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科举”阉割过后的中国古代州县官吏

“科举制”之后,中国历史上那些州、县官员们的能力发生了哪些改变?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

从此后,学历彻底压倒了能力!

当然,如果学历所学的,是真本事,那么学历本身就是代表了能力。

而古代科举之后的士人,所谓的学历,绝大多数全是空洞无物、与实践能力毫无关系的理论。

科举制之前,中国古代史上的州、县长官们是如何产生的。

东汉时,十七岁的良家子孙坚,在乘船由富春往杭州途中,路遇海贼。当时所有船舶都畏贼而不前,纷纷远驻停泊,以待贼退之后再行。

唯孙坚不忿,深以避贼为耻。乃不顾其父劝阻,一人提刀上岸击贼。

而他一个十七岁少年,如何单挑群贼?

先在贼人数百步外,以手左右麾指,使贼逞以为大队官兵来袭,然后海贼惊而逃循。

好一个少年孙坚,竟然单刀急追,斩首一级,从此得江东猛虎之名。

此后,按汉代制度,孙坚获得举荐。

郡府召为代理县尉,然后凭功逐次升迁,到黄巾之乱前,已经是下邳丞,至少已经是县长级别了。

  • 那时代,想当官,先得凭实际能力去闯出名声。孙坚只是其中一个代表性人物。

《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孙坚)年十七,与父共载船至钱唐,会海贼胡玉等从匏里上掠取贾人财物,方于岸上分之,行旅皆住,船不敢进。坚谓父曰:“此贼可击,请讨之。”父日:“非尔所图也。”坚行操刀上岸,以手东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罗遮贼状。贼望见,以为官兵捕之,即委财物散走。坚追,斩得一级以还。父大惊。由是显闻,府召署假尉。

会稽妖贼许昌起于句章...众以万数。坚以郡司马募召精勇,得千余人,与州郡合讨破之。是岁,嘉平元年也。刺史臧旻列上功状,诏书除坚监渎丞,数岁徙盱眙丞,又徙下邳丞。

三国时代的州县官吏们,平时能治民务,能断文书。一旦有事,立即由文官变成了骁将。披甲执兵后,竟然又个个勇猛如虎。

  • 例如三国名将吕布,张辽,徐晃等,史书上写着,全是先做郡吏然后从军,而不是职业当兵出身的。
  • 还有董卓、刘备、陆逊等等,全是当过县令、县尉的。

所以,东汉末,中国军阀混战,天下大乱,但四夷仍然服服帖帖,丝毫不敢趁机生觊觎之心。

有人或以为,彼时四夷不强。

那就错了,东汉末,鲜卑、乌桓、西羌,控弦战士从未少于过几十万,从来就没有弱过。

因为汉风太强,所以敌人再强也显弱。

如果自己弱了,那么纵使敌人不强,也仍然会觉得格外强。

宋朝之后,毎一个县官以上的职守,都是必须科举出身的。

宋朝推行“唯科举入仕”制度。

意思就是想当官,必须通过科举考试。如果考试通不过,那么无论他经历有多丰富、实际能力有多强,也休想当上官。

然而,科举考试的难度却决定了,必须脱离生产、脱离一切生活实践、十数年如一日的去“往死里读书”,才有可能万里挑一的中得科举。

如果既想通过经历去拥有大量实践经验,又想去考中科举,那无疑是在做梦。

所以,大宋开始,不仅文与武二者分道扬镳,官与吏也是泾渭分明了。

通过科举上位的官员,因为他缺乏严重实践,甚至是五谷不分的,所以大多数是严重脱离社会也办不了实事的。

当官,平时就是读一下圣贤之书,用圣人教诲养养胸中所谓的“浩然之气”,然后向下级发一发朝廷诏令,讲一些“一定要领会,一定要办好,一定要办实。”等等云里雾里的话。

至于怎样去领会,怎么才能办好?

具体的方法,读了半辈子之乎者也,却几乎没有社会实践的官员们,大多数是拿不出具体办法的。

那么实事得靠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吏员去办。

科举制推行以后,无论吏员把事办得多好,能力有多出色,他如果想像汉唐时代吏员般,去凭功绩能力升迁成官员,那是决不可能的。

州吏与县吏们,能力再出众,做事再勤奋,也是地位低贱。一日为吏,终身为吏,永远当不了官。

这样,因体制而让吏员们心理失衡,是必然的。

  • 正如“君之视臣如土芥,臣则视君如寇仇”。

一个人若因为体制而使心理失了平衡,再要让他为体制尽忠,那是决不可能的。

勤恳办事只为谋生,谋生当然要爱财,那就是或者欺瞒、或者勾连,想办法摆平上官,能捞就捞,能贪就贪。

这样,实际在维持着州府与县府运转的吏员们,成了附在大厦梁木上的蛀虫。

而通过“科举制”产生的县令与知府们,大多数成了寺庙里的泥菩萨,如同摆设。

“一网打尽天下英雄”的科举制,让那些若生于汉唐时期会效仿陈汤、班超等人物,本可投笔从戎、八千里外觅封侯的良家子们,人人放弃了能力锻炼,一头扎入了“为考试而苦读书”之中。

正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这样的好处就是:

体制内再也出不了如三国曹操、刘备、孙坚这样的人物了,因为滋生这种人物的土壤,被制度干净彻底的铲除了。

故而,王朝再无亡于内患之忧。

坏处在于:

州县再无强臣。一旦遇上大事,比如大乱、大战,一旦有敌大兵压境时。

如宋末与明末。

大多数科举出身的县官与州官,这些人平时一肚子锦绣文章与圣人之言,虽然身为一州一郡一县之长官,治下有民壮上万、或数十万计。但因为没有应变能力,也没本事把人力物力组织起来转化成战斗力。

而拥有实际组织能力的吏员们,因为长期受体制歧视,自然不会为体制效死。敌人来了,无非就是换身衣服,有奶便是娘,也是自然而然,怪不得谁。

所以,科举制选拔出来的州县官员们,如果遇上敌军压城,就只有三条路可走了。

(1)上吊自尽。

所谓:“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他以为,自己一死就能显忠心了,却害得治下民众沦为了敌兵屠刀下的待宰羔羊。

(2)弃城而逃。

(3)举城投敌。

要让他们选练民壮,编伍成军,率励士卒御敌保境,那是决不可能的。倒不是不肯做,实在是不知道如何去做。

官与吏的区别,明末,清军攻扬州与江阴二战,作了教科书式的说明。

(一)史可发守扬州。

明末,大学士史可法统帅江北四镇兵力守扬州。麾下有军民数十万,背靠南江,依江南之富庶、长江水运之便,军械物资支援源源不绝。

然而史可法面对麾下十几万互不统属的江北大军,一团糟的纷乱,无从下手,便干脆束手不管,每天只是读书写字以示“必死明志”,这就是科举精英们的组织能力。

于是清军兵临扬州城外十余日,一朝攻城,扬州一日陷落,明军或降或溃,数十万人成了清军刀下亡魂。

史可法气节可嘉,然而能力与功绩如何,不说也罢了。

(二)阎应元守江阴。

江阴典史阎应元,不入流之小吏也。清军攻江阴。阎应元组织发动起十万义民,抵御二十四万清军挟两百余门重炮围攻。

江阴义军与清军激战,连折清军“三王、十八将”,坚守孤城八十一天,毙敌七万余人。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明末历史上,从未有哪个明朝县官、巡抚与知府有这种本事。

而在科举制没有盛行的时代,却不是这样的。

从两汉、两晋南北朝、唐末五代,乱世之时,郡、县的刺史太守县令们,多有能整军练兵、备战御敌,跨州连境以自保的能力。

几个割据的军阀凭一州之力,就能御敌于境外。例如东汉末的公孙瓒与袁绍,不但能逼退鲜卑、打服乌桓,还能强迫彼等提供兵马为自己效力。

唐末,藩镇割据州郡自立,相互混战,已经崛起的契丹(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欲趁机夺幽云,结果与晋王李存勖两次大战,皆损兵折将,头破血流,在其有生之年,契丹骑兵再未南下。

古代史有这样一个规律,

就是汉唐末期的州郡,多有能以一州之力拒强敌。

而到了宋朝之后,每逢王朝之末,虽以举国之兵支持,却也守不住国门。

历代一旦遇上外敌入侵,州县必定一溃千里,最后,王朝皆亡于外患。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唯科举入仕”体制的本质,就是封建统治者们设计出来、专门用于阉割治下子民们的能力的。

科举制的副作用,历代君王没有一个傻的,都是门清的。

  • 如果天下郡县长吏,人人皆如东汉的孙坚一样,十七岁就胆敢单刀击群贼,那还了得?

科举制,就是为了消灭这种人物而生的。只是他打出了给天下寒门士子一个公平竟争机会的旗帜而已。

只要有利于统治,能把天下人变成驯服而温顺的奴才,便是可行的。

至于对外,有强敌上门时怎么办?

这种事,则当然不在考虑之中了。“宁赠外敌,不与家奴”就是了。

(0)

相关推荐

  • 唐朝官员选拔制度:没在地方当过官的,就没有资格到中央做官

    前言 人才自古以来都是国家的重中之重,作为我国历史上鼎盛的代表的唐代,自然极其重视官员的选拔,目的就是选择正真有用的人才来服务与社会来发展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方面面. 各个朝代选官制度都有 ...

  • ​隋文帝杨坚诞辰

    ​隋文帝杨坚诞辰 .txt 隋高祖文皇帝杨坚,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 杨坚鲜卑小字为那罗延(金刚不坏),鲜卑姓氏为普六茹 ...

  • 科举制的创立

    课题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识:科举制产生.完善及影响.2.能力: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 ...

  • 浅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科举始创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结束于清.科举历经1300多年,对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的诞生改变了寒门出身的学子无法步入仕途的宿命,&quo ...

  • 中国古代又叫“九州”,分别指的哪九个州?看看有你的家乡吗?

    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有很多文化习俗和过往一样保留了下来,但是也有很多随着历史的变迁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例如钱币,尽管每个时期的钱币大同小异,但总能在其中看到某个朝代的独有特点:例如服装,现在掀起的汉服 ...

  •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题你能中榜不?

    唐代宰相的学历情结 中国人重文凭,重学历,不是近几十年才有的,其实早已有之,至少隋唐时期就有例子. 有个叫薛元超的,唐高宗时期的中书令,也就是宰相.他颇具才干和才华.有一回唐高宗说:有了薛元超在中书机 ...

  • 中国古代的“九州”,分别指哪九个州?看看你的家乡叫什么州?

    我国古代时期的国土版图与现代的差别是很大的,在上古时期,中国也被称为"九州",但这九州并不等同于现今的全部国土."九州"一说起源于大禹治水时期,大禹把洪水频发的 ...

  • 中国古代科举称谓及知识

    中国古代科举称谓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 举主与门生:汉代士人通过察举和征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列侯.剌吏.郡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 ...

  • 别以为只有中国古代有科举,看看其他国家是怎么用考试选官员的

    科举,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特色".一直以来,大多人都误解,中国人对考试的热衷,是自科举以来,从古至今遗留下来的.因此转而十分羡慕国外,天真地想象,要是穿越回中国以外的古代,应该就不用 ...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历史影响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这种作法,也叫"开科取士". 在古代中国,奴隶社会时主要官职都是世袭的,进入封建社会逐渐采取选 ...

  • 中国古代的地名里,为什么大多都有个“州”字?

    在中国古代的地名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州"这一名词,在一些成语.俗语中也经常看见.如"大意失荆州",再如人们用"青州从事"这个词来形容美酒.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