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乐》:人生一点意思也没有,到什么时候算个了事 | 江河·早茶夜读460
460丨马伯乐
江河金句
她笔下的人物即使周身都是弱点
但也让人感到一份庸常人性的“人生可悯”
《马伯乐》:人生一点意思也没有,
到什么时候算个了事?
文/ 江河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我是彭江河。本周我们共读的是萧红的长篇小说《马伯乐》。
虽然是四十年代的小说,但马伯乐这个人物今天读起来,似乎和我们没有什么代沟,后现代社会里的人,对空虚和怯懦的味道是多么的熟悉啊。
萧红著《马伯乐》,1940年初版
此为香港重印本
马伯乐出生在青岛一个普通士绅家庭里面,受过中学新式教育,看起来很体面,但精神上却很像我们今天说的“空心人”,“空虚”是他的核心词:
“人生一点意思也没有,一天到晚的白活,白吃,白喝,白睡觉,实在是无有意思。这样一天一天的活下去,到什么时候算个了事。”
他靠着家庭娶妻生子,厌恶家庭沉寂封闭如古井,但若让他单独分出去住,他又没什么胆量自立自强。他畏惧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实际上他最看不上的是他自己,不自爱也觉得家人不够爱他,一委屈就眼泪汪汪的。他不满现状,但又忧惧改变现状,他遇到任何事第一反应就是逃。他也曾去上海创业开书店,但结局可想而知。因此马伯乐每天无所事事,只叹人生无味。
终于有一天,卢沟桥事变了,给马伯乐的枯井一般的生活带去了一点波澜。他相信自己的真知灼见,相信自己对战争的判断,率先独身跑到了上海避难,上海还一片春和景明,跟朋友说战争要来了,要逃难,朋友不信,给太太寄信让她赶紧来上海避难,太太不听……但这时候的马伯乐是自信的,有种“众人独醉我独醒”的骄傲。在此期间,他平时的懒惰和邋遢都被逃难合理化了,澡不洗,锅不刷,大蒜小葱就是他的家,有时候他也觉得生活得太过敷衍潦草,但心下一想,“这是逃难呀”,也就过去了。但当战争真正打到了上海的时候,“他却一点兴趣也没有了”,战争开始了,他的预言也就丧失了价值,战争开始了,他的太太依旧不理会他,他感觉没人爱他。空虚再次袭来。
漫画《血债!》,署名“吟吟”
刊发于1938年6月7日香港《立报》
马伯乐要是活在今天,估计会被骂成巨婴吧,这是讽刺小说带来的夸张效果,但我们又何尝不怯懦,不空虚呢?刷抖音微博b站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赚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成家立业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如果空虚和怯懦是人的本性,人到底可以为了什么而不再空虚?可以为了什么而不再软弱?怎样度日才不算是荒废呢?《马伯乐》没有写完,萧红没有给我们答案。
张恨水和张天翼也写讽刺小说,如果他们写《马伯乐》,大概会把马伯乐写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丑,供人嘲笑讽刺,但萧红不会,萧红永远不会只站在一旁冷眼judge别人,她会把自己也放进去,所以她笔下的人物即使周身都是弱点,但也让人感到一份庸常人性的“人生可悯”。当马伯乐孤身一人逃难到上海,住在廉价的,暗无天日的出租屋里时,书里夜晚的空气让我想到了被幽闭在哈尔滨旅店里的萧红:
“一天到晚是非开点灯不可的,那屋子可说是暗无天日了。一天到晚,昏天黑地,刮风下雨也都不能够晓得,那怕外边打了雷,坐在屋子里的马伯乐也受不到轰震。街上的汽车和一切嘈杂的声音,坐在这屋里什么也听不见,好像世界是不会发声音了,世界是个哑巴了。有时候,弄堂里淘气的孩子,拿了皮球向着墙上丢打着。这时候马伯乐在屋里听到墙壁拍拍的响,那声音好像是从几百里之外传来的,好像儿童时代丢了一块石子到井底去,而后耳朵贴在井口上所听到的那样,实在是深远得不得了。有时弄堂里的孩子们拿了一根棍子从马伯乐的墙边划过去,那时他听到的不是拍拍的而是刷刷的,咯拉咯拉的……这是从那儿来的声音?这是什么声音?马伯乐用力辨别也辨别不出来,只感到这声音是发在无限之远。总之马伯乐这屋子静得似乎全世界都哑了,又好像住在深渊里边一样,又黑,又静。一天到晚都开着电灯。就是夜里睡觉,马伯乐也把灯开着。一则开灯是不花钱的,他想开着也就算了。二则关起灯来,也不大好,黑得有点怕人。
有一天夜里,是马伯乐失眠之夜,他看着墙上有一点小东西发亮,不但发亮,而且还会浮浮游游的移动,好像有风吹着似的……他忙去开灯看看,一开灯什么也没有。他又关了灯再睡,那小亮东西,又看见了。和先前一样,是浮浮游游的。他开了灯,到墙上去找了半天,没能找到什么,过后一想,他知道那是萤火虫了,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但从那时起就永远开着灯睡觉。若关起了灯,也不是不能睡,不过觉得有点空洞,有点深远。而且夜里开灯房东又不加钱的,所以就开着睡。”
时隔五年,当我再读到这两段,我不能说清,到底是马伯乐的,还是萧红的,也许“幽闭”是解读萧红的一个关键词。
萧红、萧军与许广平、周海婴在鲁迅墓前。
2019.11.18~2019.11.26
「马伯乐」
关注早茶夜读,从此阅读有谱系
每晚9:30,不见不散
本期主题
小城三月
下期主题
呼兰河传
上期主题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