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节设立90周年,我们为什么而纪念?
点 标 题 下 蓝 字 关 注 中 医 馆 产 业 新 媒 体
第 266 期
▼
中医界经过了这一次的大风暴,我们就根据在总商会开大会第一天的日期(三月十七日),定为“国医节”,又称“三一七事件”。从此之后,年年三月十七日那一天,全国中医界都举行国医节纪念仪式。
— 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
■ 医馆界 半夏
国医节真的有点尴尬。
既不是如春节、七夕般的传统节日,也不是国家钦点的职业节日,更不是国际通用节日。我们为什么去纪念它呢?
从国医节诞生的原因中找吗?
国医节是怎么诞生的呢?因为在90年前“废止中医案”里,中医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中医界经过了这一次的大风暴,我们就根据在总商会开大会第一天的日期(三月十七日),定为“国医节”,又称“三一七事件”。从此之后,年年三月十七日那一天,全国中医界都举行国医节纪念仪式。
— 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
只是为一次胜利而纪念,真的有点太单薄了。换一种角度,把国医节(三一七事件)视为一种可以学习的案例,可能更有价值。
先过一下三一七事件始末.
三一七事件始末☟
▶1929年2月23-26日 , 在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上, 余云岫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获得通过。
▶1929年2月26日,上海《新闻报》首先披露此事。
▶《康健报》创始人陈存仁和《医界春秋》杂志创始人张赞臣通电商量对策,陈存仁提议召集全国中医代表到上海来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抗争会。
▶陈存仁和张赞臣赢得当时名医谢利恒与丁仲英的支持,决定利用《康健报》和《医界春秋》的全国订户地址,在各省各市各县挑出二人,将抗争通电转交当地中医公会。
▶药业张梅庵加入,提出中医师及中药店择日全体停业半天,举行上海医界联合抗议大会。
▶上海医界联合抗议大会顺利举行,一千多中医停诊,几百人药业人员参加。定于三月十七日假座上海总商会举行全国代表大会。
▶3月2日,余云岫主编的《社会医报》把没有宣布实行的“废止中医案”刊登出来,再一次惹怒全国中医药界。
▶3月17日,有十五省代表,二百四十三县的县代表,四个市的市代表共计正式代表二百八十一人,参加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会议连开三天,会上提出派代表到南京去请愿。
▶3月23日下午,蒋介石接见请愿团,说:“你们的事,我都知道了。我对中医绝对拥护,你们放心好了。小时候,我有病都请中医看的,现在也常服中药。”接见时间虽然只有短短5分钟,但大家还是确信,问题已得到彻底解决。
▶3月24日,请愿团与卫生部长薛笃弼与请愿团的谈话中一再表明。自己决不会实施废止中医提案。与之相反,卫生部为加强与中医的联系,还决定聘请谢利恒、陈存仁二位中医为顾问。至此,请愿任务可以说已胜利完成。
在央视热播剧《老中医》中,也涉及了三一七事件的情节,但是呈现出来的剧情真的太简单了。三一七事件的胜利牵扯到多方面的复杂原因,每个原因背后都有其背后的意义:
▲代表团合影
✎要有抬头看天的中医人
在317事件中,最早为“废除中医药”奔走的是两位特殊的年轻人陈存仁和张赞臣,他们不仅是开堂坐诊的大夫,还分别是《康健报》和《医界春秋》的创始人。
“废除中医药”不仅让他们做不成大夫,连报纸也将办不下去。因为“废除中医药”有明确的提到:“禁止登报介绍旧医。”和“检查新闻杂志,禁止非科学医学宣传。”
《废止旧医(中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主要条文
1、施行旧医登记,给予执照方能营业,登记限期为一年。
2、限五年为期训练旧医,训练终结后,给以证书。无此项证书者停止营业。
3、自1929年为止,旧医满50岁以上、在国内营业20年以上者,得免受补充教育,给特种营业执照,但不准诊治法定传染病及发给死亡诊断书等。此项特种营业执照有效期为15年,期满即不能使用。
4、禁止登报介绍旧医。
5、检查新闻杂志,禁止非科学医学宣传。
6、禁止成立旧医学校。
可能是因为两人面对的双重威胁,也可能是因为两人本就是关心中医整个行业命运,并敢于行动的中医人,或者说敢于出头的中医人,不然也不会办报纸,将自己处于舆论的高地。
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中医人提倡“一心只读医书”,漠视任何行业大事。可是在你“埋头苦读”的时候,可能连容身之处都没了。
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孤岛,谁都不能独善其身。中医要专心的钻研医术不假,可也要“抬头望天”呐。
中医人讲究中庸之道,更多的提倡明哲保身。《老中医》就还原了这个情节,陈宝国饰演的翁泉海则“都不出头,让我来”;冯远征饰演的赵闽堂一直在“挺身而出”和“明哲保身”之间摇摆不定。
这是《老中医》不符合史实的情节之一。其实,整个317事件中,中医界总体表现得非常积极,可是说是全国中医药团结一致的一次大抗争,317事件之前,中医从来没有过大集会。也许是因为中医面对的是生死存亡,只能抗争到底了。
看着前辈为中医奋起疾呼,现在我们的中医药也有种种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中医人自己要不要关心呢?要不要出头呢?要不要做点什么呢?
✎没有年轻人,就没有了中医的未来
《废止旧医(中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有一个非常刁钻的地方,对已经成为中医师的影响不大,要绝的是年轻中医的后路。
蛇打七寸,年轻人就是中医存亡的七寸,如果没有了年轻的,新的中医成长起来,中医自己便渐渐消失了。“废除中医案”打压中医的方法真是切中重点。就像我们现在也基本达成一个共识,要复兴中医,就要支持青年中医。
杜绝年轻中医出头还有用心险恶的一点,年轻中医在社会中没有威望,想出头也出不了头,有威望的老中医没必要出头,依旧可以维持自己的中医生涯。余云岫之流是算准了这样中医就会任人宰割吗?
年轻人只要有策略,哪怕是没有威望,也是可以做大事的。317事件在商讨的时候就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年轻人做事,老中医站台”。请愿团五人中只有谢利恒一个德高望重是老中医,主要起坐镇的作用,其他四个都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中医。
所以说现在的年轻中医,不必妄自菲薄,中医药事业很需要年轻人的参与与奋斗。
✎中医要掌握话语权
317事件的成功离不开有策略的谋划,牢牢掌握住中医的话语权是其中最精彩的一部分。
民国是报纸杂志兴盛的时期,中医界率先在报纸上大规模抵制废除中医。
▲《医界春秋》
刺激西医反感,余云岫、汪企张、庞京周、范守渊遂组成最会动笔墨的四人组,出奇制胜地在各报发出反对中医的言论,中医界也推出四人,由一人应付一人,如打擂台一般在报纸上展开笔战。
这时,党国要人褚民谊也横插一脚,拟好长篇送到《申报》发表,陈存仁及时起稿驳复,一一对应,相映成趣,医界中人看了无不拍案叫绝。
其实请愿团五人都是笔杆子,都能够为中医在报纸上引导舆论。正是因为这五个人口才好,文笔好,才得以被推举为请愿团,代表中医到南京政府抗争,成为“废除中医案”抗争的中流砥柱。
“废除中医案”的舆论引导先发制人,针锋相对,引起了全国性对中西医的讨论,中医最终取得上风。在这场舆论中,中医一直把握着自己话语权,可是现在我们还能应对好中医的社会舆论事件吗?
当年,陈存仁和赞臣等人,一手治得好病,一手写得好文章,恐怕他们希望出来的内容更容易贴近中医吧。在新媒体时代,人人可写作,希望更多的中医大夫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
✎中医和中药很团结
五人代表团中,有一位很激烈的药业青年,他就是张梅庵,是他主动自己参与到抗争中去的,也是他提出上海的中医中药人士率先开斗争会。
其实余云岫等西医提出的是废医存药,中药界人士本不必趟浑水,但中药界开明的人士懂得,中医中药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遂与中医人士团结一致,奋起斗争。
而如今的中医界和中药界似乎离得越来越远了,双方也越来越不了解了。
✎那时的中医实力强于西医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康恩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季强在提案中细数了中西医的差别:在医院数量上,西中医的比例是6.8:1;在医生数量上,两者比例是9.4:1;2017年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达81.8亿人次,其中中医为10.2亿次,仅12.47%。
而在民国的时候,具备压倒性优势的是中医。
“全国中医有八十三万人,药铺约有二十余万家,对全国十分之九以上的人民做着疗病保健的工作,而全国西医不过六千人,多数集中在都市,无数县份和乡村,一个西医都没有,人民一旦有病,唯中医是赖,怎样能废止呢?”
不像现在老百姓生病了首选西医,民国的西医处于弱势,无人问津。即使当时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上,一个中医也没有,现实中主要还是中医担着全国人民的健康。
保住中医的地位的根本原因还是中医自身硬。现在的国家扶持并不能让中医真正站起来,真正站起来还是靠我们全体中医的治病实力。当现在的中医真正变强的时候,中医才能扬眉吐气,
✎那时的中医还很有钱
317事件中,全国性的抗争大会和请愿团赴南京的费用,很大一部分来自上海的中医界的捐款,全国的代表吃住都不用花钱,吃住条件都还不错。不说全国的中医很有钱,至少在当时中医发展最好的上海,中医是很有经济实力的。
现在的中医占比少,经济回报也少。可见当中医的实力增强,经济回报也会可观,那时候发展中医就不只是文化问题,也会是经济问题。
▲陈存仁和其著作之一
✎坚守中医、相信中医
当时的西医攻击中医的一点就是,“中医太保守,不能跟着时代走”。
当时的保守在现在看来更像是自信,自信中医治病救人的实力,要知道民国时期,西方代表文明,传统代表落后,在那种环境下,中医能坚持自我,尤为珍贵。
也可能是源于中医长期以来辩证论治的思维方式,无论社会风气是什么样的,中医更愿意相信“眼见为实”。当时全国报纸针对中西医之争的舆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说西医看不好的病,竟被中医看好的事实。
如今,还有人在心里打鼓,中医到底行不行,90年前317事件的成功,想必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
I 更多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