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那些正在消失中的景点,再不看就没了!有的连专家也束手无策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为我们国家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珍宝和自然绝景,但时间永远是最残忍的存在,很多风景,无论是巧夺天工的奇迹工程,还是自然造化下的绝美江山,很多都难逃自然灾害、人为灾难和时间的侵蚀,其中甚至有很多能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继续被看到,就已经是个奇迹了。当然更有一些再不去看一眼,就即将消失了的风景。

让我们想起这些风景的,正是最近应县木塔所面临的难题,尽管我们对它的了解已经并不算少了,可即便顶级古建筑研究领域的专家,目前也都束手无策了。

作为当代中国仅存的八大辽代木构建筑之一,应县木塔在古建筑界的地位几乎已经达到了最高,尽管山西省还保存着时期更早的全国仅存4座唐代木构建筑,但如果将高度、建造难度和支撑其保存至今的复杂程度也考虑在内,那么凭借几乎超越时代的技巧而建造出的应县木塔,将木头可以实现的“魔法”施展到了极致,说是天下第一古建筑其实也不为过了。

难道这座经历了近千年沧桑变化的“通天之塔”,也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么?一直以来的自然侵蚀和经历的重重战火洗礼,应县木塔在上个世纪30年代失去了底部可以支撑一定重量的墙体,与梁思成先生同时代的另一位建筑大师莫宗江先生在1950年考察时曾说:“自夹泥墙被拆除改成格子门以来,仅仅经过十四五年,塔身已可以看出歪向东北。在第二层内的各柱向东北倾斜最甚”。

而如今,应县木塔第2、3层的倾斜程度已经更大了,肉眼即可以轻易观察到其梁柱的倾斜,简直是以“摇摇欲坠”的姿态继续坚挺了。之所以仍在坚挺,是因为应县木塔的木构结构足够复杂,屡次遇到磨难,又屡次凭借复杂的结构化解,可同时,这样极度复杂的结构,也为木塔的维修带来了无从下手的难度。

所以,在这座建筑奇迹前途未卜的今天,作为旅行者,能越早去看它一眼越好!因为再不看也许真的就没机会了。

虽然目前对于木塔的大修还没有进入实际的操作阶段,但通过多年的研究,其实我们已经可以了解它的基本构造了,而且关于木塔的维修也早已有了多个方案,大都极为复杂,必须下定决心才可以一试。

第一个方案,也是最主流的方案,是“落架大修”,即将塔上的所有零部件拆下,维护换新,再将木塔重新“组装”起来。这同时也是最复杂的一个方案,包括在木塔周围如何搭建施工场所、能否原样组装成塔,都是未知的。

第二个方案则是“整体加固”,因为应县木塔的第2、3层倾斜最为严重,而之上的4、5层则相对完好,所以也有学者认为在木塔内部使用钢筋等现代技术加固塔基也是一个办法,不过这样做的遗憾在于,木塔从此可能会损失其木构的完整性,对建筑破坏相对更大。

第三个方案更天马行空一些,既然4、5层则相对完好,那么将上面基层想办法吊起来或顶起来,专注修建下面两三层就好了。当然说起来容易,类似的技术和做法可都史无前例。

最后一个办法只是权宜之计,即为最危险的第2、3层继续进行加固,可这样的方法明显难以根治木塔所面临的危机,也就是不算办法的办法了。

在“修”与“不修”中间纠结的不止专家,就连我们这些普通游客也会为木塔捏一把汗,只能期待着早日出现最为妥当的施工方案,让木塔顺利迎来它的千岁生日了。

应县木塔也并不是孤例,光是在国内,就依然有很多再不看就没了的古建筑和风景!每年夏季的水患中,无数古代石桥、风雨桥都被大水冲毁,很多连遗失的构件都难以再找回。

而在北方,无人不知的万里长城,其实也存在着很大部分的失修情况,甚至有些几乎要难以辨认出其原始样貌了。在4大石窟中,敦煌是唯一同时凭借造像与壁画闻名于世的一处,可即便在得到良好的保护情况下,壁画消失的速度也依然超出我们的预期,好在如今的敦煌研究院正在大规模的将这些国宝影像化保存。而游客损坏自然山体、施工方挖毁珍贵古墓的情况依然在高频发生,让人对这些珍宝满怀担忧。

我们能做的,除了为保护它们奉献一些力量,也只能是早日去看,早日感受这份辉煌的历史和震撼的自然力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