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来,我们可能一无所知
关于未来,我们可能一无所知
作者:李广生
今天上午,在首师大和来自张家口的教研员分享教师研修的“顺义经验”。我反复强调的一点是:“顺义经验”是从顺义这块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凝聚着顺义人的智慧和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它只适合顺义。所以,我更希望带给大家的是启发和灵感,而不是方法和模式。
回来的路上,接到几位教研员的微信,有人跟我探讨核心素养,有人跟我探讨协商视导,有人跟我探讨精准研修,还有一位教研员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每次和同行交流后,我都特别关注那些“持不同政见者”。在我看来,这样的对话才更有意思,也更有意义。
课上我展示两个观点,请大家讨论它们之间的区别并做出选择,更认可哪一种观点。这两个观点是:
1.未来20年,将有60%的职业消失。
2.未来20年,将有60%的职业是我们不知道的。
有四位教师表示认可观点1,有一位教师表示认可观点2 。因为时间关系,讨论并不深入。我告诉大家,我更认可观点2 。其中一位教研员的在陈述理由时特别提出对“不知道”的怀疑,她的意思是怎么可能不知道呢,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不知道的”职业会逐渐的被我们所知道。而在微信中与我进行探讨的教研员,大致也是这个观点,她说:虽然我不能清晰的描述未来,但还是不承认未来是“不知道”的,也不承认现在我们教给孩子的知识是没用的。教育正是为未来奠基的工程,若是未来不可知不可控,教育的意义何在?
回到单位,没来得及吃饭,就给她回了一条信息:
如果我换个说法让您重新选择,您更认可哪种观点?
1.未来20年,将有60%的旧职业消失。
2.未来20年,将有60%的新职业出现。
她告诉我,如果这样的话,自己更认可第二种观点。理由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未来一定会出现很多新兴的职业;原来的一些职业,可能不会消失,但会退出主流舞台。
我似乎明白了,是“不知道”这个词影响了这位教研员的判断。教师是这个世界上最不肯承认自己“无知”的职业,很难从教师口中听到“不知道”这个词。所以他们对“不知道”非常敏感并且排斥。
去年参加一个学校的招聘工作,面试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应聘者都抱着这样一个原则:宁可胡说不可不说。明明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不明白的问题,就是不肯承认自己不知道,非要强拉硬扯的给出毫无依据的答案。看着一个小伙子在那里绞尽脑汁编纂,我实在忍不住了,征得郜院长允许,又追问了他一个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可以有不知道的问题吗?”小伙子当即回答:“当然可以有,教师也不是神,不可能全知全懂。”说完这句话,他立刻意识到什么,不好意思的笑了,对我们说:“刚才那个问题,我确实不知道如何处理。”
教师常用未来激励孩子,但未来是什么样子,不要说普通的一线教师,就连专门研究未来的大专家都说不清楚。我们必须要承认自己对未来的无知,因为未来属于未知,未知是通往未来的大门。教师对“不知道”的否定态度,导致教师特别钟爱已知,对确定性情有独钟。同时也导致教师成为对未来思考较少的一个群体,当然也有教师职业较为稳定封闭的缘故。新技术、新思想、新方法正在深刻的影响这个时代,教育是未被攻破的最后一个堡垒。
有这样一个段子:苏东坡得知很多人研究他心里非常高兴,借了一架时光穿梭机从古代穿越到现代。来到现代社会后,苏东坡发现一切都变了,衣食住行都和以前大不一样,简直没法生活。正在他苦恼之际,来到了一所学校。他欣喜的发现学校居然没有变,和他那时候完全一样,老师还是那样教,学生还是那样学。于是,苏东坡留在了学校,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很快就被评为骨干教师。虽然是个笑话,但也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教师口口声声说为未来而教,却对未来所知甚少、所思甚少。
教师常常对孩子说:“好好学习吧,这些知识对你未来有用。”如果孩子追问:“对未来有什么用?”教师通常会哑口无言,或是这样回答:“得高分,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过上好生活。”可是,一旦教师把这句话告诉孩子,一旦孩子认可了这个观点,便意味着他们共同扭曲了教育。
承认自己不知道,面子不好看,但若是承认自己所教的东西没用,则是对价值的否定。因此,没有任何一个教师肯说自己正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生命。事实上很多教学确实如此。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自己的尊严,我们固守着某种成见,学校和课堂越来越成为“毁人不倦”的地方。
未来20年,将有60%的职业出现,而这些新兴的职业是什么,我们可能一无所知。也就是说,未来孩子用以谋生或用以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和途径,是我们不知道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教给孩子的那些知识可能是没用的,我们教的方式可能是有害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教什么、怎么教?
关于未来,我们可能一无所知,但有一点是可能,不管未来他们从事什么职业,他们都要首先成为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在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个问题之前,还有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而教?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