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历史原境中的“宋步云”:宋步云艺术研讨会综述

宋步云艺术研讨会现场

2020年11月,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云水襟怀——宋步云诞辰110周年纪念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以“烽烟岁月”“巴山蜀水”“家国新貌”“河山胜境”“灼灼其华”“光影流年”六个板块,通过丰富的作品、草稿、照片、实物、书信、影像等鲜活的历史文献,梳理并呈现出艺术家宋步云贯穿20世纪的艺术人生。展览开幕以来,引起学界关注与热烈反响,为进一步探讨宋步云的艺术人生,“宋步云艺术研讨会”于2020年12月中旬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会议室召开。

本次研讨会邀请十余位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美术领域专家学者、宋步云艺术研究工作坊群体与宋步云先生家属,围绕宋步云先生在油画民族化、国画与水彩技法融合、版画艺术、摄影艺术等方面的探索,和他为中央美术学院的筹建和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及其人生经历作为个体叙事与集体叙事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与会专家合影

与会专家参观“云水襟怀——宋步云诞辰110周年纪念展”

出席会议的嘉宾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尚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李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中国美术报》社长兼主编、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平,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杂志社长张鹏,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杨卫,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曹庆晖,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吴雪杉,中央美术学院学术科研处研究员刘礼宾,中国国家话剧院研究员颜榴,宋步云先生之子宋慧京、宋步云先生之女宋高阳、宋步云先生之子宋慧成、宋步云先生外孙女朱江、宋步云先生长孙宋华疆,以及“云水襟怀——宋步云诞辰110周年纪念展”策展助理赵晶、刘希言和宋步云艺术研究工作坊成员群体。研讨会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次展览策展人于洋担任主持。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次展览策展人于洋主持研讨会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次展览策展人于洋首先对于此次“云水襟怀——宋步云诞辰110周年纪念展”的策划思路与展览结构向与会嘉宾做了阐述介绍。他提出本次展览旨在追寻和展现这位对于中央美院、对于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有着重要价值的先生,通过一个展览来向美院师生、社会公众,展现一个20世纪美术史语境中的宋步云。他还引述了20年前范迪安院长所写文章《也是一种人生,也是一些历史》中提到的“他认认真真地为新时代新生活写照的态度,表现了知识分子艺术家坦然和真诚的情怀。”于洋认为通过这次展览,我们有机会以三重视角来重新认识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宋步云:一是在与美术史名师大家的关系中,以人物学案的方法视角体认、找寻宋步云的人物形象与艺术意象;二是通过直面宋步云的艺术作品,探寻、认知其艺术创作的风格渊源与路向选择;三是在宋步云的影像和文献中,触摸一个立体的、有温度的“复合型”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代表主办方发言。他对宋步云先生的家属将宋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无私地捐献给校美术馆,支持学院的教学体系建设表示由衷的感谢。随后,张子康回忆了十年前自己负责出版《宋步云先生文集》的往事,并以宋步云先生的《白皮松》为例展开讨论。张子康认为,宋步云的油画风格吸收了印象派的特点,与徐悲鸿的20世纪法国学院派风格不同,是中国近现代美术中印象派风格本土化的代表之一。《白皮松》作为校史收藏中的重要代表作,体现了宋步云的油画风景画在20世纪中叶所取得的成就。徐悲鸿曾称赞宋步云的《白皮松》为“杰作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张子康认为在这幅画中,宋步云先生对白色的掌控能力极强——这在其系列雪景作品中亦有体现,他能赋予白色以无穷变化,展现出树干纹理的质感,强烈的明度对比、冷暖关系和远近景的空间感;此外,《白皮松》的构图极具镜头感,局部刻画充满现代感,不突出全貌,而着重处理枝干,呈现出白皮松厚实的年代感,对比国内外画家对同类题材的描绘,更体现出宋先生的水平高超。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首先深情回忆了20年前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的范迪安先生策划的宋步云先生诞辰90周年展览,以及10年前他主编《宋步云先生文集》时与负责文集出版、时任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的张子康先生的往事。20年后两人在中央美术学院再度与宋步云先生纪念展交会,令人感慨。他指出,此次展览亦是宋步云先生的“回家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尽心尽力的策划多维度地呈现了宋步云的艺术人生,如前往上海图书馆查阅宋先生的木刻版画资料,丰富了此前未发掘的作品。郑工还将宋步云的油画技巧与其人生经历结合展开分析,认为宋步云的油画在暗部处理方面极其精妙,对油层和色彩的精准把控使得画面暗部透亮,结合宋步云50年代并不平坦的个人境遇,更使人感到他人格的敞亮和透明。最后,郑工指出宋步云的人物画和风景画之间是有差别的,而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可以引发我们的进一步思考。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的发言为宋步云艺术研究指出了新的深入方向。殷双喜首先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政策强调人物画,风景画处于边缘。而中国20世纪的油画风景画领域,在徐悲鸿的带领下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现在尚无专题研究。宋步云的油画受日本印象派影响,既能表达景深,又十分写意,其风景画的特点之一是采用俯瞰视角——这与后来苏派的风景写生不同。当时很多画家都以北京的城市景观为创作对象,他们以绘画的形式填补了北京的城市建设发展史,这批绘画具有图证北京城建史的重要历史价值。其次,殷双喜认为,宋步云抗战时期的版画同样值得深入研究,宋步云曾与已故版画家王琦在重庆举办全国木刻展。为唤醒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这批版画曾被运往前苏联展览,而后被全部收藏。如果能在俄罗斯找到这批作品,将进一步拓展宋步云的版画研究。最后,殷双喜强调宋步云的艺术在20世纪的艺术史上是被低估的,和其他徐悲鸿学派的画家相比,对他的认识应该进一步加深。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李军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李军从现象学和中国传统诗境的角度升华了我们对宋步云先生艺术人生的理解。李军认为宋步云先生离开中央美术学院后,尽管淡出了主流历史,却成就了另一种散淡的人生。特别是从本次展出的风景画中,可以感觉到宋先生一直在行走,捕捉并见证了北京街头以及祖国各地河山中时代的章句,其画中对“光”和“影”的表现,有着明确的时间性。宋先生始终在其主体生命存在的过程中与这个世界同时存在、互相见证,用自己的情感和生命浸润着他眼中、笔下的外部世界,李军将此概括为“现象学式”的与世界的关系。李军指出,正如此次展览的名字“云水襟怀”所言,“云水”是世界,“襟怀”是主体,这二者相依相续。又如李白诗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宋先生和他眼中的景象始终保持着“相看两不厌”的状态,他的艺术人生为我们展现了50年代背景下,一种非集体性的、闲散而自足的个体叙事。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发言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围绕老先生纪念展览的策划提出了“熟中生”“求根本”“寻新意”的思路。“熟中生”是指如何在一次次的周年纪念展中不断发掘出更丰富的老先生形象;“求根本”是指探求支撑艺术家的艺术不断生长的历史根源;“求新意”则是如何结合新时代的背景体现出展览的新意。同时,吴洪亮指出,此次展览中展出的实证材料对推进近现代美术史的具体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如大雅宝胡同甲二号作为徐悲鸿委托宋步云购置的北平艺专教师宿舍,是宋步云进入艺专筹建史研究视野的重要标记,徐悲鸿给宋步云信件中的“静文代笔”落款实证对徐悲鸿书信的考据工作十分有益,以及北平美术作家协会成立日的合影暗含着协会成立对徐悲鸿1946年重返艺专并扎下根基的重大意义。此外,吴洪亮从宋步云的《白皮松》以及徐悲鸿与齐白石的交往关系出发提出一个新的研究思路——“白皮松”是否为中央美院写生的惯用题材。

《中国美术报》社长兼主编、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平发言

《中国美术报》社长兼主编、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平从“云水襟怀——宋步云诞辰110周年纪念展”的观展体验出发,肯定中央美术学院对老先生的敬重,认为此次展览充满温度,有助于加深美院学生对宋步云先生的认识。特别是展览中展出的宋步云先生的相机与其所摄的老照片,发掘出了一个重要史料——宋步云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历史的照片记录者。王平指出,作为一个艺术家,宋步云先生极具干事之才与责任感,他牺牲自己的艺术创作时间为中央美术学院的筹建四处奔波,作为徐悲鸿先生的左膀右臂处理大量行政事务,更体现出他对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正因为他有这样的襟怀,才担起了这些事务,才能画出格局开阔、意境深远的作品。从他的艺术创作——如带有写意风格的肖像画,具有书写性的笔调,亦能看出他对民族审美精神的追求。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曹庆晖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曹庆晖就如何进一步发展美院老教授纪念展的策展思路提出了一些思考。他认为,进入21世纪,梳理学院老教授艺术生涯的展览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小浪潮,这一浪潮的价值在于梳理和发掘材料,其影响始终局限于校史研究的系统中,且诞辰纪念展的思路难以维继。曹庆晖指出,下一步的工作应当思考“如何突破小历史,进入大历史”,使对老教授的研究纳入到中国近现代的美术史结构中。此外,他认为当前我们对于近代留洋艺术家的留学经历了解还十分粗浅,无法细化和深入。就推进这些研究而言,美术馆的固定陈列显得尤为重要,当历史的网络关系有了大致框架后,具体的人事关系、团队关系以及话语权的问题才能被放入历史的语境中显现其价值。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杂志社长张鹏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杂志社长张鹏首先深情回忆了20年前自己还是美院毕业生时,面对宋步云先生纪念展的心境。时值中央美术学院迁至望京新校区,作为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美院人,看到宋步云先生所画的50年代的北京城,不禁心生一种对老城与新城、传统与现代交错更迭的感慨。随后,张鹏结合自身对宋辽金元至近代的北京城的历史研究,将宋步云的北京风景油画纳入这一大的历史脉络中。张鹏认为宋步云先生作为一代知识分子,有着自觉的家国情怀,宋先生有意识地选取辽金元明清以来的北京历史建筑,如五塔寺、碧云寺、琉璃塔、卢沟桥、前门、德胜门、颐和园佛香阁、故宫等,而非四合院、四九城与北京城南民俗文化,放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这种将各个时代的历史感嵌入北京城文化记忆中的做法,张鹏认为宋步云先生是把北京城的古代建筑变成他自己“新的家园”,这也是此次“回家展”的另外一重“回家”的含义。

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杨卫发言

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杨卫将艺术家大致分为“弄潮儿”与“文献性”两类。宋步云先生可归入“文献性”一类,具体特征有以下三点:一、宋步云的人生经历贯穿了20世纪中后半叶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留学日本,投身中央美术学院筹建,进入改革开放这三个时段,他以艺术家身份见证了时代变迁;二、宋步云参与中国近现代美术事业建设的过程中,作为亲历者和记录者,他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的历史事件拍摄了重要的历史照片;三、宋步云作为中国20世纪第一代到二代之间的艺术家,其作品具有很强的文献性。在民国时期,宋步云的作品有民国时期的油画特点。50-60年代宋先生离开美院后,他的艺术创作中展现出“通透”气象,体现出极强的艺术感受力。进入改革开放后,宋先生的创作以水墨为主。最后,杨卫指出,艺术品和文献是人的一个符号,保存下来可以为后人提供研究的可能。

中国国家话剧院研究员颜榴发言

抗战结束后国立北平艺专复校,为从国民党守军处收回校址,历经三年辗转与艰辛,期间宋步云先生靠自己的智慧与胆识代表校方与李宗仁的交涉,最终用西京畿道和东总布胡同两处校产交换到帅府园一号的产权。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国国家话剧院研究员的颜榴谈起这段往事满怀感恩。颜榴从以下三点论证宋步云先生的艺术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独特价值和地位。第一,宋步云留日期间师从日本印象派画家中村研一,归国后他通过自身努力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做出贡献。将中村研一40年代作为随军画家来华所作的水彩写生明信片与宋步云同时期所作的水彩画相比,可知他已比导师更长于把握光线和色彩。第二,在徐悲鸿的写实主义绘画体系中,宋步云是唯一以留日身份融入的西画家,他对徐悲鸿的追随,从精神人格的仰慕到艺术创作题材的确立,谱写出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感人至深的佳话。第三,宋步云的绘画艺术成就体现在中西融合这个命题上,其北京风景画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有我之境”,堪称中国油画彰显京城文脉的典范。颜榴还就中村研一留法期间师从罗丹,以及宋步云留日期间作品的调取等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可能。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吴雪杉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吴雪杉指出,研究徐悲鸿就一定会关注到宋步云。宋步云先生在40年代的美院是一个核心人物,但对于宋先生的研究和学术论文的总体数量还非常少,其中作品的传播、出版较少,展览较少是一个影响因素。吴雪杉指出,尽管自己做了一段时间的黄河图像研究,但是此前从未见过宋步云的五张黄河题材油画,此次展览的推出,在丰富自身研究的同时,也将丰富宋步云艺术研究的维度。由此,他认为学界此前对宋步云先生的艺术缺少更深入的了解,但现在开始犹为时未晚。

中央美术学院学术科研处研究员刘礼宾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学术科研处研究员刘礼宾围绕宋步云先生的艺术创作谈了两点问题。第一,从宋步云的自画像切入,刘礼宾认为宋步云尽管有精准的写实能力,却在作品中有意识地加入漫画特征,其中原因值得探究。第二,从早期油画写生到80年代的写生,宋步云先生的油画风格和特征发生了变化,40-50年代间尚有处于壮年期间事无巨细的描画方式,80年代以后的风景画变得更为舒阔,老年时期的花鸟画则带有明显的书法用笔的意味,这恰契合了其自身人生状态的转变。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长兼总编尚辉发言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长兼总编尚辉对宋步云的艺术人生做总结性发言。他认为宋步云先生的个人命运折射了时代的变化。宋步云早年投身木刻运动,抗战爆发后从事革命美术,至40年代末期,他作为徐悲鸿的左膀右臂,客观上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留下了徐悲鸿所代表的写实主义阵营,也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石。而解放初期,他因历史原因离开中央美术学院,直至80年代平反复出。而宋步云的艺术,其油画有着自觉的本土化探索,特别体现在暗部色调与景深处理上,其风格属印象派与后印象派之间,虽受到写实主义的影响,但终归与吴作人等人不同,这在徐悲鸿的写实主义阵营中可谓绝无仅有——从中体现出徐悲鸿的广博胸襟,以及二人在艺术与志向上的惺惺相惜;其水彩画在历史中熠熠生辉,对瞬间光色的精妙捕捉达到了笔简而意胜的境界;其国画成就主要体现山水画和花鸟画上,能将水彩画的光色有机地转化到国画中,并在传统脉络中探索国画的新发展。尚辉最后总结:宋步云先生是一本打开的书,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走进就能阅读到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变迁。

宋步云先生之女宋高阳女士代表家属发言

研讨会最后,宋步云先生之女宋高阳代表家属对参会的专家、策展人以及美术馆的工作人员表达诚挚的感谢,并从宋步云先生贯穿一生的家国情怀以及晚年转向国画等方面提供了细节补充。作为宋步云先生的后代,宋高阳特别对父亲宋步云先生的人格精神和艺术理想进行了深情回顾,并用两个案例来说明宋步云的家国情怀,其一是宋步云青年时期甘冒生命危险参加济南学生爱国请愿团;其二是1981年中国女排夺冠后,时年71岁的宋步云带着画好的彩墨蟠桃图亲自骑车送往女排所在单位,以表庆贺。宋高阳表示,此次展览与学术研讨会作为对于宋步云先生艺术与人生全面、精彩的展示和研究平台,将为宋步云艺术研究乃至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及中央美术学院院史研究做出重要的推动贡献。

文丨苏畅

编辑丨杨钟慧

(图片致谢主办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