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之四  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

​  在上一章里,我说到,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思想中的两个主要流派,这是经过长期演化的结果。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前三世纪末,儒道两家只是许多互相竞争的学派中的两派。在这时期中,思想流派多到如此程度,以至在中国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司马谈和六家

  

  后代史家试图对“百家”进行分类。首先进行这种尝试的是司马谈(卒于公元前一一〇年),他是司马迁(公元前一四五至前八六?年)的父亲;父子二人著述了中国第一部通史性质的《史记》。在《史记》最后一章,司马迁援引了他的父亲司马谈的一篇文章《论六家要旨》,其中,司马谈把在他之前几个世纪中的哲学家分为六家。

  首先是阴阳家。它是讲宇宙论的一派,由于它把宇宙的原理归结为阴阳两个主要原则,因此被称为阴阳家。阴是代表女性的原则,阳是代表男性的原则,两者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由此产生了中国人心目中所见的宇宙一切现象。

  第二个学派是儒家。儒字的本义是读书人(儒生)或思想者。在西方称之为“孔子学派”,这个名字没有指出,它的队伍主要是由学者和思想家所组成。他们讲授古代的经书,因此是古代文化的传承者。孔子无疑是这一学派的领袖人物,也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但这一学派之称为“儒”,还有更广的含义。

  第三个学派是墨家。这一学派在墨子领导下,内部有严格的纪律和组织。这一派已经自称是“墨者”,所以,它的名称不像其他某些学派的名称,是司马谈的发明;“墨者”的名称是原来就有的。

  第四个学派是名家。这一派的兴趣是分辨名实,究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五个学派是法家。在中文里,“法”的含义是规范或法律。这一学派源自一些政治家不赞成当时一些儒生强调政府要以德治国,他们认为,一个好的政府必须建立在一个成文法典的基础之上。

  第六个学派是道德家或称道家。这一派人的形而上学和社会思想都“尚无”,“无”也就是“道”,并认为它是人天生的本性,也就是“德”。“德”是“道”在任何事物内的具体化,成为事物内含的能力。如果把它译成英文,或许译作“能力”较妥。司马谈把这一派称为道德家,后来简称为道家。在第一章里,我曾指出,道家和道教必须加以区别。

  刘歆和他关于各家缘起的理论

  

  试图对“百家”进行分类的第二位历史家是刘歆(约公元前四六年至公元二三年)。他是当时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他和他的父亲刘向一起,对宫廷所藏图书进行整理,分类编目。这个附有说明的分类编目名为《七略》。后来,另一位汉代历史家班固(公元三二至九二年)便用《七略》作为《汉书·艺文志》的基础。从《艺文志》中可以看出,刘歆把诸子百家分为十类,其中六家同于司马谈所列出的六家。另四家为:纵横家,这是当时的外交家;以及杂家,这  是当时不拘于一家之言的折中派;还有农家和小说家。刘歆在结论中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意思是说,小说家不如其他九家重要。

  在这个分类中,刘歆并没有比司马谈深入多少,但他系统追溯了各家的起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

  刘歆的理论经后来的学者,特别是章学诚(公元一七三八至一八〇一年)、章炳麟(公元一八六九至一九三六年)予以发展。刘歆的理论主要是说,在周朝(公元前一一二二〔一〇四六——译者注〕至前二五六年)礼崩乐坏(即社会动乱、政制解体)之前,即周朝前期,吏与师不分。换句话说,政府各个部门的官员便负责把有关这一部门的知识传下去。这些官吏和贵族诸  侯一样,是世袭的。因此,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这就是说,当时没有任何私人教师,担任教师的都是政府的官吏。

  按照这个理论,当后来周朝皇室失去权力时,官吏们也失去了原来的优裕地位,而散落民间,他们便以私人身份招收学生,传授他们的知识。这时,他们已经不是“官”,而成为“师”。就在教师与官吏分化的过程中,兴起了诸子百家。

  刘歆这段分析的原文是:

  “儒家者流, 盖出于司徒之官……游文于六经之中, 留意于仁义之际, 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 宗师仲尼, 以重其言, 于道最为高。 孔子曰: '如有所誉, 其有所试。’ 唐虞之隆, 殷周之盛, 仲尼之业, 已试之效者也。

  “道家者流, 盖出于史官, 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 清虚以自守, 卑弱以自持……此其所长也。

  “阴阳家者流, 盖出于羲和之官, 敬顺昊天, 历象日月星辰, 敬授民时, 此其所长也。

  “法家者流, 盖出于理官, 信赏必罚, 以辅礼制。 ……此其所长也。

  “名家者流, 盖出于礼官。 古者名位不同, 礼亦异数。孔子曰: '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此其所长也。

  “墨家者流, 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 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 是以兼爱; 选士大射, 是以上贤; 宗祀严父,是以右鬼; 顺四时而行, 是以非命; 以孝视天下, 是以尚同: 此其所长也。

  “纵横家者流, 盖出于行人之官。 孔子曰: '诵 《诗》三百, 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又曰: '使乎,使乎!’ 言其当权事制宜, 受命而不受辞, 此其所长也。

  “杂家者流, 盖出于议官。 兼儒、 墨, 合名、 法, 知国体之有此, 见王治之无不贯, 此其所长也。

  “农家者流, 盖出于农稷之官。 播百谷, 劝耕桑, 以足衣食……此其所长也。

  “小说家者流, 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如或一言可采, 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 《汉书·艺文志》)

  以上是刘歆关于十家来源的陈述。他对于各家意义的阐述并不充分,对有些流派所由来的官职,也有任意牵强之处,例如:关于道家,他只说到老子的思想,对庄子竟全未涉及。尤其是说到名家时,没有注意到它的主张与礼官职司并无相近之处,只不过他们都注意各种名分的区别。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刘歆理论的某些细节虽可能有错误,但他从政治和社会环境去探求各家的由来,无疑是一种正确的观点。上面较多地引述了他的见解,因为他对各家的描述已成为中国史料学在这方面的一种经典式见解。

  当代以来,尤其是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前几年,中国史学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我对诸子百家的起源形成了自己的见解。我的理论在精神上和刘歆是一致的,但需要换一种方式来说明,这就是说,对这问题要用一个新的角度来考察。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公元前十世纪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是什么样子。在政治社会结构顶端的是国君和周王室,后者是列国的“共主”。在周王室下面是数以百计的小国,分别由这些小国的国君统治。其中有些是周王朝开国时所封给皇族贵胄的,还有一些是由原与周王室争霸的诸侯所统治,这些诸侯后来尊周为“共主”,因而受册封的。

  在每一个小国里,国君又把国土分为若干采邑,封给他的家族成员,使这些家族成员成为诸侯。当时的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是不分的。拥有采邑的诸侯,既是土地的领主,成为经济的主人,又是采邑百姓的主人。他们被称为“君子”,意思是“国君之子”,这也成为封建诸侯的共同名称。

  另一个社会阶级是“小人”或“庶民”,意思是普通百姓。他们是封建诸侯的农奴,平时为君子(诸侯)种田服劳役,战时为君子作战服兵役。

  贵族不仅是政治统治者、地主,而且是唯一有机会受教育的阶级。因此,诸侯的家宅不仅是政治和经济权力的中心,还是文化的中心;各种各样有专长、有某项知识的人,都要投靠诸侯,指望为诸侯所用。至于普通百姓,既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自然也没有文化知识,因此在他们中间也没有出现什么学者。这就是刘歆所说西周时期“吏师不分”的历史背景。

  中国的这种封建制度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朝建立后被废除。在它被正式废除前几百年间,这种制度已经逐渐瓦解,而两千年后,这种封建制度的残余,还保留在地主阶级的权势之中。

  现代的历史学家对于中国封建制度何以瓦解的原因,迄今没有一致意见。这里由于篇幅所限,也不可能探讨这些原因,但我们只要记住一点就够了,即:公元前七世纪到前三世纪——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政治大转变的时期。

  中国早期的政治封建制度,究竟几时开始瓦解,现在还难以断定。但可以说,公元前七世纪时,已经有贵族由于战争或其他原因,失去了土地和封号,降为庶民。另一方面,也有庶民由于技有专长或其他原因,获得诸侯的宠信,成为高官。这是周朝礼崩乐坏的真正意义,不仅周室的政治权力瓦解了,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制度瓦解了。

  在社会政治瓦解过程之中,各种知识的官方代表散落民间。这些人可能自己就是贵族,或者是以一技之长服侍君王诸侯、获得世袭官职的官吏。在上面援引的刘歆的《艺文志》中,他还援引了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一句话:“礼失而求诸野”,也就是这个意思。

  就是这样,先前的贵族官吏,散落民间后,凭他们的专门知识或技能,开馆招收生徒,以维持生计。这些传授知识、发挥议论的私人教师,就成为“师”。这是“师”与“吏”分离的开始。

  在中文里,“家”首先是指家庭或住家,它表明是个人的或私人的事情。在有教师以私人身份讲学、发表个人的意见之前,谈不到有思想家。

  既然这些教师各有自己的专长,又是各人发挥自己的思想见解,于是有些教师以讲授经书、礼乐见长,他们被称为“儒”或“士”;还有些教师精通兵法或武艺,他们被称为“侠”;还有些教师擅长辩论,被称为“辩者”;另有一些人以巫医、星相、占卜、术数见长,他们的知识被称为“方术”,这些人被称为“方士”;还有一些人凭对政治的实际知识,献纵横捭阖之策,成为诸侯王公的顾问或官员,被称为“法术之士”;最后,还有些人,具有学识才干,而对当时的现实政治失望,遁入山林,被称为“隐者”。

  按照我的理论,从这六种人里面,形成了司马谈所称的六家。套用刘歆的说法,我们可以说: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

  墨家者流,盖出于游侠之士;

  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

  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

  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

  以下各章将对上述见解逐一进行解释。

(0)

相关推荐

  • 《中国哲学简史》(2) 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局限性

    前面我们讲到,哲学就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但是,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往往会受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因此形成的不同特色的哲学思想.中国的哲学思想也因为中华民族的地理.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发展成为了 ...

  •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有诸子百家,那百家到底指的是哪百家?

    一.诸子百家的概念 "诸子百家"这种说法,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所以,诸子百家这个概念其实指 ...

  • 什么是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qu ...

  • | 诸子百家中的“百家”到哪里去了?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期的主题是诸子百家中的"百家"到哪里去了?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爆发的时代.像诸子百家,九流十家,好像学派非常的多.孔子说 ...

  • 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 目录学文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阅读! 原文: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 ...

  • 诸子百家都有哪些流派和代表人物?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对于这一时期思想人物以及各学术派别有一个特别好听的总称"诸子百家".那这诸子百家真有"百家"这么多?又都是什么流派呢? 根据<汉书> ...

  • 中国肖像画:第三章 隋唐五代肖像画

    第三章 隋唐五代肖像画 南北朝末,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各立一主.高洋代东魏自立,改国号齐,建都邺.宇文觉代西魏称帝,改国号为周,建都长安.后北周灭北齐.公元581年,杨坚取代北周静帝称帝,以&quo ...

  • 《中国哲学十九讲》 中国哲学之重点以及先秦诸子之起源问题

    《中国哲学十九讲》 中国哲学之重点以及先秦诸子之起源问题

  • 王冠/王文:绝杀之耍美天下(小说连载之四/第三章•直朝楚留风面门劈去)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 ...

  • 中国哲学简史(三)墨子的非儒

    本文由<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读书笔记整理而来. 一.墨子简介 墨子,是鲁国人,孔子的老乡. <史记·孟荀列传>中说孔子和墨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毕沅<墨子序>中说墨子是六 ...

  • 中国哲学简史·诸子的由来(第三章)

    在上一章里,我说到,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思想中的两个主要流派,这是经过长期演化的结果.从公元前 5 世纪到前 3 世纪末,儒道两家只是许多互相竞争的学派中的两派.在这时期中,思想流派多到如此程度,以至在中 ...

  • 第三章 中国哲学主要流派及其起源

    一.司马谈和六家 后来的历史家对"百家"试行分类.第一个试行分类的人是司马谈,把以前几个世纪的哲学家划分为六个主要的学派,如下:第一是阴阳家.第二是儒家.第三是墨家.第四是名家.第 ...

  • 《新中国历届全国象棋比赛概况》​第三章 1962年~1966年

    第三章 1962年~1966年 第六节.1962年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遭遇了三年困难时期.这一期间取消了很多全国性和地方的体育比赛,1961年和1963年就没有举办全国象棋锦标赛. 1962年在合 ...

  • 一分为三——中国哲学的贡献

    1995.5.31. 一.用平等的.多元的观点看世界,便会看到,每一民族的文化,包括它的哲学,都对人类有过并有着积极的贡献. 这是因为,任何民族的文化,不论其覆盖面的大小,延续期的长短,都是一定生活样 ...

  • 鹧鸪天 苏金伞故里 一一中国著名梨乡胡堂行三章.

    诗梦撷英第203期 空间因你而精彩 入选作品*原创首发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阅读原文 鹧鸪天  苏金伞故里 一一中国著名梨乡胡堂行三章 [鹧鸪天]苏金伞故里一一 中国梨乡胡堂行 一: 老叟频呼墨客来,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