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扶贫、禁毒、感动中国,大凉山还有这些…… | 凤梨·早茶夜读199
199丨住在凉山上
凤梨金句
时间在西昌与凉山深处这条三棱镜一般的通路上被折射出一条彩虹光谱——从最原始的生活习惯、环境到前现代的民族传统穿着打扮,革命时代的种种遗留再到最摩登的都市风景。
大象出版社 | 2018年4月
除了扶贫、禁毒、感动中国
大凉山还有这些……
文/凤梨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我是今晚的说书人凤梨。
我们这周的主题是“边地”,我要讲的这本书叫《住在凉山上》。作者是何万敏,他是凉山日报社副总编辑,同样也是土生土长的凉山人。凉山在哪儿?前几年和人聊天儿,说起凉山,奶奶辈的人第一反应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伤亡重的那个“谅山”,小朋友第一反应是山东闹强盗的水泊梁山。不过这两年因为国家提精准扶贫,还有大领导亲临调研,大家对大凉山知道的多了些,我上高中的时候有个“感动中国”的邮递员叫王顺友,也是大凉山的。
王顺友
凉山到底在哪儿呢?凉山在四川的西南角,何万敏在书里开篇就强调,凉山可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列一列的一大片山。从行政区域划分来说,叫凉山彝族自治州。它与西南边境还隔着个云南,当然不算边疆,但无论从自然地理、民族社会还是历史文化来看,凉山都和所谓的中心或主流保持着联系,也保持着距离与隔阂,这里的所谓中心与主流,既以历史上的中原王朝为坐标,也以二十世纪的现代性潮流为趋向。从这个意义(虽然可疑)上讲,大凉山可以说是地道的边地,甚至如果真有老北京一说,那凉山我们也可以叫它“老边地”了。
凉山不是一座山
有多老呢?何万敏在这本书的《寻路》一文里一下把时间拉回到了秦汉,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计划失败,转而建议武帝关注西南地区,打通“蜀身yuān毒道”,“身yuān毒”是司马迁《史记》里对印度的音译,“蜀身毒道”也就是四川通往印度次大陆的通路。开辟出这条新路,就可以由印度绕道向北通往大夏,进而遏制匈奴,断其“右臂”。但是由于西南部落的抵抗,汉武帝用兵征伐最终也只打通了部分道路,为了实现对西南地区的有效控制,汉朝还重修了秦朝时期的五尺道,而由成都向西南还有一条古商道叫灵关道,这些古道共同构成了“蜀身yuān毒道”的国内部分。而今天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西昌,也即古时候的邛都,正是汉王朝经营西南地区的前哨重镇。
其实到今天,就我几年前进山的经验,依然能在西昌体会到前哨重镇的感觉。不过不是简单的汉夷前哨,而更多是现代与前现代的前哨。在西昌,规整的现代城市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是城市的绝对主体,但穿梭在汽车站、火车站以及这个现代都市缝隙中的,还有大凉山深山里出来,或彝族民族装束或老式绿军帽、绿胶鞋、旧夹克、蓝布裤打扮,挑着扁担、蛇皮袋、破布包,皮肤黝黑的彝族、藏族、苗族、汉族过客。时间在西昌与凉山深处这条三棱镜一般的通路上被折射出一条彩虹光谱——从最原始的生活习惯、环境到前现代的民族传统穿着打扮,革命时代的种种遗留再到最摩登的都市风景。
服饰
过客中的年轻人、中年人会奔往成都、广州、北京,或是老乡介绍的什么地方,有些人走不远,就在西昌,山里话叫“找钱”,其实就是我们说的打工,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钱”或顺利地“找到钱”,学历见识的单薄,时代的脱节、生活习惯民族性格的差异,甚至“异族”相貌口音,在非“边地”的大都市都可能会给“找钱”带来各种各样的困扰,每年辛苦外出打工,最终借钱回家过年的故事也时常上演。
大山里的“公交车”
与走出大山,奔向都市谋活路的潮流相反的,也有一股进山的“逆流”。当年,在从成都到西昌的火车上,有个成都阿姨告诉我了个词儿,他们管从城市回山的人叫“走老路”,不过这是指她们那拨曾经经历过毛泽东时代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们的回山探访。我说的这股进山“逆流”当然包含这些人的故地重访、追忆青春、帮扶建设,也包含另外一些群体,这里有都市生活的失败者、患有左派幼稚病的大学生、苦难生活的同情者、现实人生的逃避者、无业游民、流窜逃犯、学者、诗人、抑郁症患者、驴友、靠慈善做秀的艺人网红、探险家……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这本书的作者何万敏。
何万敏先生
随着何万敏先生的行走与书写,大凉山深处的人文地理风貌也次第展开。无论是鬼斧神工美如螺髻山,还是偶遇的风景洒拉地坡,在他的笔下都让人心生向往。而凉山民族建筑、野生花卉的讲解,也令读者对自然风貌以及自然风貌之上的人文特质、民族风尚有了真切的理解。
彝人住高山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他介绍彝族的民居,从选择居住地的习惯开始讲起,追述民间俚语“彝人住高山”的背后是彝族部族社会防御内争外患,才形成了“聚族而居”“聚险而居”“靠山而居”的特点。这跟我们当年到学生家家访的经验完全一致,而且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学理解释。我们那会儿一路翻山越岭,走一个小时碰不到人家也正常,但碰到了往往就是大家族的兄弟比邻而居。再比如,作者介绍彝族人家里最重要的地方是火塘,往往是一进门的地方,类似我们的客厅,他们习称“锅庄”,以三块石头支撑,虽然简陋但意义远比客厅重要,它是全家家居生活的中心,是饮食、取暖、照明、会客、议事乃至室内宗教活动的场址。
火塘
读到这段描述,往日山里的生活便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过彝族年到学生家玩,大家围坐在火塘边烤着从腔子里掏出来还热乎乎的猪肝,看腊肉在黑黢黢的锅里被煎得滋滋冒油,或者望着炖得汤水翻滚的鸡汤和盆子里豪爽的坨坨肉。老爷爷靠在火塘边席子上抽烟叶,小朋友在院子里吹刚从猪膛子里拽出来的猪尿泡,像吹气球一样……
像吹气球一样
山花更是不必说,何万敏先生介绍了最有名的杜鹃花,他还替西南山里的杜鹃鸣不平——被外国人拿去改良品种又卖回国内,有种被盗了宝贝的心疼。不过山花美的当然不只杜鹃,春天比较干,但山里花开起来,满树、满坡或星星点点,我叫不出名的花,学生都跟我说叫格桑花……(我读书少不要骗我)
何万敏先生这本书可以说将凉山真正的美好都描画出来了,不是诗人或散文家的笔法,而是带着学者+官媒报人的风骨,明亮、端正、满怀信心与诚挚情感,但作为一个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走访、观察、生活过的人来读,总觉得还是少了些冷峻和锐利。比如讲到历史上的鸦片种植和贩卖,讲到漫山遍野的山花美景,却少了深山里经历着病痛与苦闷的人家菜园里零星的YS;比如讲到宏阔的三房改造工程,讲到彝族传统民居的特色与原始,但政府主导推动的现代化民生工程背后,如何处理生活方式、民族特点的变与不变,同样存在着复杂的纠葛,远不是展望未来新生活和单一维度的现代化就能略去的。再比如那些被酗酒、早婚、多子耗尽的流星一样的青春,比如各路西方探险家洛克们的传奇故事在大凉山对外的自我表达、包装中有着怎样微妙的自我东方化的欲拒还迎或欲说还休……
山花满树
当然,何万敏先生这本书重点不在这里,以上纯属求全责备,希望能有机会读到更多何先生关于凉山历史与当下、文化与地理的好书。
最后,还是要感慨一下,这本书里最后写到的泸沽湖同样勾起了我一段美好的回忆——我们从山里出来在泸沽湖一位东北奇人赵大哥的家里过了十余天神仙日子。他的小院子背靠山丘,面朝泸沽湖,推开篱笆竹门就是湖边岸滩。我们每天散步、撑船、捞水螺、采牛肝菌,看赵大哥钓鱼,望着湖对面的小山发呆,在他琳琅满目的书房里读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学术、读海明威、给我们的导师写信。
赵海大哥的泸沽湖小院儿
真想念这位老大哥,还有他的鲜嫩的小瓜鸡蛋馅儿饺子啊。
好,这就是今天的早茶夜读,关注我们的公号,从此读书有谱系。
关注早茶夜读,从此阅读有谱系
本期主题
戏曲
下期主题
汪曾祺
上期主题
本期编辑: 白水
早|茶|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