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孩子
摔跤吧,孩子
作者:李广生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国内取得非常不错的业绩,好评如潮,很多人在观影时留下感动的眼泪。但我很奇怪,片名为什么是《摔跤吧,爸爸》而是不《摔跤吧,孩子》?虽然爸爸在女儿走上世界冠军领奖台的路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的、在赛场上最终把对手压在身下的、在经历了失败挫折和退却后战胜自己的,是孩子而不是爸爸。我担心有些爸爸或教师看了这部影片之后,激动的心再次被点燃,再次看到希望和榜样,像影片中的爸爸一样,用“你们的爸爸在跟全世界对抗,就是为了你们的未来”这样的话激励孩子,就像人们经常说的“为你好”那样。爸爸是伟大的,教师是伟大的,这点谁也不能否认,但我们必须要承认,更伟大的是孩子,未来属于他们,他们属于未来。如果把课堂或人生比喻成赛场的话,我更希望这部影片给大家的启示是:摔跤吧,孩子。
“生命课堂”不仅把课堂视为人生的准备,而且把课堂作为人生的一段历程。孩子们在课堂上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他们人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融入到他们的生命中。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如同血脉一样不能斩断,如果尊重生命的完整性不把它残忍的割裂的话。所以,牺牲现在的快乐而换取将来的幸福,通常会把现在和将来共同葬送。虽然有个案足以反驳这个观点,但毕竟是个案,就像世界冠军只有一个一样。今天的课堂与明天的生活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人生的道路只能靠自己双脚丈量,谁也无法替代。有体验的课堂其核心立意正在于此。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伟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高明,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摔跤吧,孩子。
一线教师的难题通常是孩子并不喜欢摔跤,这和影片中父亲遇到的难题是一样的。我们给孩子创造了体验的机会,但他们未必就如我们所愿的积极的投入到实践中。浅尝辄止、遇到困难就退缩、兴趣飘忽不定等现实中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孩子身上的问题,也许会让教师的一片苦心付之东流。此时,强制不是最好的办法,利用教师的权威而使孩子服从,这样的体验往往会带来更大的负面效应。影片中的父亲采用了强制的办法,不值得提倡,但他不仅仅使用强制手段,更重要的是他赋予摔跤以意义。他对女儿说:你的胜利不是你一个人的,是所有不愿意一辈子面对锅碗瓢盆的女孩子的榜样。在印度这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影片用这种方式向传统宣战。摔跤这件事因此而变得意义重大,影片因此而打动人心。《西安晚报》刊载一名来自陕西师大附中高一学生的观后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赋予意义的重要作用:
在提倡个性独立和自由的今天,看这样一个近乎专制的父亲的故事,我最初是非常不理解的。为了达成自己的梦想,他竟用近乎苛刻和不通人情的做法去规划自己女儿的人生轨迹,我感觉这样的父母不可理喻,也为那两个女孩子的命运感到愤懑。但随着故事的进展,我好像理解了这位父亲,因为他的梦想已经跃升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梦想。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荣耀,他甘愿与自己的两个女儿用艰辛和付出去追寻、去创造。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这个高一学生对影片中父亲的做法由不理解到理解、由反对到支持、由愤懑到敬佩,其最关键的原因是他看到了意义的存在——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荣耀,他甘愿与自己的两个女儿用艰辛和付出去追寻、去创造。
有体验的课堂是建立在活动基础上的课堂,让孩子积极而专注的参与活动从而获得宝贵的体验,需要教师赋予活动意义,使孩子们觉得自己正在做或将要做的这件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在《除了比我们无计可施了吗》一文中,我曾对教师一味的用比一比、赛一赛的方式激励孩子提出批评。比的意义在于打败对手,容易让孩子产生功利、浮躁的情绪。“下面开始写字,比一比谁写的又快又好!”这样的活动不宜频繁进行。除了比还有别的办法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赋予写字以更大的意义,比如,我们告诉孩子:字如其人,一笔一划写字,踏踏实实做人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的体验将远远超过写字本身,他们认认真真的写字,将不再是超过别人而是超越自己。
在一节观察植物的科学课上,孩子们分成小组研究面前的一盆植物,他们叽叽喳喳、指手画脚,场面虽然很热闹,但效果并不好。教师出面维持秩序并提出要求让他们认真观察,但只安静了一会儿便又故态复萌。于是,教师叫停了活动,他说:大家对这盆植物感兴趣我很理解,因为每个小孩子都会这样。但是,我更希望你们不仅是小孩子,还是小科学家,科学家应该怎么观察呢,他们会表现出什么样子?教室里安静下来,孩子们不仅认真观察,而且认真记录。教师赋予这个活动以科学家的意义,孩子们就真的像科学家那样开始进行研究。
为活动赋予意义但要谨防因此而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意义应该是他们可理解、能接受、感兴趣的意义。在影片中,爸爸鼓励她的女儿夺冠,这样说:“如果你获得了银牌,你总会被遗忘;如果赢了金牌,你会成为典范。”影片的结局皆大欢喜,女儿获得了世界冠军。现实远比电影复杂,如果她没有获得世界冠军,这些努力还有意义吗?有多少人能获得世界冠军呢?事实上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以类似的方式表达意义。这不仅让意义失去了趣味性而令人难以接受,还把意义转化为压力,意义感召的活动变成了压力驱使的活动,让一些孩子失去希望,体验到挫败。正如上文所言,金牌只能属于一个人。
高一高二的任课教师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瞄准高考”。每涉及一个知识点言必称高考,每讲解一道题必引用高考考纲。心里装着高考、眼睛盯着高考,在当今招考制度下有其现实的意义。但是,这样一来就导致学习的意义被狭隘化和矮化,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空间被严重束缚,教是“死教”、学是“死学”,越教越笨、越学越傻,虽然瞄准高考,但最终输掉高考。语文学习如果从高一开始就“瞄准高考”,机械训练必然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因为高考是有标准答案的,那么,语文之美孩子如何体验,文章的思想意境孩子如何进行个性化解读,与高考无关的书籍如何阅读?没有这些做基础,赢得高考谈何容易!其他学科的学习同样如此。
因此,赋予学习活动何种意义,让意义成为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不是望而生畏的压力,需要教师认真思考。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