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5 给小白和老白的基金投资指南(中)

#干货# 鉴于你们的强烈要求,这里科普下公募基金的主要种类。1、主动型基金,就是由基金经理来决定买入或者卖出哪些标的,类似于我们自己炒股。2、被动型(ETF)基金,就是被动跟随某个指数,如上证50、HS300、创业板指数等等。本质就是按比例持有指数中的一揽子股票。基金经理基本上不用做啥事。3、量化基金。用机器算法来代替人,根据数据统计来进行决策。由于算法是人写的,所以本质上也是一种主动型基金。机器比人强的地方在于没有感情,不会受到市场情绪的干扰。比人弱的地方在无法分析那些无法量化的因素,特别是比较剧烈的政策、地缘、社会变化。所以在一个平稳的市场中,量化会表现出高于人的水;但在转折点上,却会大大低于。4、增强型基金,本质是改良型的被动型基金。被动型型基金有时候过于被动,比方说大跌的时候仍然佛系持股,别的版块大涨的时候也没反应等等。所谓增强就是在ETF的基础上,根据统计规律加入一些量化因素(传说中的增强因子),做一点高抛低吸。效果好不好,就看增强因子做的好不好,做得好就真的增强,做的不好就变成了减弱。不过我咨询了靠谱的朋友,当前80%的增强型基金都能跑赢原始ETF产品。5、混合型基金。部分买股票,部分买债券,比例可以动态调整。债券的收益比较稳,股票的收益比较浪,混合起来能降低不确定性。另外,股市和债市的牛熊往往不同步,这里面肯定也有套利的机会。6、FOF(Fund of Funds,基金中的基金)。这个基金的经理不研究什么股票好,光研究什么基金产品好,然后买入一揽子自认为好的基金产品。7、基金投顾(投资顾问)。严格来说这不算是一种基金产品,而是投顾为客户量身定做的一揽子基金投资策略,包含买什么、何时交易、遇到不同情况的应对方法。投顾的主要作用是了解客户的性格和偏好,为其量身定做策略。比方说遇到风险偏好高的就推荐激进的组合,风险偏好低的就推荐稳如狗的,遇到闲钱投资的就推荐长线组合,遇到过段时间可能就要用钱的就推荐波动小变现容易的组合。投顾当然是要收钱的,大约是1%左右,每年收。投顾,当然比前面所有这些具体的基金产品都好。因为人和人不一样,有的人就喜欢每年8%稳稳到手,有人不在乎亏钱希望干一票大的。投顾发挥的作用就是不仅要让你赚钱,而且还要让你赚的舒服。8、智能投顾。人工投顾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高门槛,靠谱的百万起;二是投顾和客户之间要建立足够的信任,否则亏钱的时候必撕逼。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就出现了智能投顾。主要思路就是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帮客户匹配合适的一揽子理财产品,主要原理类似于抖音。多刷几个视频以后,抖音就知道你喜欢哪一类妹纸了;在系统上多交易几次,智能投顾就能知道什么样的理财产品适合你。最早出现的是主动型基金,口号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专业的人”四个字没有问题,无论中外,公募经理大部分出身名门。如国内的公募经理大部分是海归+清华、北大、复旦、上交、中财、上财六所高校,剩下的多数也来自各种你听说过名字的名校。你要说这些人没水平是不可能的。但“专业的人”未必就会去做“专业的事”。基金经理赚的是管理费,如每年收总资金的1%。所以基金经理的收入主要和规模有关,和业绩关系不大。规模这件事,和业绩有相关性,但更重要的是宣传推广。举例来说,李大霄炒股水平一般但知名度很高,如果他和另外一个高水平的基金经理一起来进行募集,那肯定是李大霄募集的多——因为广大散户缺乏判断几经经理水平的能力,只能谁名气大买谁的。此外,和散户斗智斗勇也成为工作的一部分。比方说熊市来了,如果业绩还过得去散户可能就会赎回,所以不如干脆多跌点,让散户舍不得赎回。牛市来了,涨太多散户也会赎回,那不如少赚点好了。以上还算是白道,黑道就更狠了。直接勾兑,帮人抬轿子,用户利益换个人利益,等等。所以大约在上个世纪60年代左右,美国投资人发现了买主动型基金有三大痛点:一是管理费贵,当时远超目前的1%左右的水平,平均可能有2-3%。太心痛。二是数量太多选择困难。市面上有几千个基金产品,比当时的股票数还多,用户根本不知道买哪个。三是部分基金经理人品堪忧,黑幕不少。针对以上三个痛点,出现了ETF基金。管理费便宜;好选,明确知道买的都是大概什么股票;无脑跟指数,不存在人品问题。所以ETF基金逐渐在美国兴起,目前有取代主动型基金的趋势。但根据统计,综合考虑管理费因素在内,美国的ETF能跑赢主动型基金,而中国的ETF跑不赢。原因在于,ETF基金从整体来说代表着市场的平均涨幅,美股市场韭菜少、有效性高,主动型基金经理很难大幅跑赢平均水平,管理费又收得多,所以最终ETF胜出。而在A股市场,韭菜多、有效性低,割韭菜是一种有效的套利方式,获利程度大于管理费的差距,所以最终主动型基金胜出。未来随着A股有效性的提升,也许有一天ETF会优于主动型产品,但何时出现尚未可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