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医古文 筑牢中医药传承根基
在中医学的伟大宝库中,汉代的理论、唐宋的方药、金元的学说以及明清的医案都是弥足宝贵的文化瑰宝,而这些文献的记载,大多用医古文所撰写。笔者认为,学好医古文才能筑牢“传承精华”的根基。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播下医古文种子。当下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了解中草药、中医药小知识,以及中医名家传略等,让青少年增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青少年时期,机械记忆力好,学习好医古文,了解“同舟共济”“肝胆相照”的文化内涵,可以树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鸿鹄之志,即使今后不从事医学,长大以后走向社会,也会受益良多。
打好医古文基础,培养学习中医兴趣。“万丈高楼平地起”,中医药大学学生大学期间打下扎实医古文基础是非常必要的。著名医史文献学家余瀛鳌在《杂谈中医临床文献所发挥的医古文字义》一文中说道:“学习中医必须先打好理论基础,而在较多的中医课程中,又以医古文和中医基础理论更为重要。”中医药大学学生需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背诵中药性味功效,然后接触方剂以及晦涩难懂的经典条文,此时若能够培养对中医药学习的兴趣,化被动为主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积累了一定的医古文基础之后,可以阅读历代医家的著作,比如初学补中益气汤、越鞠丸等名方,往往会有“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通过学习《脾胃论》《丹溪心法》等,可以与先贤对话,为今后临床实习做好厚实的铺垫。
学好医古文有助于临床水平的提高。走出大学校门,进入临床工作以后,医古文学习仍是不容松懈的。这个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要钻进去,穷极义理,也要出得来,理论与临床联系,为临床、科研、教学服务。如《柳选四家医案》系清末无锡江阴名医柳宝怡所编,其评述精当,问世以来,流传甚广,美誉杏林,细细品读之后,可以感受医案思维之灵动、辨证之精密、文字之优美、用药之奇特,可以深入了解龙砂、吴门两地医派之间曾经的交往,对挖掘及传承两地医派的学术观点、学术特色也大有裨益。(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吴力强 江苏省太仓市金浪卫生院 徐军奇)
注:本文发表于2021年09月03日《中国中医药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