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23岁互联网女员工凌晨加班猝死,这6个心脏救命信号千万留心

2021年新年伊始,我们接连收到两个令人遗憾的噩耗。1月1日,《巴啦啦小魔仙》凌美琪扮演者孙桥潞,疑似喝酒后突发心梗不幸去世,年仅25岁。1月4日,有网友爆料,互联网公司拼多多旗下多多买菜员工张*霏,12月29日凌晨1:30下班回家路上猝死,年仅23岁(1998年出生)。

两位花季少女,先后被急病带走生命,为这个本不太平的新年,又笼罩上一层阴影。惋惜痛心之余,我们不禁好奇:为何越来越来多的年轻人被“猝死”盯上?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减少悲剧的发生呢?据网传,陈*霏是一位年仅23岁的姑娘,工作到凌晨1:30下班,她的社交平台最后签名,是“为公司夺边疆。”姑娘的同事通过社交平台发布消息说,她最长工作持续了30多个小时。无独有偶,明星高以翔,也是在连续工作17个小时后,凌晨时分突然倒地,与世长辞。

职场中的年轻打工人,想必都有过熬夜加班的经历,连续工作不睡觉到底有多致命?有研究表明,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和每天睡6-9小时的人相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风险会增加27%,心梗风险增加20%[1]。英国医学会2012年发表的论文,汇总了34项大型研究中200万人的数据,结果表明,工作中涉及轮夜班的人群中,中风的风险增加5%,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23%[2]。“熬夜一时爽,天天熬夜火葬场。”这句玩笑话,并非戏言。熬夜的危害,真不是你扛扛就能过得去的。

经常996的爱美女生,最清楚熬夜有多难,一宿下来皮肤出油长痘,有黑眼圈、眼袋、脱发,买多少急救面膜都救不了;身体瘦素、皮质醇、生长激素、胰岛素都可能出现异常。简单地说就是:内分泌失调引起变胖,吃什么减肥药都减不了。而且最要命的就是,熬夜还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判断、决策等能力下降,会变笨。这些伤害即使不用研究都能证明,只要熬上一夜,照照镜子你就一清二楚。因为长期熬夜,心脏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处于“高压”状态,免疫功能的调节也会出现异常。以上这些,都是熬夜带给你的一次次不可逆伤害。这是一个赶路的时代,大浪潮下的年轻人,似乎面对生活和工作心里感受都是“压力大”。高压力带来的慢性疲劳,正在侵蚀着年轻人的心脏。在工作时间过长、负担过重、担任两种以上不同工作等造成的“慢性疲劳应激状态”下,青年冠心病、青年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都会上升。而心源性猝死,是应激反应最严重的结果。慢性疲劳应激既是青年心脏疾病的病因,又是青年心脏疾病患者心源性猝死的诱因,在心源性猝死的案例中占65%~80%[3]。

当代年轻人,“心好累”已经成了口头禅,但这不只是一种不良情绪,还可能是心脏报警的信号!其实,心脏最怕我们做这三件事:第一,经常熬夜透支睡眠。比如熬夜加班、熬夜看手机打游戏,有时硬撑到心力交瘁、心悸胸痛,还不肯休息……第二,整天暴饮暴食,快餐零食不断。油腻高脂的食物,会让多余的脂肪沉淀在血管上,还有些人爱抽烟,这些不良习惯都会让心脏血管提前老化。第三,紧张焦虑,压力山大。工作超负荷、学习压力大,长期的负面紧张焦虑情绪,会让我们离心脏病越来越近。如果我们遇到这6个信号,有可能是猝死发生前的征兆,要赶紧打120及时求救:1.心悸2.急性呼吸困难3.胸痛4.头晕甚至昏厥5.胸闷6.眼前发黑其他症状,如果伴有阵发性肩膀痛或手麻,也要小心可能是心肌缺血的表现。人有时总会身不由己,会遇到必须熬的夜。如果你刚好通了宵,现在只想回去睡个好觉,但一个小时后你必须上班,还有一整天的工作,怎么办?先吃个早餐吧,研究表明起床之后一小时内进食,能改善你的情绪并提高认知能力,但别吃甜的,糖分会让你感到疲惫,吃点谷物和蛋白质,比如燕麦和鸡蛋白,如果你喜欢咖啡,喝一杯就够了。上班路上记着晒晒太阳,自然光能提升你的体温,还能提高你的警惕性,记得不要戴墨镜,因为眼睛受到阳光的照射也是有益的。喝杯浓茶或者咖啡吧,咖啡因会在30分钟后起效,这样在开会之前你就精力充沛了。

需要熬夜的晚上,晚餐时就应多吃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全谷类、肝脏、瘦肉、豆类及新鲜蔬果。最重要的,是熬夜后一定要注意补觉,让心脏得到休息。不过,还是劝你尽早跳出熬夜的死循环。记住,人生不是短途跑,而是马拉松。如果你在半路上,就耗尽了所有的能量,那最后的荣耀,也就遥不可及。而任何荣耀,都不值得你透支自己的生命。审核专家:何懿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参考文献[1] Daghlas I, Dashti H S, Lane J, et al. Sleep Duration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9, 74(10): 1304-1314.[2] Xie et al “Sleep initiated fluid flux drives metabolite clearance from the adult brain.” Science, October 18, 2013. DOI: 10.1126/science.1241224[3] 韩国鑫, 李朔朔, 朱海燕. 慢性疲劳应激与青年人心源性猝死[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