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背 | 从中医来看'胸膛不挺背要驼'
山歌不唱忘记多,大路不走草成窝。
快刀不磨黄锈起,胸膛不挺背要驼。
——湖北民歌
歌越唱越熟,路越走越顺,刀越磨越快,用唱山歌、走路、磨刀来比喻运动与健康的关系,从而引出背越挺越直的道理。湖北民歌这种用通俗生活现象揭示哲理的表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睿智和对人生的透彻认知,其中也不无医学道理。
人的背虽然在生理上呈S形,但基本是挺直的,文学家们常用“腰板笔直”的词来形容一个人的健壮。骆驼的背是向上凸的,好像一座山峰,故称“驼峰”。当多种原因引起人的背部变形,使平直的背向上凸起时,与骆驼的驼峰在外表上有某些形似之处,于是,人们习惯上就把它称为“驼背”了。
驼背的原委
驼背,是常见的一种脊柱畸形病变,在医学上也有叫做脊柱后凸。
按生理学分类,有生理性与病理性之分;按发病时间分类,有先天性与后天性之别。从临床实践上看,其主要对象是病理性的和后天生成的。
先天性的驼背,有的从一出生就可以发现,有的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慢慢表现出来的。病情严重的,一般在出生不久即死亡;病情较轻的,可选择合适的年龄段通过手术进行矫正。这种情况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椎体数目的增减、形状的改变、体积的异常变化和排列方向的不规则等。处于隐性状态或年幼时,一般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许多人是在偶然作X线检查时才被发现的。
生理性驼背,主要是指老年人脊柱发生的退行性改变,属于自然衰退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只是由于人的体质、营养、锻炼等情况不尽一致,表现出的轻重程度也不一样罢了。随着人衰老过程的到来,脊椎关节的长期磨损、增生或骨刺的形成,骨质密度由紧密到疏松的改变,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椎体的变化。常见的如因骨小梁受到破坏而导致的椎体楔形改变、椎间隙前后宽度的改变导致的脊柱变形等,当它们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驼背就出现了,病理改变越大的,表现出驼背的程度也就越明显。
有一种说法叫“人老变矮”,事实上正是这样。据测定,人体的这种变化进入30岁后就开始了,40岁后变得明显,老年后更为严重。究其原因,正是我们上面所说的脊椎退行性变化的结果。
病理性驼背,基本是后天才出现的,可以表现在多种疾病中,既可是一些疾病的产物,也可是一些疾病的病因。常见的病理性驼背有累及脊柱、中轴骨骼和四肢大关节的强直性脊柱炎,累及多个椎体、造成病人仰卧站立都困难的骨关节结核,由于脊椎发育异常、好发于青年男性中的休门氏病和不明原因引起的、以少女为主要对象的特发性脊柱侧弯等。脊柱的这些异常变化,不仅影响人的外观美,而且影响到人的生活和工作,严重时甚至影响到人的生存和寿命。
挺起你的胸膛
动则不衰,湖北民歌用唱歌、走路、磨刀作比喻,引出了“胸膛不挺背要驼”的结论,非常有道理。
实践证明,坚持体育锻炼、保持挺胸收腹的姿势,确实是矫正驼背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有可能出现的老年性驼背。这种锻炼应该从青壮年时期就开始了,并且要持之以恒,甚至要有活到老炼到老的决心。
锻炼的方法很多,有一种“倒行退步法”简单易行,不妨一试。方法是,每天坚持15~20分钟的倒步走,走时胸脯挺直,两目平视,双手叉腰,拇指向后,其他四指向前,懂穴位的,拇指可按住腰部的“肾俞”穴。这样锻炼,可以使腰部的肌肉有规律地进行收缩和松弛,有利于改善腰部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有报告说,用这种方法连续锻炼1~3个月后,驼背得到矫正的大有人在。
腰为肾之府
谈医生指出:人的衰老不是从眼角的第一道皱纹、鬓间的第一根白发、腰部的第一块赘肉的出现才开始的,身体柔韧性的减弱才是人体衰老的第一征兆。
中医学认为,肾为人的先天之本,腰为肾之府。因此,腰是人体的生命源。加之腰处于机体活动的枢纽部位,腰部的劳损是很难避免的。临床上,与腰相关的疾病较多,除驼背外,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疾患也时时困扰着不少人的健康。
久坐伤腰。坐姿使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大于其他姿势,容易引起腰部的相关疾患。如果长期坐在办公室工作而又不进行任何形式的锻炼,后果是很严重的。
坐姿影响椎间盘的新陈代谢,使它无法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和营养,因而支持腰部的力量将大大减弱,腰疾必然发生得要多一些。
现在每年约因腰痛而请求医生的帮助多不胜数,其实只要每天进行15分钟的腰、腹、背、臀部的综合锻炼,每周进行2~3次的力量训练,这种情况就会大大改善。要知道腰背部和脊柱的变化,是判断人体是否健康和衰老的基本标准。
经常扭扭腰背、转转脚腿、摆摆屁股、
晃晃肩膀、动动脖子、握握手指,
健康长寿就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