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如果大学只做一件事儿
新生你好,我们聊聊。
先送上迟到的祝贺,大门訇然中开,旅途从今启程。
面对未来,大家的心情并不一样。
有的很欣喜,有的很期待,有的很焦虑,有的很忐忑,有的很沮丧,不一而足,各个不同。
站在征程的起点,我们一起聊聊天。
想说的话太多,重要的事儿挺多。
如果大学只做一件事儿,选什么?
我认为就是三个字:找自己。
找自己,找什么?为何找?如何找?
找自己就是认识自己。
具体找什么?
找自己的性格、爱好、能力、天分、潜质。
找自己的长处、短处、优点、缺点、弱点、盲点。
找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能干什么,能干好什么。
找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
找自己是喜欢热闹还是安静,自控力强还是弱,性格急躁还是温和。
找自己的价值观念,找自己的生活习惯,找自己的脾气秉性,找自己的理想信念……
为什么要找自己?
不找不行,不找会迷茫,会迷路,会迷惑。
大学以前走路有方向,行动有目标,学习有安排。
小学的目标是中学,中学的目标是大学,大学以及大学之后突然发现有很多个方向,有很多个选择,评价也有了很多个标准。
比如,过去评价的主要标准就是学习成绩,但是大学不一样。你的学分绩点很重要,你的创新能力也重要,你的组织能力也重要,你的人际交往也重要,你的文体特长也重要,应该说我们生命的方方面面都有发光发热的舞台和可能。我们已经不再像一棵竹子直线生长,而应该像一棵树,除了明晰的主干,还有横生的枝桠,郁郁葱葱全面发展。
问题也来了,过去没得选择,或者也不用选择。
现在选择多了,可能无从选择,或者不会选择。
如果以后的道路要自己走,那就要学会独立,学会选择。
只是这个世界独立从来不容易,不管是经济独立、思考独立或者金鸡独立。
就像新生报到,有的同学是自己来的,有的同学是父母陪着来的,有的同学是亲友陪着来的。有的同学是从农村来的,有的同学是从城市来的,有的同学是从大山深处费尽周折赶来的……
不管是怎么来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接下来都要一个人走。
因为这是你自己的大学,后面是你自己的人生。
如果不找,或者没有好好找,就会有很多症状,还有后遗症。
人生会有越来越多的选项,去哪儿,怎么去,要什么,怎么拿,选什么,怎么选。
这所有选项的起点都是自己,你是什么样,你想怎么样,你能怎么样。
比如去吃饭,最怕的选项是随便。
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并且知道这个店里特色是什么,更容易享用到美味。
不知道喜欢吃什么,只好随便点,不知道饭店特色是什么,只好胡乱选。
随机的人生,快乐的指数会低很多。
比如谈恋爱,最怕的选项是随缘。
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只能都好,不知道对方什么类型,只好凑合。
凑合的姻缘,幸福的可能会低很多。
比如找工作,最怕的回答是都行。
不知道想去哪个城市,只好海投,不知道对方单位的底细,只好现编。
盲目的工作,匹配的可能会低很多。
道理是一样的,我们要从找自己开始。
如果你知道要去哪儿,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如果你不知道去哪儿,那什么风都不是顺风。
目标是找自己,接下来就是怎么找。
怎么找?试探。
不管对的错的好的坏的,试了才知道,找了才知道。
想,都是问题;试,才有结论。
举个例子。比如说,专业问题。
有的同学不喜欢自己的专业。
其实说起来,除了一些被动的调剂,更多的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是因为当初没有好好找。当初报考的时候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不知道自己喜欢不喜欢,不了解专业将来学什么,不知道毕业干什么,那时候没有好好找,现在就要好好找。
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怎么办?
找,找接受的方法,找改变的可能。
我当年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那时的专业是调剂的,高考时最差的是英语,然后被调剂的专业就是英语。
你看,人生就是这么跌宕起伏,不然哪来这么多故事。
不过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不喜欢也要努力做到合格,确实不喜欢确实做不到优秀,那就做到合格。如果因为不喜欢就一蹶不振一塌糊涂,除了证明自己学习能力差和意志力弱,还能证明什么呢?
有了这个基本态度,那就开始把英语拆成听说读写译,各个击破,然后找英语学习中有兴趣的部分,比如看电影听歌曲也能学英文,这就是找方法。
当然,说起来简单,如果你不喜欢这个专业,一定要痛苦而缓慢地成长。
这种痛苦的过程很重要,能让你未来面对同样的痛苦不感到茫然无措。
后来,我研究生时又被调剂了。
从翻译方向调剂到中国古代文学方向,说起来八竿子打不着,但是偏偏就打着了。不过我并不灰心丧气,我有丰富的面对痛苦的经验,我知道该怎么面对。
其实,更重要的不是你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是你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
很多人往往只是强调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但你问他喜欢什么,结果又答不上来。
这才是真正的迷茫。
所以你还是要找,你要去听课,去看书,去判断,找到真正喜欢的专业。
我曾经带过一个学生,不喜欢自己理工科的专业,一路学得跌跌撞撞,但是他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经管类的专业,后来跨校区旁听完经管学院很多的专业课程,很辛苦很执着,后来经管学院大部分的授课老师都愿意给他写推荐信,希望能支持他转专业或者考研到经管学院。我想打动各位老师的不是他的天分,而是他的勤奋。
天分没这么容易显现,但是热情和执着很容易发现和判断。
他从学校毕业后也没有选择本科专业相关的工作,投身经济领域,事业蓬勃。
我还有一个学生, 一个机电学院的理工男,没有任何基础,找来找去准备考北师大心理学的硕士,想想都知道难度有多大。当时也没什么人支持他,我也不支持,因为觉得希望太渺茫。后来我们一起吃了顿饭,期间我问了他很多问题,比如北师大考什么科目,用什么教材,教材有什么内容等等,他对答如流。你看,他找了,也找到了,也愿意坚持。然后,我就坚决支持他报考北师大。然后,就找各种材料、信息、笔记……
然后, 他没考上。
其实这才是生活的真相,全国一流的专业,说考就考上太过励志太过玄幻。
当然,这不是结局,两年后的夏天,我在北师大的一次培训会上见到了已经在读研的他。
如果你进入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学校,读了一个并不喜欢的专业,千万不要沮丧,更不要因为不喜欢而给自己找很多逃避的理由。
无论是选择了哪个专业,无论你是否真心喜欢,你都应该明白大学只是给你一个平台,培养一种思维,接受一种训练,建立一个原点;你都应该明白,无论你喜欢不喜欢,你都不可能轻轻松松地厮混四年,如果及格都做不到、毕业证都拿不到,将来我们无法用“不喜欢”三个字给这段时光一个交代。
毕竟,真正的强者,即使遇到不适合自己的土壤,也可以开出倔强而灿烂的花朵。
寻找的过程中,我们会有很多体验,比如成功,比如失败,比如打击。
每一种都很重要,每一种都很宝贵。
包括那些不开心的体验和极度挫败的体验。
这个世界不会按照我们的喜好安排未来。
我们都会遇到不喜欢的工作,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事儿。
学会跟自己不喜欢的安排相处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一种寻找。
寻找解决之道,寻找相处之道,处理好了就是超越,处理不好也是修炼。
比如说舍友、同学以及出现在你大学生活中的所有人。
喜欢不喜欢,往往也就四年,然后天各一方。
这个世界上不会只有我们喜欢的人,与不喜欢的人友好相处也是必修课。
面对自己不愿意的生活时往往最容易磨练心性。
把大学当成一次旅行,通过旅途中的人和事雕琢一个更好的自己。
所有的体验都是值得的,所有的体验都是宝贵的。
要想着大学里的一切都是为将来埋下的伏笔,都是将来的预演,都是未来的彩排。
你要去尝试对的,你要去尝试错的,你要去尝试好的,你要去尝试坏的。
成功的经验很重要,让你未来知道如何延续成功,打下基础。
失败的教训很重要,让你未来知道如何少走弯路,多点谨慎。
挫折的体验很重要,让你未来知道如何面对未知,学会坚强。
总之,所有体验都重要,大学没有白走的路。
大学里必须抓紧机会好好试探、好好体验、好好尝试。
因为进入社会这个世界对你的尝试没有这么多耐心,你过去应该完成的任务没有完成,上课的时候不好好听,那就只好补课。
而补课一定是有代价的,要么浪费了时间,要么提高了门槛。
大学里不一样,大学里的寻找只有收获,没有代价。
举个例子。
你为了试探自己有没有组织协调沟通能力,于是勇敢地坚决地选择主办一个晚会的任务。
结果,一塌糊涂。
席卡摆错了,气球炸了,灯不亮了,话筒不响了,状况频出……
糟糕透顶。请问,有没有什么代价?
其实,没有什么代价,收获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收获了成长、反思和总结。
全是财富,有什么代价呢?
顶多就是批评、嘲笑或者抱怨。
这不是代价,这是经验、历练和成长。
下一次主办活动你还有没有机会?
有,因为你搞过,你有丰富的搞砸的经验,你知道下一次如何避免。
如果不是在学校呢?如果你进了公司、企业、单位,如果你来这么一出……
那你的第一次,很可能就是你的最后一次。
说说挫败。那些挫败的体验,其实非常宝贵。
我们都不喜欢挫败,不喜欢挫败带来的消极颓废情绪不振的感觉。
但是对于人生而言,挫败是我们成长的壮骨粉和镇定剂。
而且,越早体会挫败的感觉,越早夯实心里的底线,越容易面对未来的同类情景。
举个例子。挂科了、失败了,甚至搞了个倒数第一,也是有成长和收获的。
比如你能有同理心。你懂得换位思考,感同身受,你知道别人在挫败失意时的感受。如果你自己一直春风得意,然后就能自动地了解别人,理解别人,说别人想听能听得进的话,能走进别人内心,成为别人的知心朋友,挺难。
比如你能有同情心。因为经历过同样的场景,所以你不会在别人疗伤的时候难过的时候说一些不痛不痒尖酸刻薄的话,你会说话体贴,你会言行得当,你会更受欢迎。
我们每个人都有个情绪体验库,我们经历过的喜怒哀乐在未来还是会轮番上演,只是程度和场景的不同。
如果你在青春的时候一切都是顺的,都是好的,都是美的,都是亮的,未见得是好事。
因为这并不是世界的常态,这也不是人生的真相。不然也就不存在什么“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不然也就不存在我们为什么老是祝福别人“一帆风顺”“一路平安”“一马平川”,这些能成为祝福就说明不是常态,不容易实现,或者就实现不了。
大学只是彩排,荣誉满身固然挺好,挫折满路照样丰富,走出校园,身外之物都会清零,唯有长在你身体里的,骨骼里的,气质里的,思想里的,才会真正伴随一生,而这些无一不是体验的结果。
所以有些人能保送挺好,免考挺好,有近路挺好,有车接车送挺好,但是我们没有这些,路也不会白走。因为必须要考试,所以多准备了一遍,更扎实了一些,因为没有车接车送,所以我们只能走路,所以就奔波了一路,锻炼了一路,健康了一路。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我们前面说了专业,说了人际交往,其实要找的内容还多,要试探的可能还多。
每个人寻找的不同体验就相当于在手上攒了很多个积木,经历越多,积木越多,未来的可能性就会越多。
如果你把大学当做是找自己的体验过程,就不会在乎一时一地的得失,就不会纠结于走过的道路,因为一切的价值正在于过程本身。
如果你知道了你的目标在于发现,在于寻找,在于找自己,你就不会忙碌而无所得,你就不会在疲惫不堪的时候问自己这么折腾干什么。因为折腾就是目的,折腾就是成长,过程就是答案。
肯定会有人觉得,到了大学就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寻找?
其实不辛苦不寻找也是一种寻找,也会找到一个自己选择的自己。
有一句话说: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行”。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行”。28岁觉得学习难,放弃学习,38岁工作遭遇波折需要重新开始,你只好说“我不行”……
这其实不是心灵鸡汤,这是生活的真相。
2018年河北撤了一批收费站,面对重新安置的现实,有个36岁的小姐姐说“我除了收费啥也不会干”,一时间引来诸多讨论,各种感慨。如果一个地方让你安逸到可以什么都不用学不用干也能混日子,你自己要当心,因为这无法持续,我们要有本领恐慌,要有学习的焦虑,我们要主动走出舒适区。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最好的同频共振一定是与时代一起进步,活到老学到老。
人生确实有变得轻松的方式,只不过不应该在青春的时候,不应该在路还没有走远的时候。如果最开始就选择绕过障碍、跳过坑洼,而不是铲平障碍、填平坑洼,又如何能在未来的道路上定定心心看风景?
现在舍不得为难自己,未来也可能让自己为难。
九九归一,先聊这么多。
有人说大学是象牙塔,有人说大学是天堂,有人说大学很开心,有人说大学很痛苦。大学在别人的谈论中和文字里有着千姿百态的绚丽和令人莫衷一是的答案。
其实,真实的大学只有一种,就是你选择以及你定义的那一种。
其实,大学不过是人生里一段普通的旅程,之所以更值得用心,之所以能赢得关注,不过是因为这里的风景更多,这里的风景更好。
一个独立而自由的灵魂,注定会拥有更多的光彩。
期待你的精彩!
———意味着有彩蛋的分割线———
彩蛋时间:今年9月,人民出版社迎来百年大庆,为大家送出20本书。
精选留言中前10位,出版社各送一本《顶天立地谈信仰》,我们的作品;
精选留言中11-15位,出版社各送一本《中华文化:特色与生命力》,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先生的作品;
精选留言中16-20位,出版社各送一本《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联部原副部长于洪君先生的作品。
提醒一句,不要拉人集赞,没啥意思,要水到渠成,不要苦心经营。
祝各位新生开启新征程,祝各位老友续写新篇章,祝人民出版社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