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公子瑜二三事||李天霞 2024-05-13 20:23:24 作者:李天霞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到新世纪初,原淮阴县某医院的公子瑜院长曾应聘在我所供职的医院发挥过余热。公院长是一位资深的外科医生,外科门诊和我们科室同在二楼。公院长除了接诊看病开药,还给病人做些门诊手术。只要经过外科门口,总能看到公院长在没有病人的空闲时戴着花镜认认真真地看着医学经典书籍。而我们这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且正值壮年的人空闲时就是偷偷地看小说,或是聊天撞钟混日子。那个时候,也会有业务考核,都是在考试前抱个佛脚。现在想起来还真有些后悔和羞愧。公院长偶尔也会来我们科室,有时是帮病人取个检验报告,大多是来给超过规定采血时间的病人说情,让我们对因路途较远,交通不便或行走困难的病人网开一面,尽可能地给予方便和照顾。对这位始终为病人着想且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每每想起,总让人由衷而生敬意。在我的记忆中,医院分级管理起始于上个世纪90年。根据医院规模、科研方向、人才技术力量、医疗硬件设备等资质通过评审将医院划分为一~三级,每级再细分为甲、乙、丙三等,其中三级医院还增设了特等级别。大小医院之间从硬件到软件有着天壤之别。来小医院的病人都是些伤风感冒头疼脑热的小毛病,稍微重一点的或是一些疑难杂症都会到大医院就诊,甚至有的患者宁愿去大医院从挂号起排各种长队,挤多个窗口看个小病小痛。大医院一直是人满为患,一床难求。小医院则是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小医院有条件治愈的疾病,患者也是将信将疑或是完全不予信任。在这种窘境中竟有已在三甲医院治疗的病人慕名到我们小医院求诊,其中不乏慕公院长之名而来的,记得有两例看似平常,细品起来颇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像小品的脚本,虽然时间久远,已是20多年前的事,却依然印象深刻。那是90年代末的一天中午,快要下班时,走廊里走来一对看上去不到30岁的小夫妻,男人拎着一白色塑料袋,内有一斤重左右的水果糖,女人抱着两三岁大的小男孩,穿著打扮像是从乡下来的。夫妻俩挨个给我们二楼的几个科室送糖,他们一边手抓着糖块硬往我们手里塞,一边连声道着谢,搞得我们一头雾水,同事们面面相觑,不明就里。后来还是孩子的父亲道出原委。他们一家是来感谢公院长的,因为高兴,也顺带让我们这些公院长的同事分享一下他们家“劫后余生”的喜悦。他们一家来自泗阳县农村,七八天前,他们的心肝宝贝突然哭闹不止,这么小的孩子还不会说话,对身体的不适或疼痛只会以无休止的哭闹来表达。年轻的父母想找出孩子哭闹的原因,当看到孩子涨鼓鼓的小肚子时,才觉察到孩子有些时辰没有小便了,鼓鼓的小肚子似乎与尿有关,便立即抱着孩子踏上求医之路。先是到当地县级医院就诊,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医生因查不出病因而束手无策。随即转诊到数十里外实力最强的上级医院,这家三级甲等的上级医院的医生也很尽职,仪器设备也是应有尽有。收下住院后,做了各种检查,同样没能查出是什么病,几天来都是通过导尿解决排尿的问题。因为尿里有红细胞,医生怀疑肿瘤,还要做些相关检查才能明确诊断,然后才能制定治疗方案,给予对症治疗。在等待查明病因的日子里,小夫妻俩看着患病的孩子手足无措,心如刀绞。后来在一个同病区患者亲戚的口中听说淮阴某医院的公院长擅长疑难杂症,也是病急乱投医,他们就抱着一线希望打探并找到了退休后在我们医院上班的公院长。(来找公院长求医是住院期间私自外出求医的个人行为,下不为例哦)公院长详细询问了孩子的病情,喂养情况,给孩子作了一般体检,也看了在上级医院的B超等检查报告,得知患儿一家来自泗阳某地区后,公院长初步怀疑孩子患的是泌尿系统结石。根据已做过的检查结果分析,结石可能藏身于尿道下端。于是,经验丰富的公院长用手指捏着孩子的小鸡鸡(阴茎)由上至下一点一点地按捏,检查到离尿道口一公分多的位置时,摸到了硬硬的小结石,印证了公院长初步判断。接下来的治疗则是手到病除。公院长给患儿做了尿道口局部麻醉,用小镊子取出了比米粒大不了多少的深褐色的小结石,不一会儿,患儿痛痛快快地排出了小便,进一步佐证了公院长的诊断和治疗的无懈可击。就是这个不起眼却十分诡异的小东西,让牙牙学语的孩子排不出尿而哭闹不止,让医疗仪器总动员而未觅其踪,让医生疑为肿瘤君作祟而迟迟难下诊断,更让孩子的父母焦虑不安如同经历了一场劫难。从孩子生病到辗转于大小医院求医,从准备倾家荡产为疑患肿瘤的孩子治病到只花了几块钱的瞬间治愈,真像是一场梦幻。看着痊愈的孩子,夫妻俩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坚持要买礼物感谢公院长。被婉言谢绝后就买了一斤水果糖,公院长理解小夫妻俩的心情,收下了几块水果糖,其余的让我们一起分享了。后来有同事就这个病例请教过公院长,公院长说他曾在泗阳工作过,知道泗阳部分地区水质情况,考虑得周全些。公院长的经验之谈虽说得轻描淡写却让听者肃然起敬。医疗改革是在80年代后期开始摸石头过河的。90年代到新世纪初,在各大小医院逐步展开,医疗被推向市场,公益性被盈利性冠冕堂皇地取而代之,各级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大幅度减少,医院从以药养医过渡到自负盈亏。医务人员工资待遇和业务量挂钩,说穿了就是和病人的检查治疗用药等费用挂钩。过度检查和过度医疗成了提高业务量的法宝之一,在各级医院比比皆是。当年,我们这种在周围大医院和药店林立的夹缝里求生存的基层医院也曾经是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的既得利益者,当时还将过度检查美其名曰为“科学看病”。逐年逐月不断加码的指标让一些自恃清高的医务人员为五斗米折了腰。大概是2000年后的一天上午,有位40多岁的女同志带着十二三岁左右,头上缠着纱布的男孩,来科室找我的同事张医生。从张医生惊愕的表情看出,她与来者并不熟悉,来人连忙自报家门:她是某商厦鞋柜的营业员,是情急之下想起了顾客张医生,拜托张医生帮他找外科的公院长。并道出让她情急的缘由:她的孩子两天前快要放学时与同学玩耍打闹,头部右眉骨上方不小心撞到课桌边缘,被桌边上一根不到一公分宽的薄薄的小木屑片斜着插进皮肤内,有半截紧贴着皮肤留在外面,出了一点血。孩子用手捂着头部伤口跑到妈妈上班的商厦,妈妈随即领着孩子急急忙忙赶到距离不远的某家医院,挂了急诊号后又是一路小跑到外科诊室,已经接近下班时间了。两位医生正在准备交接班。简单地接诊后,看了伤口情况,随即开了CT检查单,让病人先做CT检查,拿了报告后再来处理伤口。孩子妈妈根据自己的常识,认为木屑片是斜着插进皮内的,一半在里一半在外,肉眼即能看到皮层下隐隐约约的轮廓,而且用指头在表面也能摸出来,再说做CT从检查到报告出来至少要等上几十分钟,况且木屑片能否用CT检查出来也不能断定,因而一口拒绝了医生的CT检查要求。她的拒绝让医生如骨鲠在喉,两下就这样较起真来。这位医生随后言之凿凿地表明态度:病人家属拒绝执行医嘱,一切后果自负。最后勉强给小患者做了伤口处理。没想到的是,孩子经过治疗处理的伤口疼痛丝毫未减,而且越来越重,第二天夜里连带全身有了热度。孩子妈妈想到第一次就诊时的场景已然心存芥蒂。又想到医生当时撂下的后果自负的话语,不禁思忖是否跟没做CT检查互为因果,自己毕竟是外行,私下有些忐忑,似乎又有些理亏,所以不想再去初诊的医院复诊,以免再碰一鼻子灰。左右为难时有人给她推荐了公院长。想到“熟人好办事”,所以带着孩子来托有一面之缘的熟人张医生了。张医生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带着他们找了公院长。公院长仔细察看了孩子已经感染的伤口,没做CT及其它检查就已看出端倪。常规消毒后用手术刀片轻而浅地划开表面皮肤,取出了长一公分左右小木屑片,(与孩子当时留在皮肤外的长度差不多)继续规范处理好伤口。因为伤口已经感染,已有浓性分泌物渗出,又开了些抗菌药物,吊了两三天水,没过几天孩子痊愈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原来这家医院的这位医生的对伤口的处理就是用剪刀把紧贴着皮肤露在外面的半截木屑片剪掉,再盖上纱布敷料,至于皮肤内剩下的半截因没做CT检查不明所以,只能委屈其继续留在皮肤内。医生可能考虑到接下来还有后续的换药治疗,认为这点小伤不会出什么意外,一切应该在掌控之中吧。再不济还有病人家属不执行医嘱后果自负的口实作退路。可那半截小木屑片却不想善罢甘休,不想让剪去它半截身体的医生高枕无忧,居然在孩子眉骨上浅浅的皮肤内兴风作浪,让伤口红肿发炎,并连累孩子全身跟着发热。更让这位医生始料未及的是,患者家属竟然另辟蹊径,去了另一家不起眼的小医院找了别的医生。以至于失去掌控在阴沟里翻了船。过了十来天后,这家医院的当事医生偕同事来找过我们科室的张医生,询问病人来我们医院复诊的经过,接着埋怨公院长收费太少,没有跟他们一样做些可有可无的检查,没有帮他们说话美言,让他们被扣了数目可观的奖金。言外之意也是在埋怨没人理解他们之所以让病人做CT检查的苦衷。是啊,同在卫生部门,同样处于医疗改革的风口浪尖,都有指标的压力,工业产品可以通过技术革新,加班加点增加产量,可病人也能像生产产品一样吗?但是,不管怎样,还是要坚守住身为医者的底线啊。后来听说孩子妈妈带着孩子拿着病历找当事医生要说法。为了讨个说法,她像打官司的秋菊一样执着,还去找了医院的领导。正值该医院评级的关键时候,医院领导作了得到她认可的处理,除了严肃处理了当事医生外,还补偿了所有的医疗费用。因为不执行医嘱拒绝做CT检查的后果自负者最终不是拒绝检查者,而是要求患者检查的医生自负了后果,被扣了奖金,想必所扣数额不会少于一次CT检查费用。现在想来,这两个病例都不是难以治愈的,都不是大病。只不过由于自觉或不直觉的人为因素,比如经验不是很丰富或因过度检查引发了意气用事等,给治疗过程增加了不应有的曲折,过度检查这柄双刃剑在给患者增加了负担和痛苦的同时也损害了医生自己在患者心中的形象。虽然结局还算圆满,但还是有些难以言说的苦涩。边回忆边如实记录下近二十年前这两个耳闻目睹的小病例的前前后后时,我有些犹豫,特别是后一例。我无意对当事医生说三道四,只是想通过公院长治愈这两个小病例的场景来彰显止于至善的医者仁心。他们坚守初衷,心存善念,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他们深知健康所系,身命相托,恪守医德,刻苦钻研,孜孜不倦。他们精益求精,尽心尽力为患者解除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他们救死扶伤,不辞艰辛,为人民健康事业贡献了毕身精力。这就是大医者的仁心所在。这样的医者很多很多,如我所敬重的公子瑜医生。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李天霞, 女 ,淮安涟水人,清江浦城中医院医师, 退休后现 居苏州。 赞 (0) 相关推荐 医者仁心 —--记阜蒙县中医医院院长张少武 作者/王雨 一代名医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生 ... 医者不能胸怀大局,只能为小医 顾老师说,医者不能胸怀大局,只能为小医.不谦真人大为赞同顾老师的看法. 医者欲望太强,就会以治病救人之名,就会以道德之名,绑架社会,危害社会.在我国数千年朝政史中,医生并不占据朝政要职,因为历史当局者 ... 蒲氏医圣|蒲辅周早年学医二三事|蒲辅周|蒲显聪|蒲老|蒲志孝 一.匹夫不可夺志 蒲老父亲蒲显聪,号仲思,是一位忠厚诚实秉性倔强的中医,行医不计报酬,赤贫病者非但不收诊金,尚常周济药钱.一家九口生计仅靠他一人行医维持,其家庭经济拮据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长子 ... 蒲辅周早年学医二三事 杏林妙技 杏林翘楚,中医妙技. 关注 針推薈萃 针灸.推拿.正骨等 关注 杏林传承频道 杏林传承,经典中医. 关注 針推頻道 中医针灸.推拿 关注 I导读:本文介绍了蒲辅周早年学医的经历,蒲老之所以能 ... 【每天老照片】-1万-3346- 1941年,李天霞不到一个时辰就消灭日军精锐二千多人,怎么做到的 941年3月,正在江西分宜,宜春一带整编集训的国军整编七十军,就是后来在孟良崮战役中被全歼的整编第七十师,接到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命令,立即前往上高地区,参加上高战役. 接到命令后,军长王耀武,率下辖第 ... [旧家忆旧]睹物思念 轻扣天门 ——回忆先父无染公二三事 父亲的画作 无染公即景册页 (家父居住的房间向外打开的窗子) 如果驾鹤西归的人,真的是魂灵寄住天上,我将以自己的思念轻扣天门,我想念自己的父亲.有人对我说,你的父亲是一个很好的学者:有人对我说他是一个 ... 梁德新‖山村学校二三事 山村学校二三事 文/梁德新 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福建省永安县曹远公社岩头村岩头村小学只有一.二年级十多个学生.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要到约2公里的下早小学读书.那时学校只有一位老师.老师姓钟是二十余岁的上 ... 民间医生二三事(高手在民间!治病需要灵感!) 导读: 作者在基层业医已近四十年了,现退休赋闲在家,偶尔回忆起个别医事,作为闲话故事记录.文中的机构和人名均为化名虚构,病证和方剂则是真的,但每个人的病情都有其特殊性和差异性,请勿对号治疗. 痢疾 鲁 ... 民国时期抄本 杨公秘传二十四山妙断总诀 民国时期抄本 杨公秘传二十四山妙断总诀 坪村知青二三事(欧阳兆福) 中国知青,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66年-1976年10年间,为了响应毛主席号召,全国有1700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插队落户:到边疆去军垦拓荒:到草原牧马放羊:到农场植树耕田.到祖国最需要 ... 概率趣谈二三事 概率和赌博 1651年夏天,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在前往浦埃托镇的旅行途中,偶然遇到了梅累.梅累是一个贵族的公子哥儿,常常进出于赌博场中.为了消磨旅途的寂寞,他大谈"赌博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