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苹果不叫“苹果”,古人取了个很唯美的名字,日本沿用至今

古语有云:“遗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佳名。”在古人眼里,姓名甚至关乎一个人的命运,是至关重要的存在,于人如此,于物也是如此。

苹果(apple),一种极其常见的水果,在我国辽宁、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常见栽培,苹果营养价值很高,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同时苹果酸还能代谢热量,防止肥胖,如此好吃又健康的水果,谁会不爱呢?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常见的水果,你知道它在古代叫啥名吗?要知道,明朝以前,可没有“苹果”这种叫法,今儿我们便来说说,那些年,古人给苹果取过的名。

第一个名字:柰(nài)

时间回到距今约2000多年的西汉时期,汉武帝时期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写道:

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柰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隐夫薁棣,答遝离支,罗乎后宫。

这段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描述了各种水果,包括枇杷、柿子、杨梅、樱桃等等,而其中有一个字,大家恐怕有些陌生,它就是“柰(nài)”字,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苹果”。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柰”有“花红”的意思,因为苹果的表皮是深红色的,而除了司马相如说的“柰”,当时还有不少其他品种的苹果。

比如《西京杂记》上书:上林苑,柰三,白柰、紫柰,绿柰。

比如《洞記》上书:有紫柰,大如斗,甜如蜜。核紫,花青,研之有汁如漆。

由此可见,早在汉朝时期,我国就已经有许多不同品种的苹果,而且苹果非常受人们欢迎,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吃它。后来医药学家李时珍还将其入药,不过这时候要注意,苹果的名字,再次发生了变化——林檎(qín)

第二个名字:林檎(qín)

随着苹果种类越来越多,人们对它的叫法也发生了改变。

《广志》上书:林檎,似赤奈子,亦名黑禽,亦名来禽。言味甘,熟则来禽也。

《本草纲目》上书:此果味甘,能来众禽于林,故有林檎、来禽之名。

之所以得名“林檎”,是因为古人认为,苹果十分甜美,能吸引众多禽类来吃,故而得名“林檎”,不得不说,古人取名确实有意思。

第三个名字:频婆、频果

这个名字,其实是音译过来的,古印度佛经中,将苹果称为“bimba”,原意为“身影”,后来中国古人口耳相传,便传成了“频婆、频果”,随着佛教迅速传播普及,“频果”这一称呼便流传开来。

明朝末年,《群芳谱·果谱》中正式将“频果”写成了“苹果”,由于“苹”字和“平”同音,所以在中国吃苹果有“平平安安”的说法。而日语里,称呼苹果为“リンゴ”(ringo),汉字写法即“林檎”,时至今日,日本的一些地区依然保留这个称呼。

参考资料:《本草纲目》《上林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