痢疾九法
痢疾是夏秋季节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之一,它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带有脓血为主要症状。发生的原因多由热郁湿蒸,因热求凉,过食生冷,饮食停滞,不得宣通而致。古人云:“无积不化痢”。又说:“痢无补法”。这全是说明痢疾与积滞有关。
痢疾的治疗,在暑湿蕴热初起阶段,当以疏解化湿为务,俟表解湿化,热自清矣,古人每用“逆流挽舟”之法,一药可立转乾坤。若已成痢,赤白相兼,里急后重,当分清气血,所谓“血行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若苔黄厚,腹痛拒按,内有积滞,可与消导,如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等。若久痢体弱,气血大虚,再考虑扶养。
(一)疏表化湿兼清里热,升降分化逆流挽舟
暑热夹湿,互阻不化,头晕寒热,遍体酸痛,腹痛,滞下不重,似有化痢之象,用疏表升化,逆流挽舟法。
荆芥炭10克 葛根10克 防风6克 羌、独活各4克 黄芩10克 马尾连10克 焦三仙各10克
加减法:
若暑邪较重,头晕恶心,可加苏叶6克、藿香10克、白芷6克。
若中满腹胀,腹中绞痛,加厚朴6克、半夏10克、沉香曲6克、木香6克。
若湿邪中阻,腹痛,舌白,脉象沉濡者,加炒官桂6克、炒干姜6克、草豆蔻6克。
若滞热不化,当加槟榔6克、焦三仙各10克、保和丸15克(包煎)以消导分化。
(二)清化湿热,兼以导滞
痢疾偏于热重,寒湿较轻,烦热口干,滞下黏稠,小溲色黄,苔白浮黄,脉象细弦且数。用清化湿热方法,仿葛根芩连汤意。
葛根10克 黄芩12克 马尾连10克 生甘草10克 木香6克 焦三仙各10克 防风6克
加减法:
若带有赤白脓血者,方中加炒槐米10克、炒地榆10克、忍冬藤20克。
若气坠较重,舌白苔腻,便中带有白黏液,乃热郁气分,湿阻特甚,加苏叶10克、杏仁10克、藿梗10克。
若舌苔黄厚,可加焦三仙各10克、花槟榔10克、莱菔子10克、冬瓜子20克。
(三)苦以燥湿而减其坠,消导积滞分理寒热
表邪已解,湿热不化,与寒湿积滞互阻,腹痛,里急后重,便有脓血,舌红,苔黄根厚,脉象弦滑且数。可用苦温燥湿兼消导积滞方法。
赤、白芍各10克 炒官桂5克 葛根6克 黄芩10克 黄连6克 木香6克 槟榔10克 大黄粉1克(冲)
加减法:
若便下白多红少,腹痛气坠,方中加炮姜炭5克、厚朴6克、藿苏梗各10克、焦三仙各10克。
若有寒热时作,加苏叶6克、白芷3克、防风6克。
若舌苔黄垢,可加重大黄粉用量至3克,或加枳实6克、元明粉1~2克(冲)。
(四)升降分化,苦寒泄热,以止热痢
湿热积滞,久则深入血分,腹痛较重,下痢赤多白少,小溲色黄,舌红口干,脉象弦滑急数。用苦以坚阴,升降分化方法,仿白头翁汤方意。
葛根10克 黄芩10克 马尾连10克 白头翁10克 黄柏10克 秦皮10克 银花30克 炒地榆15克 防风6克
加减法:
若腹痛较重者,加赤、白芍各15克、炙草10克、生香附10克。
若苔白滑腻,脉象濡滑,此属尚有湿阻,仍可用些温化之品,但量不可重。方中可加炒官桂1.5克、炒槐花10克、炮姜炭1.5克、木香6克。
若舌苔垢厚,此积滞较多,可于方中加焦三仙各10克、大黄炭3~5克。
(五)甘寒育阴以治其本,苦泄折热兼顾其标
热痢较重,或消耗日久,热烁阴伤,形体消瘦,舌绛少津,脉象细数,干呕不止,不能入食。属噤口痢,可用增补阴液兼以泄热方法。
沙参1.5克 麦门冬10克 赤、白芍各12克 冬瓜皮30克 黄连6克 白头翁12克 银花30克
并用牛奶、米汤补充体液,增加营养。如口不能食,药物难进,可用鼻饲。
加减法:
若中气不足,方中加西洋参粉10~20克,分3~4次冲服。或加人参汤(阴虚舌红口干者不用)。
若体弱,正气不足,可配用养血育阴药物,不可纯用苦寒。
(六)升阳化湿调其气机,香运温中扶其后天
素体下焦虚寒,或暑天过食寒凉,脾胃阳气受遏,升力不足,寒湿积滞不化,下痢白多赤少。或暑热积滞互阻,过服寒凉之剂,热郁于下,寒阻于上,形成冰伏。症见中脘堵闷异常,苔白腻如积粉,边尖绛而液少,里急后重,腹痛绵绵不休,得暖则痛势稍缓,脉象沉濡,按之弦滑略数,或沉伏似涩,面色萎黄,周身无力。此乃寒湿阻于膈上,积滞热郁凝而不化,气机不化,热则自热,寒则自寒,升降阻遏,三焦不通,必当升阳温化,转其气机,缓图祛热。
苏叶梗各6克 苍术6克 厚朴6克 炮姜6克 炒官桂6克 木香6克 桂枝6克 防风6克
加减法:
若分化之后,热郁明显,仍当改用升阳化湿,兼佐导滞方法,令病人禁食、少餐,以调胃肠功能。
若积滞明显时,当消导化滞,调和脾胃。
(七)升降分化,兼祛湿滞,疏调胃肠,求其痢愈
痢疾经久不愈,正气大伤,滞热未清,脾胃升降失和,可用升降分化,疏调胃肠。
葛根6克 焦三仙各10克 炒官桂3克 炮姜3克 升麻6克 木香6克 砂仁2克 枳壳10克 焦白术10克
加减法:
若素体中气欠充,脾胃运化不佳,可加党参3克、黄芪6克,以益其气而扶脾胃。
(八)升阳扶脾以开其胃,益气补中调养中焦
痢下日久,正气渐虚,脾胃难以运化,升力不足,大便下坠加重,甚则屡见脱肛,脉虚弱,舌胖嫩,苔滑润。治之必从本调。
升麻10克 柴胡6克 葛根10克 木香6克 砂仁3克 党参6克 白术10克 炙甘草10克 山药10克 冬瓜皮30克
加减法:
若气虚下肢浮肿者,加黄芪20~30克,人参粉1~3克(冲),或加补骨脂10克、熟地黄15克。
(九)益其气温养中焦,升清阳兼用止涩
高年久病,正气难以恢复,大便滑脱,气短汗出,两目昏花,甚则脱肛不升。必当温涩合用,从本治疗。
升麻10克 党参12克 苍、白术各15克 炮姜6克 炒官桂10克 干姜6克 淡附片10克(先煎) 柯子肉12克 芡实米30克 茯苓20克
加减法:
若虽老年而气虚不甚者,用升和益气即可,切不可用涩药。因固涩最易留邪,苟有余邪,或积滞不化,皆非所宜。古人说:“痢无补法”,就是恐留邪于中,所以必须脉、舌、色、症合参,确是极度虚弱,方可议补涩之品,否则不可进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