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少年天才冯光华

不幸的少年天才冯光华

春末的一天,我来到玉枕山下西宁县衙和学宫遗址旁的青云坊,感受西宁文化的气息,凭吊不幸的少年天才冯光华。

一、关于青云坊

青云坊石匾

西宁城青云坊形成的时间比较晚。明万历二十年,清康熙六年、二十六年《西宁县志》均没有提到青云坊。康熙五十七年《西宁县志》也没有提到青云坊,但由于该志是通过割补康熙二十六年《西宁县志》的刻版而成,对有关内容没有进行相应的修改,因此可以忽略不考虑。

我们今天最早看到有青云坊记录的县志,是道光十年《西宁县志》。该志卷二《舆地(中)·都里》在太平都下列出了21条城内大街,其中就有青云坊。据此,青云坊的形成应该是在康熙二十六年(1678年)之后、道光十年(1830年)之前。

许乃济的《故武强县知县冯公光华墓志铭》说“其先世由金陵迁粤之顺德,迁西宁居城中青云坊,曾祖琏,祖沼皆庠生。”又说“(冯光华)生于乾隆丙午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隆丙午年即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如果说冯光华的曾祖已居住在青云坊,按照每代25年计算,则青云坊形成的时间大约是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前,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后。

为什么青云坊街区形成得这么晚?应该与这一带是西宁县政治、文化、军事中心有关。明清的县署、学宫、参将府、封门守御千户所等都在这一带。万历五年(1577年)建县后,官府禁止在这一带建设民居是极有可能的。但后来城内土地严重不足,不得不允许在这一带修建民居,最终形成青云坊街区。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造就了天才少年

据《故武强县知县冯公光华墓志铭》载,冯光华,字启亮,又字曜堂,家住西宁城内青云坊。他的先祖从金陵(南京)迁到广东顺德,因为避乱,再迁到西宁,并入籍。冯光华的曾祖父冯琏、祖父冯沼,都是县学的生员(秀才),父亲冯国宗虽然多次参加童试都没能考上秀才,但非常喜欢读书。正是这种良好的家庭文化传统和学习氛围,造就了冯光华这位天才少年。

冯光华在嘉庆五年(1800年)考中秀才,是年他只有15岁(虚岁,下同),确实是一位天才少年。录取15岁的冯光华为秀才的,是当时的广东学政是姚文田。

姚文田,字秋农,号梅漪。浙江归安(浙江吴兴)人。嘉庆四年(1799年)己未科状元,世称文状元。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治学非常严谨,为官耿直,一身正气。嘉庆年间受“林清之变”影响,皇帝下诏书求众官进言。姚文田指出当时南方赋税重,北方徭役多,认为解决的办法是重在任人,管理好地方。此议得到嘉庆帝的赞赏,因而被提拔为詹事。嘉庆十九年(1814年),姚文田又上疏请求勿施酷刑,认为爱民养民方能长治久安。嘉庆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立即下诏书加紧发展农业、桑业、减缓苛政、减轻刑狱。后姚文田任兵部右侍郎,转任户部右侍郎,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官至礼部尚书。姚文田以程朱理学为宗,博学多识,学问无所不贯通,著述甚多,有《说文声系》《古音谐》《四声易知录》《易言》《广陵事略》《邃雅堂学古录》《邃雅堂文集》和《春秋经传塑闰表》等。

姚文田像

三、学政姚文田待冯光华如儿子

15岁的冯光华考中秀才后,回到省城的姚文田写了两首诗赠给他,勉励他更加努力学习,在科举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其一

蛙井终嫌局一方,好从学海问津航。

六经根柢宜参透,五字宫商待较量。

芝草醴泉宁有种?珠光剑气总非常。

定须看尔飞腾去,肯让东坡眼力强。

其二

头角相看渐老成,阶前玉树倍神清。

居然下笔惊先辈,未肯随人步后程。

三日阿蒙应刮目,一时王粲已成名。

纸窗光烛秋风夜,待尔扁舟到穗城。

第一首诗歌的大意是:

青蛙在井底始终觉得局促难耐,

应找个渡船投身到宽阔的学海。

六经是学业基础必须透彻领悟,

五音不正的地方必须校正出来。

人有出息有作为其实并非天生,

通过努力金子终将会发出光彩。

我一定要看到你在乡试中中举,

像苏轼没看错姜君弼科举奏凯。

第二首诗歌的大意是:

看你的容貌觉得你已渐渐老成,

好像阶前临风的玉树心神很清。

没想到你文章好到让前辈吃惊,

不人云亦云富有创意观点新颖。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进步应很大,

你就像王粲那样很早就已成名。

秋夜我在蜡烛光影下糊好窗纸,

等待你参加乡试坐船来到省城。

姚文田书册

姚文田的诗歌主是催促冯光华来广州参加乡试,他说已在家里为冯光华准备了居住的房子。

第一首诗中的“定须看尔飞腾去,肯让东坡眼力强”,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绍圣四年(1097年),62岁的苏东坡由惠州改贬海南,苏东坡在黎子云兄弟家选了间宽敞的房子改做教室,并题匾为“载酒堂”,这就是后来名闻天下的“东坡书院”的前身。载酒堂中有一位20多岁的青年学生叫姜君弼,琼州琼山县人。苏东坡遇赦北归时,他准备进京参加考试,苏东坡为他书扇面:“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意思是说:琼州海峡怎么可能把中华大地的地脉给割断呢?海南从此会破天荒地出现第一位进士!苏东坡对姜君弼说:“等你明年登科了,我再给你续写后面的两句。”姜君弼不负师望,果然金榜题名。但这时苏东坡已去世,苏辙代兄长为姜君弼续写后两句诗:“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强。”意思是说:很快人们就会争着看你身上穿着的华美衣服,那时候他们才相信苏东坡看人的眼力真厉害!可以说,在科举上,姚文田是非常看好冯光华的。

冯光华到了广州后,免费吃住在姚文田家里,姚文田亲自教育他,即使是古代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也不如姚文田尽心尽力。经过了一段时间后,冯光华的学问进步很快,名声传扬一时。

四、越秀书院遇恩师许乃济

冯光华在广州姚文田家里,一边参加乡试,一边接受姚文田的教育。但姚文田是主管全省儒生工作的学政,很忙,没有这么多时间教育冯光华。恰好这个时候浙江仁和县的许乃济主持越秀书院的教学工作,姚文田就让冯光华跟随许乃济学习。许乃济认为冯光华的文章写得十分奇妙,深叹姚文田是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的人。

越秀书院

许乃济何许人也?许乃济,字叔舟,号青士,钱塘(今杭州)人。嘉庆十四年(1809年)己巳科二甲第四名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嘉庆二十五年(1825年)任山东道监察御史。道光三年(1823年)任兵科给事中。五年(1825年)任广东肇罗道,七年(1827年)改任广东督粮道,九年(1829年)改任高廉道,十三年(1833年)任光禄寺少卿,官至太常寺少卿。道光十六年(1836年)4月27日,许乃济奏请弛禁鸦片,遭到黄爵滋、林则徐等禁烟派的激烈反对和抨击。道光十八年秋,许乃济因主张弛禁而被降职,次年去世。著有《求己斋诗集》《二许集》《许太常奏稿》。

值得提到的是,在《马恩全集·鸦片贸易史》中,马克思对奏请弛禁鸦片的许乃济说了这么几段话:

1837年,中国政府终于到了非立即采取坚决措施不可的地步,因为鸦片的输入而引起的白银不断外流,开始破坏天朝的国库开支和货币流通。

中国最有名的政治家之一许乃济,曾提议使鸦片贸易合法化,并从中取利。但是,经过帝国全体高级官吏一年多的全面讨论,中国政府决定:“这种万恶贸易毒害人民,不得开禁。”

按马克思的说法,如果在1830年对鸦片征收25%的关税,就会使清政府的国库得到385万美元的收入,而在1837年对鸦片征收25%的关税,就会使收入增加一倍。为此,马克思说:

如果中国政府使(鸦片)贸易合法化……这意味着英国国库遭到严重的损失。

中国政府无论从政治上和财政上着想……对外国鸦片征收进口税……英国的鸦片贸易会缩小到寻常贸易的规模,并且很快就会成为亏本生意。

可是,天朝的野人当时拒绝征收……增加的税收。

今日的越秀书院

四、进士梦碎  遽逝武强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33岁的冯光华在是年的恩科乡试中考中举人。这时,距离冯光华考中秀才已有18年之久。当然,33岁考上举人,也还算是年轻的。

在冯光华和姚文田心里,举人绝对不是冯光华科举的最终目的。因此中举后的第二年,冯光华即到京城参加会试。把冯光华当成自己儿子的姚文田让出自己在北京的一处住宅给冯光华住,希望冯光华的前程更加远大。

冯光华在科举道路上可以说高开低走,多次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

过了10年,到了道光八年(1828年),43岁的冯光华通过大挑被选为候任知县,分派到直隶省。

冯光华来到直隶省后,总督、巡抚派冯光华到安州、安肃、新安等地勘探水情,发放赈济,审理判决案件。他踏遍了大名府、顺德府、广平府等地,征收税赋,搜捕盗贼,工作都相当称职。因此虽然还没有担任知县职务,但他清廉能干的声誉很快就传扬开去了。

道光十二年(1832年)7月,冯光华代理武强县知县,刚到任,就遇到饥荒,冯光华把所有按常规惯例提供给新知县的费用全部免除,拿出一部分分给孤苦贫寒的人,并亲自抚慰他们。百姓赞颂他像自己的父母一样。

但谁也没有想到,冯光华代理武强县知县不到一个月,竟然因为劳累过度引发疾病,在任上去世。临死时,冯光华叮嘱他的儿子冯兆霖说:“我活着的时候不能报答父母恩情的万一,你应该尽快南归,真诚地侍奉你的祖父,让他享受完天年。”

第二年,冯兆霖按照父亲的遗嘱,护送冯光华的灵柩从武强县回西宁。出发前一天的晚上,从武强县城一直到小范镇,120里的道路上,都有武强县的父老乡亲祭奠冯光华。冯光华魂归西宁后,武强县的百姓又在东门外建祠祭祀他。

五、恩师为撰墓志铭

许乃济像

冯兆霖护送父亲冯光华的灵柩回到西宁后,葬在城郊北埇,墓地周围山清水秀,坐辛向乙兼戌辰。

冯兆霖拿着父亲的行状来省里,找到代理广东学政的许乃济,请求他给他的学生、自己的父亲写一篇墓志铭。

许乃济想到与冯光华交往,始于勉励他努力学习,终于为他写墓志铭。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写下了《故武强县知县冯公光华墓志铭》。在这篇墓志铭中,许乃济回忆了冯光华跟随自己学习的情况和冯光华的科举道路、为官经历,感叹道:

呜呼!君之科名一孝廉耳,为官不及期月,而文僖公知之于髫龄之时,武强百姓戴之于没身以后,且幸有子焉。读父书,奉祖养,君亦何憾哉?愿予于十数年之间始而勖君之学,继而喜君之仕,而遂以铭君之践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

啊!他的科名只是一个举人,担任武强县知县不到一个月,幼年时受到姚文田的知遇,去世后受到武强县百姓的尊奉,而且值得庆幸的是有一个儿子。有儿子读父亲教的书,侍奉和赡养祖父,他又有什么遗憾呢?回想我在十多年时间里,开始时勉励他学习,继而为他出仕高兴,最后为他写墓志铭。

许乃济的墓志铭还介绍了冯光华先祖和冯光华的情况:

其先世由金陵迁粤之顺德,迁西宁居城中青云坊,曾祖琏,祖沼皆庠生,父国宗例赠文林郎。生于乾隆丙午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卒于道光壬辰年八月初八日,年四十有七,原配余,无子,继配何,子二,长兆霖,庠生,次兆宝,业儒,女一,适简氏。

这段话的大意是:

冯光华的祖先从金陵迁到广东的顺德,后来再迁到西宁县,在城中青云坊居住。曾祖冯琏,祖父冯沼都是庠生,父亲冯国宗按例获赠文林郎官衔。冯光华生于乾隆丙午年(1786)11月22日,卒于道光壬辰年(1832)8月初八,享年47岁,原配余氏,没有生育儿子,继室何氏,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冯兆霖是庠生,次子冯兆宾,以儒学为业。还生有一个女儿,嫁入简家。

墓志铭最后铭曰:

生之施,未光也。/死之哀,未忘也。/何以致之?心孔臧也。/委汝质报,汝实永奠。/汝实子孙,逢吉是为。/冯君之藏①耶?

铭文的大意是:

活着时所施恩德尚未及光大,/去世后哀痛不已我们不能忘。/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他的心地非常善良。/你的躯体虽然衰亡,/你的成功值得褒奖。/我们永远把你祭奠,/你保佑子孙吉利安康。/冯光华先生就是在这里埋葬!

六、同年为墓志铭书丹

孔继勋像

许乃济的《故武强县知县冯公光华墓志铭》由孔继勋书丹(书写)。孔继勋与冯光华同一科考中举人,互为同年。

孔继勋原名继光,字开文,号炽庭,广东南海南庄人。孔继勋父亲孔传颜字振才,号复之,在羊城濠畔建一楼,名“濠上观鱼轩”,藏书4万余卷,孔继勋以经古第一补廪膳生,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考中举人,道光十三年(1833年)考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担任国史馆协修官,道光十七年(1837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次年(1838年)教习庶吉士。鸦片战争爆发后,孔继勋与林则徐、邓廷桢等留办军务,积劳而疾。孔继勋善书法,有诗名,与番禺张维屏、黄乔松、林伯桐、段佩兰、香山黄培芳、阳春谭敬昭等人号称“云泉七子”。曾踏雪登南岳,归建“岳雪楼”以藏书画图籍。他的儿子孔广镛、孔广陶更锐意收藏,使“岳雪楼”所藏古籍、字画甲于粤地。卒赠荣禄大夫,钦加布政使衔。著《岳雪楼诗存》《馆课诗赋抄》《云泉题唱》《岳雪楼骈文集》、《北游日记》等。

孔继勋小楷书法

春末正午的阳光非常强烈,看着“青云坊”的石匾一直被遗弃在青云坊社坛的地上;看着前面的学宫已成为了建城中学,翻修过的泮池,加入了水泥、水管等碍眼的现代建筑元素;看着学宫左边的县衙被几幢遗弃的现代建筑取代。我感到,残存的西宁文化已经无法让人重温昔日的辉煌。更感到,天才少年冯光华的故事,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

站在青云坊社坛前,我默默无语,轻轻摇头,不禁吟诵起姚文田写给15岁的冯光华这一句诗:

蛙井终嫌局一方,好从学海问津航。

注释

①藏:通“葬”。《金史·世宗纪》:“号其藏为光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