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66 说上海# 在这幢有着“远东第一公寓”美誉的老楼中,抗日英雄、解放上海、越剧名家的故事曾...
2020年11月24日,苏州河北岸、被誉为“远东第一公寓”的河滨大楼启动新一轮的保护性修缮工程,这幢85岁高龄的优秀历史建筑再次进入大众聚焦。
说起河滨大楼的建造,“公和洋行”与“沙逊”一定是两个无法绕开的话题。这幢以现代主义风格为主的河滨大楼建造于1931至1935年,由当时在上海首屈一指的建筑事务所公和洋行设计。公和洋行曾在上海留下有数不胜数的建筑作品,就拿有着“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中山东一路外滩来说,在这条优美的天际线上当年就有近三分之一的建筑均是出自这家公和洋行,其中就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原汇丰银行大楼、海关大楼、原麦加利银行大楼等。
河滨大楼
公和洋行在当年的上海“仰慕者”甚多,其中就有河滨大楼的投资建造方犹太富商维克多·沙逊。当时与沙逊有关的大型建筑项目十之八九都会请到公和洋行前来设计,如沙逊大厦(现和平饭店)、格林文纳公寓(现锦江饭店中楼)、汉弥尔登大楼(现福州大楼)、都城饭店等,均是出自公和洋行的大手笔,更有甚至,当年沙逊自己居住的伊扶司、罗别根两幢英国乡村风格花园住宅也是由公和洋行“亲自操刀”的,由此可见他们二者交往之密切。
维克多.沙逊
河滨大楼竣工后底层出租给商店,二层用作公司或洋行的写字间,三到七层为公寓,从上方俯视,大楼被巧妙地设计成“S”状平面,这样的建筑造型一方面是受到当时所用地块面积局限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暗合了沙逊英文名字的首字母。因此沙逊对于这一次与公和洋行之间的合作也表示出了颇高赞许。由于该大楼的建筑规模与居住环境在当时的远东地区无人能及,故而这幢位于苏州河畔的“高档水景住宅”也曾被称为“远东第一公寓”,诸多外商机构与外国侨民纷纷慕名而来,如美商八大电影公司中就有超过一半的分支机构曾先后设在河滨大楼内。20世纪30年代末时,维克多·沙逊还曾一度无偿拿出这幢河滨大楼来作为临时接待站,为从欧洲远道而来惊魂未定的犹太难民们提供了暂时的避风港湾。
时间来到1937年10月31日的早晨,只见不远处“四行仓库”的硝烟还未散尽,河滨大楼内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抗日英雄谢晋元。就在不久前,他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中率领“八百壮士”与日寇血战四昼夜的爱国事迹瞬间传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并受到万众敬仰。
四行仓库
谢晋元在接到命令率部撤出四行仓库后为何会来到河滨大楼呢?这应该与当时“八百壮士”的撤退路线有关。
与一些影视剧中把“八百壮士”的撤退描绘成“由新垃圾桥(西藏路桥)退入苏州河以南租界”不同的是,真实历史上,“八百壮士”在撤出四行仓库后的一段时间内,实则仍旧身处于苏州河以北,只不过他们当时的位置由原本的新垃圾桥以西转变为了新垃圾桥以东。
不少人在已习惯于“当时苏州河以南曾是租界”说法的同时恰恰忽略了“当时四行仓库以东的大片区域也曾是租界”的概念,因此如果给当年“八百壮士”选出一条撤退至租界内最佳路线的话,那一定是从四行仓库往东而并非往南,因为往东只需要跑过西藏路就可以到达租界,而往南则需要越过整座新垃圾桥才可以进入租界。
笔者再举两个例子来进一步论证当时“八百壮士是向东撤退”的事实,如根据当年“四行仓库保卫战”亲历者万国商团翻译郑侠飞在《谢晋元团长与八百壮士》一文中的回忆:“(四行)孤军撤退当晚,驻扎在中国银行仓库的英军将西藏路上的两扇铁门打开一扇,并在桥堍的里面上铺了一面英国旗,表示这里是公共租界……”;又如据“四行仓库保卫战”亲历者机枪手王文川在《八百壮士幸存者王文川老人》一文中的回忆:“在进入中国银行仓库后,(四行)孤军先被安排在仓库的地下室……”
笔者查阅老上海的行号图后发现,上述回忆文字中所提到的这个“中国银行仓库”其实就位于“四行仓库”的正东面(同样位于苏州河以北),故而谢晋元在稍作休整后来到位于距此不远的河滨大楼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仍据郑侠飞在《谢晋元团长与八百壮士》一文中的回忆:“天微亮后,谢晋元、马飞(万国商团少校)和郑侠飞又乘坐小轿车,前往北苏州路河滨大厦3楼,在一间事先准备好的房间给谢晋元单独休息。期间马飞问谢晋元是否要吃点心,谢说:‘不要,我不饿’”。此时的谢晋元悲愤交加,就在“八百壮士”来到中国银行仓库后不久,他们即被“命令解除武装”,这就意味着他们再也无法跟上其他中国军队一起继续与日寇进行战斗了,遥想当年在河滨大楼内进行短暂休整的谢晋元内心是何等的煎熬,自然也就更无暇来欣赏这座昔日“远东第一公寓”的繁华了。
西藏路桥(新垃圾桥)
在一般老百姓回忆中,河滨大楼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为此笔者有幸在北外滩街道南天潼居委会的推荐下,拜访到已是耄耋之年的河滨大楼老住户姜彩芝老人,在老人的回忆中,这些有关河滨大楼的往事令她至今难忘:
姜彩芝老人与她的母亲是在1946年时入住进河滨大楼的。当时她只有六岁,她母亲为楼内的一户英国家庭的帮佣,这家主人对她们很好,后来甚至在她母亲的影响下,还可以用她母亲这边的方言与她们对话,也算是入乡随俗。她们住进河滨大楼时楼内几乎都是外国住户,在姜彩芝的印象里,当时大楼内英国住户最多。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解放军在苏州河畔的战斗令她印象最为深刻。当时河滨大楼附近四川路桥上的战斗仍在继续,还是孩童的姜彩芝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从窗口伸出头去正准备一探究竟,不想就在此时,一颗子弹从她的耳旁簌一下地飞过,差一点就击中了她的头部,事后姜彩芝害怕了好一阵后才缓过神来。
四川路桥
解放军渡过苏州河后在河滨大楼内外还进行过颇为激烈的战斗。姜彩芝记得,当时解放军已经攻入河滨大楼内并占领了大楼顶层,但在大楼底层及周边依然还存在着一些国民党的残兵并未撤离,于是解放军为肃清残敌开始从楼上向下射击,战斗颇为激烈。解放军在与敌军交战的同时也念念不忘老百姓的生命安全,解放军战士们除了关照楼内的住户们不要走出房门外,还特意嘱咐居民不要在屋内开灯以免引起国民党军的注意。
在解放军强大的攻势下,河滨大楼底层及周边的国民党残兵开始渐渐不支,他们在纷纷丢下枪支的同时,还试图进入部分住户屋内向居民讨要衣服以便换装逃跑。不久后,上海苏州河以北也迎来了解放。
河南路桥与河滨大楼
上海解放后,河滨大楼内中国住户开始逐年增多,如历史学家唐振常、画家吴青霞等都曾在此居住。令姜彩芝老人记忆犹新的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陆锦花以及尹桂芳的弟子尹传芳也都曾是河滨大楼内的住户,据她回忆:“陆锦花在大楼内居住时间不长,尹传芳居住时间则更长一些。20世纪50年代初我们在隔壁邮局礼堂开大会时,陆锦花还登台表演过越剧《盘夫索夫》,大家其乐融融欢聚一堂。后来记得有一年的五一节,戚雅仙、傅全香、范瑞娟等越剧表演艺术家在一场活动后,还专门来到河滨大楼内的越剧同仁家中做客”。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为解决当时在上海普遍存在的居住困难问题,河滨大楼在原有的基础上加盖了三层。当年若是能分到一套河滨大楼内新建的住房,一定会在亲戚朋友圈中引来不少羡慕的目光。
河滨大楼内景
近年来,河滨大楼在作为居民住宅的同时也受到了不少影视剧制作方的青睐。在近几年热播的《我的前半生》、《三十而已》等影视剧中,河滨大楼的身影频频出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喜爱上这幢已矗立于苏州河畔八十余年的经典老公寓,河滨大楼在作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的同时也平添了几分“明星光环”。
河滨大楼内的楼梯
在接下来已经启动的这次对于河滨大楼的保护性修缮中,除了将最大限度恢复大楼原有历史风貌外,还将对公共厨卫设施、给排水设备、电梯楼道等进行全面的修复与改造,我们满怀期待,静候着这幢大楼在修缮后揭开神秘面纱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