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对于许多数学教师来说,在教学中,除了有学优生的存在,也会有学困生的存在。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学习被动,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能力。那么,我们如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转化?
首先,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数学教师,要保护好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数学作业时一定要注意难易度,不要让他们去做无法完成的作业。
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困生,时时从语言、神态、动作上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多给学困生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个支持的暗示,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信任,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同时,教师还要建立一个能激励学困生的评价机制。评价中,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以及学困生个体的思考变化发展,要减少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积极倡导学困生自我的纵向比较。教师要经常利用一切机会,给学困生创造机会。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提出问题的回答、板演、学习讨论时提出的疑问等,对于学困生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及时体验成功的乐趣。
其次,合作自主学习,营造有利于“学困生”学习的良好氛围。课堂上,学生组成“四人讨论”学习小组,讨论后由学困生代表小组发言,无论回答正确与否都给予表扬和鼓励。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挑选那些学习成绩优秀并乐于助人的学生担任学困生的“小老师”。小老师负责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辅导、检查作业并帮助订正错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时,先对个别听力差的学生提出要求,实际是让“小老师”明确一下自己应该帮到什么程度。老师布置完小组讨论,“小老师”先向学困生说明要求,接着帮助学困生和大家一起讨论。小组成员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面向学困生,用体态语言结合实物演示的方法来讨论。讨论时,要帮助学困生处理每道讨论题,提醒学困生讨论什么,注意别人怎么说。当学困生听不明白时,“小老师”要及时讲解。练习时,“小老师”要负责检查并及时纠正,让学困生逐渐意识到学习活动的目的性,并掌握学习方法。我还在学习园地开辟“奋斗者足迹”专栏,用于展示那些进步较快的学困生的数学作业、试卷等。
最后,加强对“学困生”的学法指导。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概念理解不充分、基本技能掌握较差、思维分析能力较弱。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及时对他们进行启发和引导,帮助他们透彻理解概念,掌握基本技能,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一是要指导学困生养成读数学书的习惯,包括几个方面:
注重学困生的预习。教师在预习之前布置预习提纲,让学困生结合提纲读书,增强预习的目的性。读书时要想思路,标疑点。
课中导读。要求学困生精读课本,读练结合。读的内容有读定义,要抓住重点词语,弄清定义中的条件,并与临近概念对比,从而掌握概念实质;读公式。抓住公式的结构特征,辨析公式成立的条件,既要考虑公式的正向运用,又要重视公式的逆向运用及变式运用,还要思考公式中字母的表示意义;读例题的解答过程。要透过例题的解答过程领悟解题的思维过程,以及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法上的独到之处。
课后复读,要求学困生泛读课本,读思结合。通过再次读书,解决疑难问题,并进一步归纳梳理数学知识,形成系统性,便于学困生消化、吸收。
二是要指导学困生勤于积累数学“知识点”。学困生每学完一个单元后,要及时小结,并整理积累一些数学知识,为今后解决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合理运用转化策略,充分调动“学困生”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就能使他们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礼乐街道新民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0年10月14日第5版
作者:区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