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思维10:你的人生底色

人生在变,有些东西却一直不变。

每个人一生都在面对命运博弈,其实每个人手里都有自己的底牌。你的那张是什么呢?

每个人都有无数的角色,自己的角色集合,就是自己的生存处境。

一个人,是被自己的生存处境塑造的。你拥有关系,关系反过来塑造你。不断增长就是不断创建新关系,不断成为新角色。

1

使命

使命,不是请广告公司包装出来贴到墙上的,而是扎扎实实地,一个人打算怎么使用他的一生,一个企业,打算怎么使用所有人所交托的时间。

使命,就是怎么使用这条命啊。

人们的无数个角色,剩下那个最核心的,最有价值的,就是自己的使命。

我的使命是——“让黑龙江的孩子同步享受全球优质教育资源”。

现在总是讲教育平权,教育如何能够平权?现状却是教育的差异越来越大了。

所幸现在有了互联网。通过技术的手段,让信息高效传递,让相对落后的地区也能同步享受全球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中最核心的,恰恰不是技术,是理念。

教育理念就是教育的底层算法。

为何启蒙都要开启民智?说明思想比技术重要得多。思路不换,只换了洋枪洋炮,一样打不过别人。

看着那些家长用仍旧错误的方式,和自己的孩子相互折磨,我甚至比他们都着急。明明有更好的教育理念,为何就不愿意用呢?

让孩子的成长成为千万家庭最美好的经历和回忆,仅此一件事,值得做。

2

增长底牌

人生就是一场相遇。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关系,一个又一个连接。

与这个世界的连接程度,决定了你的增长潜质。

这个连接,可以是思想上的、人际关系上的、工作内容上的,无论哪个方面,你与世界的连接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你是否能够享受这个时代高速发展的红利。

即使今天,你去偏远落后的农村,还会发现屋里几乎没有任何物件的特贫家庭;在某些城镇,很多仍旧靠捡破烂为生……

在某些领域小有成绩的人,可能会囿于自己的圈子,坐井观天,自我满足,并不想向这个世界再跨出半步。

一个人的使命越大、越真诚,越可能做出更大的事业。因为他的使命和国家、民族、社会产生了更深刻的链接。

如果只是为了自己,事业做得多大,也是渺小的。如果能够帮到别人,哪怕没有什么世俗意义上的成绩,也是伟大的。

你能够服务的人越多、帮助的人越多,你的影响力越大。因为那时,你将不只是你自己的,你属于和你连接的所有人的共同体,你将被更多人记忆。

每个人都有最后一张底牌,就是自己的使命。

这张增长的底牌,其实就是我们人生的底色。

3

李希贵

梁宁总结,增长框架就是一横一纵:

  • 一纵是:破局点、加杠杆、做分形;

  • 一横是:设计模式、优化组织、借助势能、跨越周期。

1980年,李希贵21岁大学毕业,进入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县双羊镇的高密四中,成为一名只有9个班的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

李希贵的破局点,是他发现教育不是灌输,而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的特性被接纳,让学生从“老师家长逼我学”,转变到“这个我感兴趣,我有自信我想学”。

李希贵借学生书看,结果被投诉。但是李希贵,一直在所有“正确规则”之下的微小空间里,以“为了学生”这个战略指北针,寻求自由度

于是他设计了“每天10分钟”课外阅读项目。有些学生20年后还会谈起当年在“每天10分钟”上看到的内容。

李希贵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关键事件、关键人、关键书”。这是李希贵的杠杆法则。他的做法是,在一个人成长转变的关键事件里,让自己成为那个关键人,而书则是非常重要的道具或精神能量,用这个压下杠杆,撬动一个人的改变。

李希贵单独为一个学生办一个成年礼,为普通的老图书管理员送上“三朝元老”。1992年,高密四中的内部大会,大家提出了自己的办学目标,用3到5年的时间,把高密四中办成齐鲁名校。

梁宁说,这是一个只有3个年级、9个班的农村学校,却可以有此雄心。你我怎么还好意思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呢?

从2015年开始,李希贵开始办十一学校的盟校。今天已经办了30多所。他为每所学校,输出校长与他的管理方法。这就是李希贵的分形

扫码收听李希贵的增长纵深

结语

《增长思维》这门课,交付的是,带你看到全图,让你看到自己的位置。也让你清楚,在当下的位置中,哪一个动作是最重要的。

有的同学会问,“对于我们这种一生都只处于草莽位置的人,为什么要知道腰部、头部、顶级玩家的视角呢?”

我觉得,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你不关心别人,不代表别人不关心你。你不了解其他玩家,不代表其他玩家不会以他的雷霆手段,影响你,碾压你。

现在这个时代,你不了解新技术、新趋势,躲进小楼成一统,早已不可能。与其被动等着碾压,不如直接拥抱变化,也站上发展的潮头。

另一方面,英雄都起于草莽。如日中天的腾讯阿里,也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了解他们发芽、成长、兴盛的故事,未尝不会有新的启发。具体的路径固然无法复制,但是理念和思路却很值得借鉴。

梁宁讲的无数个案例,惊心动魄,感觉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很多决策感觉就摆在自己的面前,你真的学会了应该如何做,怎么做吗?

还是那句话,书本上的知识,别人的经验,历史的记忆,那都不是自己的知识,只有穿过自己身体的才是自己的。如何穿过身体?就是实践,Just do it。

感谢梁宁的精彩分享。后会有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