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已
不得已
这些天宅在家里,吃了睡、睡了吃之余,除了继续自己的文稿审改,偶尔也翻看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天,读到了这么一句: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抱着无可无不可的心态,便去查了出处。原来,这是太史公司马迁在写给朋友的一封信里说的。这位朋友叫任安,字少卿,做的官不是很大,似乎也没有多大名气,可就是因为司马迁写的这封信,此人便在历史上留了名。这封信后来成为了名篇,收在《古文观止》里,题为《报任安书》,或者叫《报任少卿书》。
这个“报”字让人很想不通。要知道,这么些年公文写下来,有些规矩是坏不得的。譬如,一般来说,所有文件分为三个层面:给上级的(上行文)称“报”,给平级的(平行文)称“送”,给下级的(下行文)称“发”。司马老先生给一个普通朋友的私密信件,怎么就叫了“报”了呢?
不扯了,说正经的。司马迁在这篇文字里,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揭露了皇帝老儿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全文融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文情并茂,表达了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曲肠九回之情,辞气沉雄,情怀慷慨。上面引用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激愤于正义公理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况。”
的确,世事多舛,任何人都会有不得已的时候。
不得已,必是有了难以言说的苦衷。有时,人们会面对各种各样有形无形的压力、不可轻蔑的势力、明里潜在的险恶、无法违拗的规则,但凡有转圜的余地,就不必或者如此激昂、如此愤恨,或者如此不堪、如此尴尬、如此被人诟病。往往,就是因为所承受的压力实在扛背不起,所抗衡的势力实在强大无比,所遭遇的险恶实在难以抵挡,所遵循的规则实在无法逾越,所以才万不得已、逼不得已、迫不得已。于是,“横竖横,拆牛棚”,豁出去了,一意孤行了;也有的,“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只好违心了,违背初衷了,忍气吞声地背负骂名了。
不得已,必是碰到了无法应对的为难。人在世间好端端地行走,难免就遭遇了始料不及,晴空万里忽然就乌云密布,一马平川陡然间断崖峭壁,风平浪静翻作惊涛骇浪,风和日丽顿时狂风暴雨,春暖花开不意冰雪交加。在突如其来的危机灾难面前,人们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没有充裕的回旋余地,没有更好的破解对策,也许就顾不了许多,只能事急从权,硬着头皮上,“烂泥萝卜,揩段吃段”,先过了眼门前的难关再说。至于说,站在堤岸上乘风凉、看风景的衮衮诸公如何品头论足,如何看作笑话,甚至如何落井下石,也就顾不上了。
不得已,必是选择了并不是最好的对策。所谓“不得已为之”“不得已求其次”,就是在实在没有更好选择之下的一种选择,是在紧急状态下的一种仓促应变,是失控情势下的一种勉力挽救,是对无法改变错失的一种尽量弥补,是实现必达使命的一种甘愿牺牲,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一种坦然悲壮。“两害相权取其轻”,无可奈何花落去。
世人不必苛求每个人都是永远正确、大智大勇的圣贤,只要不是存心欺瞒,不是推诿塞责,不是临阵脱逃,不是居心叵测,不是伪善阴险,不是故意作恶,不是助纣为虐,不妨存一份仁厚,多一点体谅,给一些宽容。毕竟,无论高居庙堂,还是远在草野,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得已的境况。
只不过,倘若应尽的责任不负,该有的作为不为,能挑的担子不挑,却以一声轻飘飘的“不得已”来搪塞,就太不够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