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异常就只知道是糖尿病?其实,你还可能中了“药源性糖代谢紊乱”!
药源性糖代谢紊乱是指药物诱发的糖代谢异常,包括高血糖和低血糖。当出现无明显诱因的血糖异常的时候,须考虑药物诱发的可能。
那么哪些药物可引起药源性糖代谢紊乱?今天界小药来盘一盘这10大“怪”,医生、药师朋友开这些药物时要做好血糖监测哦!
糖皮质激素药理作用较多,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而糖皮质激素对糖代谢的影响十分明显。过量糖皮质激素可诱导胰岛素抵抗,干扰骨骼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使血糖升高。糖皮质激素还可以通过调节脂肪细胞的一些因子,包括瘦素、抵抗素,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此外,还可以直接抑制胰岛β细胞功能,使其胰岛素分泌减少,触发β细胞的凋亡,使血糖升高。在蛋白质方面可以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使血糖升高。约2%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出现类固醇性糖尿病[1]。一般来说,全身用药更易引起高血糖,小剂量给药、吸入给药、局部用药等则对血糖影响较小,不同给药方式间存在差异。对于不同个体影响也有差异,老年人、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或糖调节异常者受影响较大,对这些患者需要做好血糖管理。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对血糖代谢影响的机制还不清楚,它对血糖的影响同剂量无关。其引起糖异常升高或降低的幅度及发生时间没有绝对的规律可循,个体差异较大。第4代喹诺酮类药物加替沙星注射液因严重影响患者血糖代谢,包括升高血糖和降低血糖,2007年在美国和加拿大撤市。我国虽未撤市,但于2007年1月2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也要求加替沙星的说明书中增加“糖尿病患者禁用”的警示语[2]。因此,糖尿病患者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时应慎重选择,并做好血糖监测。大多数利尿药物可导致糖耐量受损,其中氢氯噻嗪、吲达帕胺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空腹血糖升高,对一般患者影响不大,停药即可恢复;但对糖尿病患者可致病情加重,隐形糖尿病患者可因此出现症状。有学者认为,利尿剂可引起低血钾而使胰岛素分泌减少,其升高血糖机制可能与抑制胰岛素释放有关[3]。Smith SM等对202例口服氢氯噻嗪致新发糖尿病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血钾水平与血糖、胰岛素水平无相关性,维持血钾水平可能不会减少噻嗪类利尿剂导致糖尿病的风险。因此,对于使用氢氯噻嗪的患者,即使血钾水平正常也要做好血糖监测[4]。β受体阻滞药可能通过阻断β受体间接抑制胰岛素分泌、促进胰高血糖素的释放和糖原分解、减少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在多个环节干扰糖代谢过程[5]。作用于不同受体的β受体阻滞药对糖代谢造成不同的影响,其中阻断β2受体影响最大。
不同的β受体阻滞药由于对受体的选择性不同,对血糖的影响程度亦有区别,对于不同的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很重要。■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ARBs)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ACEI和ARBs常用于治疗合并有糖尿病或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患者。2014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NMPA)发布通知修订替米沙坦说明书,增加低血糖的相关风险警示。ACEI可通过抑制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影响糖代谢过程,有研究证实RAA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下降幅度与血糖水平下降幅度呈正相关[7]。因此,要警惕低血糖的发生。另外,有研究者[8]对全国127家医院的32004例高血压门诊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70.3%的患者存在糖代谢异常,说明糖代谢异常普遍存在于高血压患者中。因此,对于长期服用高血压药物的患者,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也很有必要。近年来,随着不典型抗精神病药的广泛应用,有关抗精神病药所致糖尿病的病例报道日趋增多。2003年9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可能会引致糖尿病发出警告,建议药物生产厂家在药品说明书中警示其有诱发高血糖症、糖尿病的风险。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为5-HT2A、D2双受体拮抗剂,其影响糖代谢的机制目前虽尚未完全阐明。但一般认为可能与下丘脑多巴胺机制有关,即拮抗5-HTA受体可引起胰岛素减少,导致高血糖。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中,氯氮平、奥氮平对5-HTA受体亲和力强,故而升血糖作用较大;而新型的非经典抗精神病药齐拉西酮、阿立哌唑等为多巴胺系统稳定剂,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小,因此不易引发血糖异常[9]。还有氯丙嗪、氟哌啶醇、三氟噻顿、舒必利、利培酮等,可导致患者产生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β细胞的反应性,从而引起血糖升高,这其中氯丙嗪升高血糖的作用最为明显。口服避孕药的主要成分为雌激素与孕激素,其对糖耐量的影响与剂量相关,通常停药后糖耐量即可恢复正常。目前认为,复方成分中的孕激素是造成血糖异常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对糖代谢的影响可能与孕激素干扰碳水化合物代谢有关。左炔诺孕酮对糖代谢影响最明显,甲地孕酮则影响不大。大剂量的口服避孕药更易导致血糖异常,而小剂量的口服避孕药物对糖耐量和胰岛素抵抗影响不大[6]。如沙丁胺醇,会促使储存在肝脏和骨骼肌的糖原分解,导致血糖升高。不过,这类药物采用雾化吸入的方式给药时,对血糖造成的波动较小。如烟酸(又被称为维生素B3),在降低血脂的同时,会增加胰岛素抵抗,抑制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产生一定的升血糖作用。另外,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胆固醇的同时,也有引起血糖升高的趋势,这可能与他汀类药物会损伤患者的胰腺β细胞,间接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有关。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早在2012年就对他汀类药物的糖代谢不良影响进行过重点通报。如环孢素A、他克莫司等,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胰岛细胞坏死、空泡样病变,从而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并增加机体胰岛素抵抗而使血糖升高。而且这种升血糖的不良反应是与用药时间、用药剂量密切相关的。如奈非那韦、沙奎那韦、茚地那韦等,在进行抗病毒治疗且维持较长时间后,可能会诱发高血糖症。患者应在治疗之前和第一年治疗中,每间隔3~4个月检测基础血糖水平,若血糖稳定,才可以逐渐减少检测的次数。如异烟肼、利福平、胺碘酮、甲状腺激素等药物也可以引起血糖的升高。用药时注意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药源性糖代谢紊乱的特点是血糖异常,通常在停用诱发药物后即可得到纠正。虽然在正常人群中造成血糖异常的风险率不高且作用是可逆的。但在少数情况下,可引起严重血糖异常事件,如高血糖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高渗性昏迷、低血糖昏迷等,需引起医护人员及临床药师的关注和警惕。参考文献:
[1] 陈萍. 影响血糖代谢的药物[J]. 中国药房, 2010, 021(014):1330-1332.[2] 李峰, 李杨, 庄毅超,等. 加替沙星引起血糖紊乱的可能机制[J]. 药学进展, 2009(01):14-17.[3] 陈源源.噻嗪类利尿剂在高血压糖尿病治疗中应用的疑虑和选择[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0,15(4):260.[4] Smith SM,Anderson SD,Wen S,et al. Lack of correlation between thiazide-induced hyperglycemia and hypokalemia :subgroup analysis of results from the pharmacogenomic evaluation of antihypertensive responses(PEAR)study[J].Pharmacotherapy,2009,29(10):1 157.[5] Should beta blockers remain first choice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hypertension? A meta-analysis.[J]. The Lancet, 2005, 366(9496):1545-1553.[6] 汪涛, 邢丽. 药源性糖代谢紊乱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房, 2015, 026(002):282-285.[7] 李云, 杨鹏, 吴寿岭,等. 服用不同抗高血压药物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变化与血糖水平的关系[J]. 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001):58-60.[8] 孙宁玲,王鸿懿,霍勇.我国高血压专病门诊患者血压控制及糖代谢调查现状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8):654.[9] Meyer, Jonathan, Koro, et al.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schizophrenia: A review.[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sychiatry, 2005, 17(3):173-180.
本文首发:医学界临床药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