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赏王羲之《初月帖》

《初月帖》是王羲之较早的作品,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点。如其中倒数第二行的“道忧悴”,末行的“报”字,一点一画均非直过,而是具有丰富的变化。翁方纲所谓“中过”,包世臣所谓“善用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等,都可于此帖中领略一二。
该帖用笔以中锋为主,有些字如“山”字、“报”字使用侧锋也十分明显。而结字则大小不一,或长或短,或平正或倚斜,全都随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匀称,行距不求密疏划一,这应与当时人们追求自然潇洒的社会风气有关。
王羲之曾自云:“结构者谋略也。”还说“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若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从字意来看,该帖笔法、字组、行列、章法及通篇的统筹都在“谋”字范围内,意在笔先。
启功在《书法概论》中曾评价称:“王羲之所书此帖,其风格与《姨母帖》显然不同。行笔自然洒脱,气势连贯。”而梁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则说:“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可以说,《初月帖》正当其时,大有晋人倜傥风流、傲物任情的俊气,逸笔草草,率意畅达,锋芒毕露,实属王羲之变法之后的代表性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