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的前世今生:“山鹰之国”阿尔巴尼亚为何在欧洲混的这么惨?众多美女被黑帮拐卖!

阿尔巴尼亚,是一个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西南部的国家,南面与希腊接壤,东临北马其顿,东北是塞尔维亚,北接黑山共和国,与意大利隔海相望。

这个总面积还不到3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家,曾是一个英雄的国家,号称“山鹰之国”。

阿尔巴尼亚国旗上画着一只黑色的双头鹰,这只雄鹰象征着他们的民族英雄乔治·卡斯特里奥蒂·斯坎德培,因此阿尔巴尼亚也有“山鹰之国”之称。

1385年,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入侵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斯坎德培奋起抵抗,维持了近半个世纪的独立。

如今,阿尔巴尼亚国旗上的黑色双头鹰,就来自斯坎德培佩戴的印章,象征着“绝不向强敌低头”的民族精神。斯坎德培去世后,阿尔巴尼亚彻底沦陷,被奥斯曼帝国统治了近500年。

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日益衰落,阿尔巴尼亚人民开始举行大规模起义,但都被镇压了下去。1912年,阿尔巴尼亚终于独立,可惜好景不长,此后一战、二战的接连爆发,导致其被奥匈、意、法、德轮番占据。

在世人的印象里,欧洲国家无论大小至少有两个特征:第一个是基督教氛围相对较浓。欧洲国家的信教人口都占到总人口的大多数,主流宗教是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实际上都属于基督教范畴。

第二个特征是工商业发达,除了东欧地区外,大部分欧洲国家都已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准,居民的生活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即使与东欧国家相比,阿尔巴尼亚也是相对比较贫穷的

然而,阿尔巴尼亚并不具备这两项特征,这个位于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是唯一以伊斯兰教为主体的欧洲国家,占总人口的近60%。同时,该国又几乎没有现代工商业,人均GDP只有5000余美元,比很多发展国家还要贫穷。

古老民族

现代巴尔干半岛上的主要民族是斯拉夫人,那些前南斯拉夫国家和保加利亚都是斯拉夫人。接下来是罗马尼亚人和希腊人,分别是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的后裔。

在宗教构成上,除了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这两个前南斯拉夫国家信仰天主教外,其他都是东正教国家。

但是,巴尔干半岛上还有一个民族成分与他们完全不同,又以伊斯兰教为主体的另类国家,就是阿尔巴尼亚。该国被东正教国家三面包围,处在巴尔干半岛的西端,西面靠着亚得里亚海,南面是希腊,东面和北面都是斯拉夫国家。

▲阿尔巴尼亚三面被东正教国家包围,却以伊斯兰教为主体

阿尔巴尼亚的主体民族阿尔巴尼亚人,是巴尔干最古老民族伊利里亚人的后裔。古希腊人创造出欧洲最早文明的时候,伊利里亚人便已经是古希腊人的北方邻居了。但两者的关系很差,伊利里亚人占据内陆山区,比较贫穷落后,因而被希腊人视为野蛮人。

公元前167年,伊利里亚人被古罗马帝国征服,建立伊利里亚行省,他们从此开始跟随古罗马人的多神教信仰,然后在4世纪改信基督教。公元395年,古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基督教廷也分化出罗马和拜占庭两个中心。

▲古罗马帝国称伊利里亚人为伊庇鲁斯人,并建有相应的行省

7世纪开始,南斯拉夫人从东欧迁徙过来,占据大半个巴尔干半岛,伊利里亚人借助山地保留了一小块领地,没有被斯拉夫化,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巴尔干民族构成。

长期分治的两个教廷,在教义与从属地位方面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终于在1054年分道扬镳,分别演变为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天主教和以拜占庭为首的东正教。

▲天主教与东正教分裂后,巴尔干属于两者争夺的地区

巴尔干半岛在版图上属于东罗马帝国,但紧挨着西罗马帝国控制的意大利地区,导致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两个南斯拉夫民族和北部伊利里亚人信仰天主教,其他地区全部属于东正教。

在罗马教廷和意大利的支持下,信仰天主教的北部伊利里亚人曾经在1190年发动过起义,建立阿尔贝里公国,使整个伊利里亚地区改信天主教,但这个天主教公国没有存活多长时间。

▲第四次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由此开始衰落

天主教和东正教徒曾经共同合作进行“十字军东征”,以收复被穆斯林占领的圣地。但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十字军认为东罗马帝国违约不肯提供给养,便用武力占领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残余的东罗马贵族和军队逃到伊利里亚地区,灭亡了阿尔贝里公国,东正教重新占到上风。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加剧了东罗马帝国的衰落,信仰东正教的南斯拉夫民族塞尔维亚人趁机崛起,攻占了除希腊以外的西半个巴尔干半岛,伊利里亚人被迫臣服。巴尔干半岛上的宗教构成接近于定型,只有伊利里亚人例外。


伊斯兰化

1352年,奥斯曼人从西亚扩张到巴尔干半岛。东罗马帝国的衰落,以及巴尔干各民族的不团结,使奥斯曼人先后击败东罗马帝国和斯拉夫人,侵占大半个巴尔干半岛,包括整个伊利里亚地区。

奥斯曼帝国虽然没有在巴尔干占领区强制推行伊斯兰教,但通过向异教徒征重税、禁止从事商业等方式,鼓励他们改信伊斯兰教。斯拉夫人和希腊人总体上保持住东正教信仰,只有大部分伊利里亚人改信了伊斯兰教。

▲现代阿尔巴尼亚博物馆内的伊比里亚人画像

伊利里亚人历史上多次改变信仰,从古罗马人的多神教到天主教、东正教,还有过数次反复。对他们而言,选择哪种宗教更像是对统治者的妥协,缺乏必要的忠诚感。现在奥斯曼人来了,信仰伊斯兰教并非难以接受。

伊利里亚人在历史上与希腊人的关系就不好,塞尔维亚人也曾是征服者,因而缺乏对周边民族的认同感以及对东正教的归属感,这是促使他们改信伊斯兰的第二个重要因素。

▲奥斯曼帝国鼎盛时占领几乎整个巴尔干半岛

此外,贫穷也是促使他们改教的原因。伊利里亚人世代生活的山地比较贫瘠,又没有金银等重要资源。虽然面临着亚德里亚海,但道路条件恶劣,无论是希腊人或斯拉夫人,都不需要借道这里出海,该地区的商业因而也极其不发达。

另一方面,改信伊斯兰教后,伊利里亚人得到了奥斯曼帝国的认可和照顾。不仅废除了异教徒重税,能够从事利润丰厚的商业,还能为奥斯曼帝国充当雇佣军,赢得荣誉和财富。

▲阿尔巴尼亚人从小尚武,数百年来一直为奥斯曼征战沙战

在奥斯曼帝国统治的500年里,当过帝国宰相的伊利里亚人多达25位。善战的伊利里亚人也为自己赢得了“山鹰之子”的美名,并用这个名字来称呼本民族,在伊利里亚语里面,“山鹰之子”的读音正是阿尔巴尼亚。

据后世的统计,到19世纪初,70%的阿尔巴尼亚人信仰伊斯兰教,塞尔维亚等斯拉夫民族只有15%左右,希腊和保利加亚则更低不足3%。可以说,这个时期的阿尔巴尼亚人不再孤独,是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最忠实的盟友。

▲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斯坎德培周旋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文明之间

奥斯曼和伊斯兰文化渗透进阿尔巴尼亚的语言、建筑等各个领域,阿尔巴尼亚人还多次参与镇压塞尔维亚、希腊等民族反抗的战争,与他们结下了很深的怨恨。


被动独立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唤醒了欧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意识,奥斯曼帝国对东正教徒的迫害和重税,更激发了巴尔干各民族的反抗。希腊首先于1822年赢得独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国也在1880年前后获得独立,只剩下了阿尔巴尼亚人。

阿尔巴尼亚人似乎对独立不感兴趣,他们与奥斯曼帝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同时也完成了伊斯兰化,主观上没有脱离奥斯曼帝国的愿望。因此在这一波民族独立浪潮里,没有看到阿尔巴尼亚人太多的身影。

▲阿尔巴尼亚随处可见清真寺

奥斯曼帝国在19世纪后期已经严重衰弱,欧洲列强又正处于瓜分世界的热潮中。巴尔干虽然大部分地区被奥斯曼占据,但与俄国、奥匈帝国相邻,这三大帝国是巴尔干事务的主要争夺者。

英法等域外大国也有意介入巴尔干事务,以制衡奥匈帝国和俄国在巴尔干的扩张,进而影响世界格局。在巴尔干独立风潮的背后都有列强的身影,希腊得到英法的支持,斯拉夫民族得到俄国的支持,唯独阿尔巴尼亚没有。

▲争夺巴尔干的三大帝国,全部在一次大战中毁灭

阿尔巴尼亚源于古老的伊利里亚人,在民族上与任何列强都没有交集,又是伊斯兰地区,地理位置、人口和地盘都不如意,似乎没有支持其独立的价值。

1912年,已经获得独立的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等国组成的巴尔干同盟打败奥斯曼帝国,准备瓜分巴尔干半岛,阿尔巴尼亚作为奥斯曼帝国的遗产也在瓜分之列。这个时候,奥匈帝国站了出来,要求让阿尔巴尼亚独立。

▲斯拉夫民族独立后,奥斯曼帝国仍然占有巴尔干南端

从15世纪开始,奥地利及后来的奥匈帝国一直是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主要对手,占领着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斯拉夫地区,并拥有强大的国力和军力,对巴尔干事务的影响力很深。

塞尔维亚一向是南斯拉夫民族中的老大,对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也有统一的雄心,自然会引起奥匈帝国的敌视。奥匈帝国希望通过阿尔巴尼亚的独立来限制塞尔维亚进一步强大,同时防止塞尔维亚获得亚德里亚海出海口。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阿尔巴尼亚被动地独立了

在奥匈帝国的支持下,阿尔巴尼亚境内的反奥斯曼力量成功发动起义,赶走奥斯曼统治者,于1912年11月宣布独立。相比其他巴尔干民族,阿尔巴尼亚人的独立似乎更像是被动的。

失去奥斯曼帝国这个靠山后,阿尔巴尼亚人也不想回到世仇塞尔维亚人的统治下,现在有奥匈帝国的支持,阿尔巴尼亚人便趁机实现了独立。

▲科索沃的主要民族是阿尔巴尼亚人,埋下了日后战争的隐患

即使如此,阿尔巴尼亚仍然失去了两个阿尔巴尼亚人占多数的地区:北边的科索沃划归塞尔维亚,南边的北伊庇鲁斯划归希腊。独立后的阿尔巴尼亚领土只有奥斯曼帝国时期的一半,又被敌对的斯拉夫、希腊民族所包围,再次陷入了孤独之中。

曾经被大量援助的“同志”和“兄弟”国

现在的年轻人对于阿尔巴尼亚或许还比较陌生,但是这个东欧小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和中国有着较为亲密的关系,中国也曾经在自己条件还比较艰苦的情况下大量的支援阿尔巴尼亚,并收获了双方的友谊。两国之间可谓是“天涯若比邻”。

阿尔巴尼亚是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南部的一个东欧小国,整个国家的人口还不到三百万人,,连中国一个中等规模的地级市都不如,而其国家面积也只有2.8万平方公里。

但是,在如此小的国土上,阿尔巴尼亚却一度修建了几十万座碉堡,也成为了世界上有名的”碉堡王国”。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阿尔巴尼亚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和苏联、美国两大当世最强国都关系恶劣,政治上既反苏又反美。

更糟糕的是,阿尔巴尼亚和周边的邻国意大利、南斯拉夫和希腊等国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不是存在领土问题就是在历史上就互相敌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阿尔巴尼亚放眼望去似乎周边都是敌人,这让该国感到了切实的危机,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他们向当时的好朋友中国学习深挖洞的经验,动员全国修建了无数的碉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仅仅一个多月之后,也就是当年的11月23日,阿尔巴尼亚就继苏联之后承认了中国并建立外交关系。这对于当时急需拓展外交发展新朋友的新中国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支持和鼓舞。

1954年,中阿两国都在对方的首都建立了大使馆,并互派留学生,使得两国的关系更上一个台阶,从此之后,两国的外交关系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也慷慨地向阿尔巴尼亚援助了许多物资。

仅1955年,中国就往阿尔巴尼亚运去了六千五百吨小麦,四百吨的金属锡以及上千吨的奶粉、丝绸、大米等民生物资。那时候的中国虽然也是百废待兴,国家并不富裕,但对于真朋友,也可以说是慷慨相助,待之以诚。

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时,随着中苏之间的关系破裂,许多东欧国家迫于苏联的威胁,对于中国并不是那样的热情,但是阿尔巴尼亚却不顾苏联的压迫,仍然一如既往的同中国友好,这这加深了两国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患难见真情”。

只不过,阿尔巴尼亚是一个非常务实或者说短视的国家,他们之所以同中国友好,除了政治的目的,很大程度上也是寄希望于中国的物资援助。

实际上,除了中国,当时的阿尔巴尼亚也接受了苏联(即使他对苏联不感兴趣,但毕竟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的大量援助。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冷战的客观存在,苏联为了安抚东欧盟国,一直以大家长的姿态平衡着各国之间的关系和利益,并对外援助。

阿尔巴尼亚受益于这样的时局,一度标榜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是既无内债也无外债更不需要纳税的国家,是东欧的明珠,人人过着天堂般的生活。然而他们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大量的援助和贷款上的,其国内的工业等十分薄弱。

一旦戳破这个泡沫,阿尔巴尼亚就从天堂跌落地狱,成为了黑帮泛滥,政局混乱的欧洲最贫穷最落后的国家之一。

阿尔巴尼亚剧变

阿尔巴尼亚是“山鹰之国”,曾经被誉为是“社会主义明灯”,但是,该国十分的封闭,一直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一位匈牙利的记者在1980年曾经形容阿尔巴尼亚是一座孤岛,也是一处大监狱,它几乎与全世界都隔绝。

事实也的确如此,阿尔巴尼亚的高官也曾说过:“对美、苏、西、葡、南非、日本、南韩、 泰国、印度以及另外一些国家的公民,阿的边界大门是上了七道锁的”,在那些年,这些外国人想要进入阿尔巴尼亚比登天还难。

与之相对的是,阿尔巴尼亚的本国人民也被严格地限制出国,并被从思想等各个方面控制着国民,几乎是在一种高压状态下生活。而阿尔巴尼亚风景优美,素来有亚得里亚海的璀璨明珠之说,如果大力发展旅游业,肯定会给这个小国带去至少一半以上的增收。

可是阿尔巴尼亚当局却坚持着闭关锁国政策, 坚决不愿意将自己国内的阳光、空气乃至优美的风景分享给外国游客。

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即使是东欧各国也互相逐渐打开国门,欢迎着邻居的友好往来,但是阿尔巴尼亚却在封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使得他们成为了被遗忘的国度,成为了欧洲的孤家寡人。

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被限制得越深,反弹的力量就越大。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东欧剧变中,阿尔巴尼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执政的劳动党下台,换成了社会党和民主党轮流执政。

这场动乱使得阿尔巴尼亚的局势十分动荡,也陷入了极度的社会和经济危机中。

1991年,阿国的企业只有一半还在正常运转,而工业产值只有前一年的百分之五十八,全国的失业人口占职工人数的百分之三十,一切都处在最糟糕的状态。

民主党开始上台执政,整个国策而已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开始重视与欧洲和美国的关系,将加入欧盟和北约作为其国家的工作重点。而大量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开始逃离,前往西欧发达国家打工、生活。

为了积极向西方靠拢,阿尔巴尼亚的表现非常活跃,1995年美国打击波黑的塞族武装时,阿尔巴尼亚积极地提供支持,允许北约的飞机在其境内机场起降,以及允许北约在阿国设置电子侦察设施。

不仅如此,阿尔巴尼亚还是东欧第一个申请加入北约的国家,阿国向北约尤其是美国开放开领空和海空基地,为了讨好西方国家,阿尔巴尼亚几乎做到了极致。

但是,他们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帮助,仍然不受西方世界的待见,逐步滑落到了欧洲最落后的穷国中去,虽然他们最终于2009年如愿以偿的加入了北约,申请加入欧盟还是没有成功。

1992年之后,阿尔巴尼亚国内出现了十八家非法集资的公司,这些公司本身并没有多少资产,却用高额利息引诱人们将棺材本和养老金全都投了进去。仅仅三百万人的国家就有一百多万人卷进了这场注定崩盘的金钱游戏中。

许多人被非法集资骗光了一辈子的积蓄,最终酿成了全国性的骚乱。

1997年,阿尔巴尼亚全国发生骚乱,这使得本就脆弱和行将崩溃的阿尔巴尼亚的经济更加的雪上加霜,民生彻底崩溃,老百姓的生活水深火热而看不到未来。暴乱发生后的第二年,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的街头到处都是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他们没有工作,整日漫无目地地在街头游荡,成为了潜在的社会灾难和犯罪份子。

一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北京外交学院学习过的阿尔巴尼亚外交官在退休后仅有每个月三十美金的退休金可以使用,他为国家的外交事业奉献了一辈子,最终却只获得这样的结局,也的确令人唏嘘。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场暴乱冲击了阿国的兵营和军火库,阿尔巴尼亚的人民从其中获得了多达一百万支的各式枪械,平均每三人就有一支枪。虽然政府也曾经进行过收缴枪支的活动,但是成功回收的枪寥寥无几。

泛滥的枪支进一步地加剧了阿尔巴尼亚的动乱和不安全的社会局面,更促进了令人谈虎色变的阿尔巴尼亚黑帮的诞生和壮大。

祸乱整个东欧的阿尔巴尼亚黑帮

提起阿尔巴尼亚的黑帮,许多东欧乃至欧洲的人都格外的恐惧,这些人无恶不作,毫无下限,哪里有金钱和利益,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而阿尔巴尼亚黑帮最喜欢也最赚钱的生意,就是贩卖女性和婴儿。

2003年,英国《太阳报》记者假扮“皮条客”打入了阿尔巴尼亚黑帮的内部,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根据他的了解,当时的阿尔巴尼亚每年就有至少一千四百名少女被黑帮成员从阿尔巴尼亚贩卖到英国来谋取暴利。而这些可怜的女孩子年龄最小的甚至只有十一二岁。

这些女孩儿在阿尔巴尼亚被当地的人贩子以七百英镑的价格卖出,到了黑帮手中过着是猪狗不如的地狱般的日子。有时候,这些黑帮为了好卖,甚至还会搞促销,如果英国的客人买的数量够多,不仅价格上面有优惠,甚至还会买九送一,只付九个女孩子的钱就能得到十个人。人的价值低贱到这种程度,令人胆战心惊而又感到疯狂。

对于阿尔巴尼亚黑帮的猖獗,当局虽然进行了严厉打击,但是收效甚微,其境内的人口贩卖现象仍然是非常猖獗。

这些黑帮为了贩卖女孩子可谓是用尽了种种方法,最常用的就是诱骗,以到意大利或者法国打工赚取高额外汇为由骗取那些一无所知的单纯少女,一旦女孩儿们离开了家乡和祖国,等待她们的只有任人凌辱和待价而沽。

除了贩卖妇女,阿尔巴尼亚的黑帮同样也贩卖婴儿,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他们的销售方法也非常的熟练,往往是在目标国寻找治疗不孕不育的医生,用金钱收买他们,获得相关人群的联系方式,联系那些求子心切的人,将贩卖的婴儿卖给这些目标客户。

如今的阿尔巴尼亚已经从当年的社会主义明珠变成了欧洲最穷和最落后的国家之一,由于长期的经济困顿和整个欧洲目前经济衰退的局面,阿尔巴尼亚国内的失业率居高不下,这进一步加剧了阿国黑帮的繁荣和猖獗。

但是,面对这样的混乱和落后局面,即使阿当局饱受欧洲各国的指责和歧视,他们也是有心无力,想要改变却无能为力。

政府的效率低下,国家也缺少专项资金去认真地肃清这些丑恶现象,只能尽其所能地进行一些打击活动,但这样的打击活动对于拥有枪支、组织严密的黑帮来说,几乎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

关于阿尔巴尼亚的一些事

尽管阿尔巴尼亚人是最古老的欧洲民族之一,但独立后的阿尔巴尼亚人保持了近百年的孤独,仍然是个伊斯兰为主体的贫穷国家,与其他欧洲国家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宗教上,脱离奥斯曼帝国后,阿尔巴尼亚没有接受过外来民族和宗教的统治,意大利和德国两个法西斯国家的入侵只有几年时间,而且也没有推行其他宗教。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后,伊斯兰教的影响力虽然被削弱,但至少没有其他宗教趁虚而入。

▲阿尔巴尼亚民族服装,吸引着外国游客

经历过内战后,阿尔巴尼亚积极向西方靠拢,2009年加入北约,2014年成为欧盟候选国。政治趋于稳定的同时,该国的经济发展仍然不容乐观,跟历史上的原因一样,其在发展经济上不占有明显的优势,农业、工业、商业都较为落后,目前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只有旅游业。

阿尔巴尼亚总人口285 万,其中女性占52.5%,由于国内经济不景气,有五分之一的人,在国外务工。

阿尔巴尼亚国土面积28748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地中海海洋性气候。降雨量充沛,境内大部分是山地和丘陵,只有沿海有点平原。

阿尔巴尼亚的主体民族是阿尔巴尼亚人,这个民族的祖先是伊利里亚人,是巴尔干半岛上古老的民族之一。

阿尔巴尼亚没什么矿产资源,但水力资源和太阳能资源丰富,尤其是太阳能,国内发电量的45%来自太阳能。

阿尔巴尼亚警察,很少会在道路上检查外国车牌的汽车,只是在不得已时才会对游客作出处罚,尤其是黑人游客,走在路上,当地人的眼神都是那样的。

阿尔巴尼亚全国共分为12个省,36个区,首都地拉那,是第一大城市。

阿尔巴尼亚每年的节日特别多,只要是节日必须放假,自愿加班者没有工资,如果节日碰巧与周六或周日在同一天,那么就顺延补休一天。

阿尔巴尼亚最大的特色就是碉堡多,在面积2.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几十万座碉堡,当时花了1.75亿美元,那个时候这个钱可不是小数目。因此阿尔巴尼亚有“碉堡王国”的“美称”。

欧洲各国对信仰都很痴迷,但阿尔巴尼亚由于历史原因,国内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无神论者,就算有信仰的,虔诚程度远不如欧洲其他国家。

阿尔巴尼亚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二分之一,工业几乎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从欧洲明灯变成了黑灯瞎火。

阿尔巴尼亚为了境内的碉堡,曾经广发英雄贴拆除碉堡,可由于当初修碉堡时讲究“敌情观念”,越结实越好,连北约的工兵部队,用了高科技,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拆了几十个。现在的碉堡有的成了流浪汉的房屋,有的成了约会的场地,好点的改造成了公用厕所。

去阿尔巴尼亚玩,一定要注意,境内北部地区,埋有很多地雷,当地树林较多,没事就别去钻了。

阿尔巴尼亚有个特殊的工作,那就是乞讨,在这边的很多城市中,随处可见乞讨人员,在这边乞讨是需要办理证件的,需要交5%的税。

在阿尔巴尼亚,咖啡3.5元一杯,披萨20元一个,还常年遭受蓝蟹入侵,渔民日300公斤没人愿意吃,只能扔大街上喂狗。

阿尔巴尼亚尽管土地面积很小,但却有3250多种植物,占欧洲所有植物的30%,被称为“鲜花之国”,几乎家家有个小花园。

阿尔巴尼亚对儿童性犯罪者施行化学阉割,坏人们,就问你怕不怕。

阿尔巴尼亚的女性非常喜欢外嫁,以前国内女性比现在多多了,现在女性越来越少,大多数嫁到欧美发达国家,也有一部分人偷偷跑到荷兰挣外汇。

阿尔巴尼亚盛产大长腿气质型美女,大街上个个能吊打好莱坞明星,而且好身材要秀出来,去应聘个新闻主播,真空上阵,录取率更高。

2020年的人均GDP只有5000多美元,是个不折不扣的发展中国家。

 阿尔巴尼亚的国家概况介绍
 阿尔巴尼亚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找到欧洲历史上各个时期最强大国家,便可以梳理清楚欧洲的历史
 阿尔巴尼亚:一个得罪全世界,被庞氏骗局摧毁的国家
 从古欧洲的四大族群变迁,来讲讲欧洲两千年历史脉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