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与匈奴作战,右将军所属军队全军覆没,...

卫青与匈奴作战,右将军所属军队全军覆没,仅主将一人逃回。众人皆言杀之以立军威,卫青:还是押回长安由皇上定夺吧。
 
卫青因姐姐卫皇后受宠于汉武帝,被任命为大将军,封长平侯,率大军攻打匈奴。右将军苏建在与匈奴作战中全军覆没,单身逃回,按军律当新。
 
卫青向长史,议郎等属官:苏建应当如何处置
 
议郎周霸说:大将军出兵以来,从未斩过一名偏将小校,如今苏建弃军逃回,正可斩苏建的头,来立大将军之威。
 
卫青说:我因是皇上的亲戚而带兵出塞,并不怕立不起军法的威严,你劝说我杀人立威,却失掉了作臣子的本分,我的权限虽可以斩杀大将,然而我把专杀大将的权力还给皇上,让皇上来决定是否诛杀,来显示我虽是境外,受皇上尊宠,却不敢专权杀将,这不是更好吗。
 
属官们都钦佩地说:大将军高见,属下等万万不及。
 
卫青便派人把苏建押回长安,汉武帝怜惜其才,并未杀他,让他出钱赎罪,而对卫青的处置大为满意。
 
苏建后来又跟随卫青出塞攻打匈奴,他劝卫青说:大将军的地位是至尊至重了,可是天下的贤士名人却没人夸赞传扬您的威名,古时的名将都向朝廷推荐贤良才能之士,自己的名声也传遍四海,希望大将军能学习古时名将的做法。
 
卫青摇头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自从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窦婴各自招揽宾客,结成朋党,以颂扬自己的名声,皇上常常恨得咬牙切齿。
 
亲近贤士名人,进用贤良贬黜不肖,这都是皇上的权柄。我做臣子的,只知道遵守国法,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已。
 
汉武帝宠爱卫青特甚,下令群臣见到卫青都要行跪拜礼,以显示大将军的尊贵。
 
群臣都不敢抗旨,见到卫青无不匍匐礼拜,只有主爵都尉汲黯见到卫青,依然行平揖礼,有人好意劝汲黯:对大将军行跪拜礼乃是皇上的意思,您这样做不怕皇上恼怒吗?
 
汲黯昂然道:跪拜大将军的多了,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难道说大将军有一个平礼相交的朋友,就不尊贵了吗?
 
 
卫青听说后非常高兴,登门拜访汲黯,谦虚地说:“久仰大人威名,一直没有机会和大人结交,今幸大人看得起,请把我当您的朋友。
 
汲黯见他态度诚恳,不以富贵骄人,便破例地交了这个朋友,卫青以后凡有疑难问题,都虚心向汲黯请教。
 
汉武帝也很欣赏卫青的谦逊,也就不计较汲黯的抗礼了,对卫青的宠爱始终不衰。
 
【在历史的规则中披沙拣金】
 
俗话说:“礼多人不厌”,礼多固然有虚伪的嫌疑,也确实没人讨厌,相反无论多么贤明、正直的人,你天天挑他的毛病,指责他的过失,他也会忍受不了,而马屁只要拍得准、拍得妙,什么人都会堕入其中而不觉,把你当成大大的好人。
 
古有“金钱万能”论,实际上马屁也是万能的,偶尔失灵,只是技术不过关而已。
 
卫青身为主帅,不擅杀违犯军法的大将、不向朝廷推荐贤良,把皇上赋予他的权力又谦虚地还给皇上,既是养晦,也是在拍皇上的马屁。意思是说我不敢侵夺您的权利,还是您自己来行使吧,汉武帝果然被拍得晕乎乎的。
 
古来大将出征,为了让将士不敢违犯军令,往往要杀人立威,有时固然是为严肃军法,有时却仅仅是显示自己的“执法如山”。无论怎样,对确立军法的严肃性都是必须和有效的。

然而皇上虽然赋子主帅这一权力,却未必都喜欢大将使用这一权力,因为这容易造成将士畏惧主帅甚于畏惧天子。清朝的年羹尧倚仗雍正对他的宠爱,把主帅的权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每次大军出征回来,年羹尧便坐在帅帐中,集合将领们,查看功过簿,有功的马上给予赏赐,几品几品的冠带就在他身边,立刻让有功的将领换上,升官可谓神速。
 
而有过的将领,宣布完罪状后,也是马上拉出帐外斩首,连个缓期执行的机会都不给留。所以大将士兵们见到年羹尧如见阎王,无不吓得两腿发抖,年羹尧一声今下,即便是赴江蹈海也在所不辞,不敢违抗。
 
不过将士们还是愿意追随年羹尧,因为脑袋掉的快,升官也快,毕竟后者的概率要大一些,年羹尧能百战百胜也是因此原因。
 
然而雍正却忍受不了,因为军队只听年羹尧的,他已失去控制权,便先削了年羹尧的兵权,然后赐死。
 
许多皇帝宁肯削弱军队的战斗力,使用文臣、宦官制约大将,或使用平庸无能的将领,也不重用有才能又受将士拥戴的大将,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权力绝不能下放,放了也不允许你绝对使用。
 
向朝廷推荐有才能的人,本来也是件好事,但也有其弊病在,身居高位的人向皇上推荐人做官,皇上不忍心驳他的面子,即便认为不妥,也会“委曲”听从。
 
而被推荐的人往往会感激推荐者而不感激皇上,久而久之便会形成私人小集团,与皇权对抗,这也是皇帝最忌讳的。
 
不擅权,不荐士,谦恭好礼,这都是些小事,卫青却善于在这些小事上做文章,深谙古人“防微杜渐”的妙理,所以卫青能始终得到汉武帝的尊宠和信任。
 
看来谋晦之道并不难,也不需要做太大的事,只要事事注意,事事小心,就可以与灾祸越来越远。
 
关注@历史那面镜子 一起探寻历史故事中的道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