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翠微园
贵阳翠微园
翠微园旧名观音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大南门外南明河南岸,浮玉桥的南边,紧邻甲秀楼。
翠微园、浮玉桥、甲秀楼
整个景区
甲秀楼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翠微园、浮玉桥、甲秀楼、涵碧亭、南明河构成一整体景观区。翠微园是江南园林庭院建筑群,在这贵州高原地区的山沟里极为罕见。
浮玉桥
浮玉桥,始建于明代,贵阳城内最长的桥,全长92米,宽7米。因桥像一条玉带浮于水面,故称浮玉桥。甲秀楼就在桥中鳌矶石上。原先的浮玉桥,为9孔石桥,桥长约为100米,后因临河修路,填埋两孔,还剩七孔。康熙《贵州通志》记载:“浮玉桥,在府城南堤,所谓'鳌矶浮玉’是也。”桥上有亭名涵碧。浮玉桥在建造上有其精湛的工艺和造型美。
甲秀楼
涵碧亭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设楼宇,历代屡加修葺,现存建筑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遗存。甲秀楼分上下三层,均以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有小亭名“涵碧亭”;整体朱梁碧瓦,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
翠微园、浮玉桥、甲秀楼
翠微园、浮玉桥、甲秀楼
翠微园、浮玉桥、甲秀楼
翠微园、浮玉桥、甲秀楼
翠微园、甲秀楼、浮玉桥
浮玉桥、翠微园
翠微园
翠微园最早是一个寺院,其寺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最初名为南庵。明朝中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曾数次游览南庵,有《南庵次韵二首》记南庵胜景:“岩寺藏春长不夏,江花映日艳于桃。山阴入户川光暮,林影浮空暑气高。树老岂能知岁月,溪清真可鉴秋毫。但逢佳境须行乐,墨遗风霜著鬓毛。” 后来又改名为圣寿寺,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圣寿寺在治城南门外霁虹桥之东,旧南庵。前临清潭,后负崇岗,群峰列谳,左右环绕,草木竹石,错置杂陈。”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中晚期,巡按贵州监察御史胡琼将圣寿寺改为武侯祠,祭祀诸葛亮,直至明末时期。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南明永历九年,张献忠部将孙可望驻贵阳,将武侯祠迁至别处,改建观音寺,供奉观音菩萨。清康熙《贵州通志》记载:“观音寺,在府城南堤,武侯祠旧址改建”。
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观音寺又改名水月寺,仍祭祀观音。《贵州府志》记载:“水月寺即观音寺,在府城南门外南明河上,去甲秀楼数步,前临浮玉桥,桥上旧有涵碧亭,今圯。寺门有阁曰'拱南',大殿三楹,殿中有方,有千佛铜塔一座,高可九尺。后有大士殿,旁有澹花空翠园林,内客厅数楹。又有翠微阁三间,骚人墨客题咏颇多。”道光初年寺右建小楼三楹,可以观水。清道光八年(1828年),云贵总督阮元题阁额“翠微”。翠微阁为寺中著名建筑,前临南明河,后枕小山,老树交阴,风景清幽,为贵阳游览胜地。汪炳璈题翠微阁联:“半面山楼,半面江楼,书画舫容我掀髯大笑,邀几个赤松、黄石、白猿来,一评今古;数声樵笛,数声渔笛,翠微天尽它拍手高歌,听不真渌水、明月、清风引,万象空濛。”。
民国29年(1940年),设甲秀小学于寺中,山门、大殿、翠微阁都被拆除或改作他用。阁中明代铸造的千佛铜塔,抗日战争初期还存在,以后下落不明。1990年起,市人民政府修复拱南阁、“澹花空翠”园林、翠微阁、龙门书院、广植花草树木,以后命名为翠微园。
山门
山门
山门
山门
山门
翠微园介绍标牌
翠微园平面布置图
翠微园平面布置图
王阳明给南庵的题咏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明正德四年(1509年),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曾数次游览南庵。
翠微园占地4000多平方米。园内楼阁造型生动,长廊花墙四围,集幽、雅、雄、朴于一体。
翠微园是江南园林庭院建筑群,古香古色,清幽典雅。建筑群分布在高底两个平台上,进门后有曲廊、亭子、水池、假山。沿石梯而上拱南阁,它是两层双檐歇山顶建筑。左则修竹茂盛为”龙门书院“,右则是”薝花空翠“园林,设有花墙、长廊、凭栏远眺,南明河两岸风光无限。
园内亭
龙门书院的亭子与墙外的甲秀楼
进山门的右边有一假山
进山门的右边有一假山,上有一木亭
园内景观
园内景观
走廊
走廊
澹花空翠
澹花空翠
澹花空翠
澹花空翠
拱南阁右侧的"澹花空翠"园林内有花墙、洞门、长廊、水榭、楼阁,是典型的江南庭院。昔日的翠微阁临水而建,"半边山楼,半边水楼",颇有诗意;现在的“澹花空翠”园林内展出了各种形状怪异、能引人遐迩的石头,集中展现了贵州的石文化。
澹花空翠
走廊
翠微阁
澹花空翠
龙门书院介绍牌
龙门书院大门
龙门书院大门内
龙门书院大门
龙门书院大门
龙门书院大门
今园内设有“贵州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观音寺
观音寺内
碑记
走廊
拱南阁背后的院落
拱南阁背后的院落
拱南阁背后的院落,曾经的神物,本来上面驮了一块古碑,现在已经没有了
拱南阁背后的院落
翠微阁的挑檐
翠微阁
汪炳璈曾给翠微阁题联:“半面山楼,半面江楼,书画舫容我掀髯大笑,邀几个赤松、黄石、白猿来,一评今古;数声樵笛,数声渔笛,翠微天尽它拍手高歌,听不真渌水、明月、清风引,万象空蒙。”
汪炳璈,(1808年—1882年)字仙谱,原名咏霓,湖南宁乡沩乌乡人。清道光己酉年(1849)优贡第一,即膺是科举人,由胡林翼、刘长佑等举荐保至知府,历任贵阳、遵义、安顺、铜仁、镇远、大定等府知府,沉浮于黔国宦海凡十三载。汪工诗善画,联语尤精,每到一处均有题咏,盛享“风流太守”之名,著有《笋香楼集》。
翠微阁
翠微阁
拱南阁
从山门进来,正面就是拱南阁。
拱南阁:坡道阶梯间的龙石刻
拱南阁介绍标牌
拱南阁:房屋建筑为二层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
拱南阁高约20米,白墙青柱,飞檐翘角,金匾高悬。
相传,南明永历时期,孙可望与李定国等率大西军余部南下攻占云贵一带,改投永历政权。后见南明王朝大势已去,孙可望有了自立为王的野心,命部将火器营都督高恩将武侯祠迁至南明河北岸,并修建了拱南阁,意在“与北方清廷对抗,拱峙南方”,欲在此登基为王。
拱南阁内,现在整成银铺
拱南阁内
将翠微阁与拱南阁隔开的围墙
廊墙上的透窗
翠微阁
翠微阁内萧娴先生的书法作品
翠微阁坐落于拱南阁左侧的清花空翠园内,依岸邻水,灵秀飘逸,有“半面山楼,半面江楼”的美誉。将翠微阁与拱南阁隔开的围墙上,刻着各式花样儿的石窗,精美而秀气。翠微阁在清道光年间就已负盛名,始建年代无从考证。1993年,翠微阁被辟为萧娴先生的专馆,馆内陈列着萧娴先生的书法作品,是文人墨客吟咏之所。
龙门书院
拱南阁右侧,是一个竹影摇曳、绿意盎然的院子,龙门书院耸立于院子中。书院内正对着大门的位置设有“鲤鱼跃龙门”的故事,院内还展览介绍了“鲤鱼跃龙门”的科学依据、中国人的“爱鲤文化”、刘荫枢的生平事迹介绍等。站在院内细细观摩鲤鱼文化,院外微风掠过,翠竹唰唰作响。龙门书院建于明代,为祀奉勤政爱民的贵州巡抚刘荫枢而更名为“刘公祠”,因刘荫枢是陕西韩城人,“鲤鱼跃龙门”的典故来自韩城,故称为“龙门书院”。
园中一景
翠微阁挑檐
园中一景
走廊、翠微阁
走廊
走廊
走廊
走廊
走廊
透窗
园中翠竹
园中一景
园中一景
石、砖、瓦砌筑的外围墙
龙门书院内一景
龙门书院内一景
园中一景
壶门
壸门,壸读音为kǔn,在宋代李诫所编的《营造法式》中写作“壶门”,是一种佛教建筑中门的型制,也是一种镂空的装饰样式。
翠竹与壶门
园中一景
翠微阁
龙门书院的亭子
对面院墙外是甲秀楼
园中一景
将翠微阁与拱南阁隔开的围墙
园中一景
翠微阁
桂舫亭,六角亭子,为明清古建筑
桂舫亭
走廊
园中一景
为何屋前要放一口缸?从风水的角度讲,房子一般都坐落于北面,而水缸则摆在房子的南面,南方属火,因此用水克火是理所当然。另外风水还认为“南面见水生财”,水缸摆在南面是为了生财。当然,缸中有水,也是为了防火的实用。
物前放置缸的解说图
园中一景:休闲石桌和石凳
山门前的石狮
山门门上的拉环(叩门、门环),椒图
椒图,性好闭,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辅首衔环为其形象。有版本说椒图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第九子。
椒图形像螺蚌。遇到外敌侵犯总是将壳口闭紧,人们将它用在门上,除取“紧闭”之意,以求平安外,还因其面目狰狞以负责看守门户,镇守邪妖;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即椒图“性好僻静”,忠于职守,故常被饰为大门上的铁环兽或挡门的石鼓,让其照顾一家一户的安宁,被民间称作“性情温顺”的龙子。
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