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误区
成功的误区
作者:李广生
成功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人们之所以对成功如此渴望,究其本质而言是希望通过成功证明自己的价值、塑造自己的尊严。丰收是农民的成功,赚钱是商人的成功,打胜仗是军人的成功,升迁是官员的成功,获得奖牌是运动员的成功。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成功,教师的成功是什么?
上小学时我有个老师姓牛,教我的时候他的年纪就已经很大了,慢条斯理,和蔼可亲,所以背后大家都叫他“老牛”。因为误会,我惹牛老师生气了,他严厉地批评了我。误会解除后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们这群坏小子,等你们长大了,有出息了,见到老师别装不认识,跟老师说句话,老师就满足了,就说明我没有白教你们。”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也许从那时起我对教师这个职业就不再那么羡慕。在年幼的我看来,教师这个职业要想获得成功多么不容易,首先要等我长大了,还要等到我有出息了,万一我要没出息咋办?当时我隐约觉得,教师的成功是建立在学生成功的基础上的,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成功。
阴差阳错成为一名教师后,我越来越意识到我们好像真的没有属于自己的成功,我们的一切成功都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取得了成绩,带回一张证书或奖状,教师美得屁颠屁颠的。我原来的工作单位有位老教师,是个非常倔强的人,上课很随意,但很受学生欢迎。有一次听完课,校长对他的课提出批评,他生气了,拂袖而去,临走前说了句话:“你喜不喜欢我不管,我的学生喜欢我这样上课。”学生的喜欢给他以成功者的勇气。校长无奈的摇摇头,对我们几个年轻人说:“老教师有脾气,但也有绝活,他们能镇住学生。你们要学习他们的绝活,不要学习他们的脾气。”一群教师坐在一起忆往昔峥嵘岁月,肯定会说到学生,说自己教过的某某学生当了官、发了财或是取得某方面的成就,通常还会说当时并没有发现这个孩子会如此出色。他不由自主地流露出自豪的神态,就好像自己当了官、发了财或取得巨大成就一样。过年过节如果有几个学生能来看自己,教师会洋洋得意,不管来的学生当初和现在如何,他们都会热情接待,还会引以为豪。
教师的成功是成就别人成功的成功,这样表述会让教师觉得欣慰,也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但如果换一种表述方式:教师的成功是依附别人成功的成功,就会让教师觉得心里很不舒服。前一种方式让教师觉得自己很伟大,后一种方式让教师觉得自己很渺小。主动地成就别人与被动地依附别人,存在着严格的界限,教师的成功是前者而不是后者。教师越来越关注自身的价值,这是我们明显能感觉到的。他们不愿意成为教书的机器,不愿意只当铺路石,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成就自己,是新时代很多教师的内在诉求。“红烛”“春蚕”的暗喻越来越不受教师欢迎,他们希望照亮别人,但不希望把自己化为灰烬;他们愿意为学生呕心沥血,但不愿意自己只落得“春蚕到死”的下场。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教育岗位上思考属于自己的成功。
我一直倡导“做自己的教育”,但受到一些人的质疑,曾不止一个人这样问我:做自己的教育谈何容易,谁能做到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不按照课标教学,校长会答应吗、考试怎么办?我欢迎质疑,但很奇怪:他们为什么这样解释“做自己的教育”,为什么把“自己”和“教育”割裂?“自己的教育”首先是教育,要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政策,而不是随心所欲,随心所欲从来不是教育。在此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主张、修炼自己的风格,做出自己喜欢的样子,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教育。把自己与教育割裂,希望在教育之外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在我看来这是教师成功的误区。
在课堂之外寻找幸福和在教育之外谋求成功,通常会把教师带入一个尴尬的境地。课堂上有那么多的幸福可以收获,但很多教师却觉得幸福越来越少;教育中可以获得那么大的成功,但很多教师却认为成功的机会非常渺茫。对于幸福而言,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回答幸福的难题,即:什么才是幸福?对于成功而言,教师需要回答什么才是教育,避免因为对教育的片面认识而导致对成功的追求步入误区。因为教师的成功蕴藏在教育之中,所以只有理解了教育才能够理解成功。
成绩是给教师带来挫败感的重要因素。考试之前,师生关系融洽,大家有说有笑,亲如一家;考试成绩发布之后,教师大发雷霆,学生噤如寒蝉,师生关系紧张到了冰点。一场考试可以把教师的所有努力、希望,所有的辛勤付出化为乌有。他们不仅迁怒学生,还会怀疑自己,或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把所有的责任全部归结于学生。别看考试失败后教师对学生大发雷霆,那只是一种掩饰,他们用这种方式在内心里否定自己、责怪自己。据我观察,那些骂学生骂得越狠的老师,对自己的要求越是苛刻。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们是在骂自己。
考试成绩带来的巨大压力让教师们把教育狭隘的理解为考试,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考试,证明教育成功唯一的依据就是成绩。有些专家质疑“应试教育”的说法的科学性,说“应试教育”不应该遭到批判,理由是:教育怎么能够离开考试呢,素质教育就没有考试了吗?我们承认考试的必要性,但教育真的离不开考试吗,成绩真的那么重要吗,其实是很值得思考的。也许有一天人们会发明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对教育进行评价,而不是一味地考考考、分分分。虽然在目前阶段我们还需要考试,但考试是教育的全部吗、是教育的唯一吗,是教育的核心吗?这是个根本不用回答的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正确答案。但在现实中,我们又违心的把考试视为教育的全部、唯一、核心。
考试成绩是证明教师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标准,就像学生被逼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样,教师也被逼向这条艰难的成功之路。这种成功不仅是艰难的,而且是残酷的。希望通过成绩证明自己的教师,必须把自己置于所有教师的对手的位置,因为只有战胜他或她,也就是打败坐在你办公桌对面的那个人,你才能成功,否则他或她就是成功者,而你则是失败者。可想而知,这种成功即便获得了,也不会让自己心安。“考场如战场”,教师们都熟悉这句话,并用这样的话激励学生。殊不知在战场上搏杀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他们也在进行着殊死的搏斗。而他们的敌人是谁?对学生来说,他们的敌人是自己的同学,对教师来说,他们的敌人是自己的同事。教育竟然残酷到了这种程度!
如果你把教育理解为考试,那你的成功将是艰难的、残酷的。
在学生身上,教师既能收获成功,也能遭遇失败。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会给教师带来强烈的挫败感。很多教师最后不得不承认:我无能为力了,我无计可施了,我彻底失去信心了。事实上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失望,对自己无能的无奈和愤怒。
当我们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时,当我们耗费很大精力也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达到统一的标准时,挫败感便会袭上心头。一个班里总有几个特别的孩子,让我们特别的操心,或是在学习方面,或是在纪律方面,或是在我们意料不到某些方面,他们会制造麻烦,让本来就忙碌的我们,不得不抽出宝贵的时间,专门和他们做“斗争”。“斗争”的过程是艰难的,既要斗智,又要斗勇,但“斗争”的胜利果实往往很快就荡然无存。刚取得一点小进步,教师还没来得及高兴,又捅娄子了;眼见着有点起色,没过多久,又固态萌生、故技重施;嘴上说把老师的话记在心里,但实际上把老师的话当成了耳旁风;教师苦口婆心,他们无动于衷;教师满腔热情,他们冷若冰霜。虽然他们的人数不多,但足以毁掉教师的成就感,让教师沮丧甚至痛苦、痛心。我们希望他们和别的学生一样,可以分数低一点,但必须要明礼守纪,至少要懂事,理解教师的一片苦心。但是就是那么奇怪,总有几个不一样的孩子,每个班都有。教师在他们身上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要远远大于对其他同学的付出,但怎么也不能把他们变得和其他同学一样。三个这样学生给教师带来的失败感,甚至要高于三十个其他学生给教师带来的成功感。
有一次在教师办公室,一位女教师批评一名学生,说着说着居然自己哭了,她几乎是声泪俱下的痛诉:“你怎么一点良心都没有,我为你付出了多少,你自己不知道吗,你为什么还这样!”我让这位女教师先出去平静一下,然后对那个学生说:“你有何感想?”他一脸茫然的说:“至于这样吗?我知道老师对我挺好的,但我也没做什么呀。”我大声呵斥道:“你还要做什么、你还想怎么做!”他挺不耐烦地说:“那好,我去给老师道歉,保证下次改还不行了嘛。”看他的语气和神态,我知道改的可能性很小,最多老实几天。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永久存在的。自然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校里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如果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孩子,教师毫无疑问地要遭遇失败。
教育是什么,是消灭差异吗——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学习、遵守纪律、理解教师?如果你有这种想法,那么你想得有多美,败的就有多惨。
接受一个学生,接受他的缺点、不足,接受他的个性,接受他各种各样的让你觉得不顺眼的举动,接受他和你的格格不入,对教育而言也意味着成功。教育理应具有宽广的胸怀,就像辽阔的大地一样,让形色各异的生物在此安家,绽放各自生命的活力。接受是教育的基础,本身便是教育,但接受不等于纵容。对于教师来说,只有接受这样的学生,才能端正自己的心态,只有端正自己的心态,才能对他们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因此,接受本身便是成功,而不是仅仅把他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如果你把教育理解为消灭差异,那么你获得成功的几率将会变得很低。
“这群孩子太笨了,怎么教也教不会!”一位年轻教师下课后气呼呼地回到办公室说,“我就不明白了,掰开了揉碎了讲,怎么讲也不明白,只有几个能跟着我转。”他坐在那里,脸上挂着失望的表情。只要做过教师的人,只要遭遇过这种情况的教师(几乎每个教师都经历过),其实都很清楚,此时的教师正在生自己的气、跟自己生气,嘴上埋怨学生,心里却对自己不满。“怎么教都教不会,那就别教了;怎么讲也不明白,那就别讲了。”一位老教师对他说。“您说的轻巧,不教不就更不会了吗,不讲不就更不明白了吗?”他说。“也许恰恰相反。很多时候,学生是教师教笨的,越教越笨;还是教师讲糊涂的,越讲越糊涂。”老教师说。这个年轻教师就是当年的我。曾几何时,我执着的认为教育就是传授,也可以说就是灌输,就是把我所拥有的一桶水,注入到学生的杯子里。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才发现,原来自己误解了教育。如果可以把学生比喻成杯子的话,那他们是大小、形状各异的杯子,有的杯子是广口的,很容易往里注水,有的杯子是细口的,大部分水都流到了外面,而且每一个杯子都不是空的,有的杯子本来就是满的,根本注不进去水。灌输式的教育,表面看简便易行,但实际上很难收到实效,教师只能在少数几个杯子上收获成功。
再后来,我尝试用对话解释和实施教学,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对话中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了、思维被点燃了,他们不再等待教师教,而是积极主动学,他们自己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也给我带来更加丰富的成功的体验。如果还把他们比喻成杯子,这时候他们是有生命的杯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为自己注水。曾经被我认为是“榆木脑袋”的学生,在对话中也有自己的观点和发现;曾经被我认为不求上进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对话中;曾经只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竟然在对话中热情帮助同学,原来他还有一颗善良的心。我发现我收获到那么多的成功,几乎每个参与对话的学生都为我展示一种成功,他们的新发现、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让我也耳目一新;他们的热情、投入、合作、分享、创意、积极,让我发现教育原来如此丰富,教师的成功原来不仅仅是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听懂了!”
如果你把教育理解为灌输,那么你的成功可能是唯一的“灌满”。
教师的成功是成就别人成功的成功,“做自己的教育”并不意味着只追求自己的成功。教师的幸福离不开课堂,教师的成功只能是成就学生。你眼中的教育是什么,你的成功就是什么。你眼中的教育是功利的,你的成功就是功利的。你眼中的教育是狭隘的,你的成功就是狭隘的;你眼中的教育是单调的,你的成功就是单调的;你眼中的教育是残忍,你的成功就是残忍的;你眼中的教育是丰富的,你的成功就是丰富的;你眼中的教育是有生命的,你的成功就是有生命的。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