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野趣】几度寻你茅草笋
那天中午,几位老朋友,久别了偶遇。顺便在农家乐,点了几个菜,其中一个豆腐汤,野生菌菇伴烧。简单的素食,久违的寒喧,味美无比,勾起了舞勺时的记忆。
从小记得,这种不常见,菜市场难得有的菌菇。长在山上,纯野生,人工载培的记录,至今为止,还没有听说过。义乌话发音叫"俄神",普通话叫不出来,学名也不清楚。
为此,偶尔家人或朋友小聚,外面吃个饭,只要有这个菜,几乎都点。而且,肯定仔细问服务员,雷公笋,松茸菇,还有秋菇,打开手机百度一查,都是没个准。
这次点菜,又仔细地瞧了一下,样品前的菜名,茅草笋炖豆腐。再次打开手机搜索,终于得到确认。茅草笋,众里寻你千百度,此刻才露庐山真面目。使劲的找,野趣十足。
茅草笋,三个一排草字头,天然野生。生长在潮湿浅山低洼处,松树下,茅草堆。一年春秋两季,春季四月天,产的暗紫色,秋季金红色。尤其是阴雨绵绵,上山去采,肯定多。
村口,西北角,也就是双林寺的东南侧。从草茅坑,小踏坑,一直到长生塘边。平缓的几个小山坡,低洼处渗水,脚踩上去湿漉漉,即使出太阳,树荫下也不可能晒干。
背个蕨笼,拿根小棍子,穿上厚长裤,防止被刺划破腿。见到潮湿茅草堆,就仔细拨一拨。弯下腰,双眼紧盯,很仔细的那种。眼睛一亮,把比拇指大的采掉,小的留待下批。
村西北采到的,肉质特别厚,伞帽边沿翻转,肉嘟嘟的,手感很好。全是暗红色,应该叫红金茅草笋吧。有一次,采了很多,拿去卖钱,按两计价。不用出村,邻居们都喜欢。
经常,小伙伴一起上山。采的人多了,每次能采到的量就少。有一天,脑子突发奇想,扩大搜寻范围。泥山背,枕头山,再高一点的松树脚还有,没人采过,长的很大朵。
有一年秋季,那时上初中。给妈妈送午饭到东庄去。返回时,路过畚斗坑,在水渠边的松树下。无意间用脚,踢了一下松毛,结果踢出金黄色一堆,得叫黄金茅草笋吧。
这一脚,踢得很是远。新发现的地方绝对保密,不告诉任何一个伙伴。接下来的周末,马上过去采,附近也找找,东面邻村山上也过去。那次采的最多,一个蕨笼都装不下。
背回家后,邻居争着要。还夸我厉害,说大人上山,都很难采到。隔壁就是个地主婆,喜欢做点好吃的,一下子就卖完。挣来的钱有点可观,全部上交充公,自己不留一分。
我们家,爸爸随和,只知道按个头干,什么都做,聪明能干。妈妈掌管家庭大权,精打细算,一个铜板掰成两个化。零化钱,从来不给我们留情面。长大后才理解,老妈持家不容易。
山上采茅草笋,跟寻猪草,放牛或牵羊比起来,都有劲多了。轻松的爬山,仔细的搜寻,收获的满足,都是童话般的意境。成年工作后,还会经常梦见,童心未泯,余情未了。
从小性格细腻,仔细专注,爱采山珍野味。上山采茅草笋,山枝花,野柿子,山石榴,都是常有的事。可是怕泥鳅,怕黄鳝,蚯蚓也不敢抓。别说抓了,看见就毛骨悚然。
那个年代,虽然非常艰苦,大多数家庭也不富有。孩子们,还是很简单,生活纯真且丰富。山村有山村的野趣,乡下有乡下的乐趣。即使没有一分零化钱,也是过得很充实。
现在的孩子,不是关学校,就是躲家里。出门怕风刮,走路怕雨淋,汽车接送嘀嘀嗒。湿室里宠着,五谷不分,四肢不勤。成绩致上,相互攀比,这样的成长,应该作点反思。
对待孩子,倡导平等监护,有序放养。尽量贴近生活,跟进传统文化,还孩子一个原生态、充满乐趣的成长环境!
俗夫 2020年11月5日随笔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