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太极拳

南怀瑾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法要简介

姿势务准

五空

其次,学太极要五空,第一要心空,思想要空。初练时固然必须费神记忆,但练久后则熟能生巧,自然可以练来不假思索,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心空自然,体内生理机能就自然发动。再要手空,两手心空松,太极拳出手姿势,无论阴手阳手,要像挟一个皮球在手中一样,手指亦需在动,两手必须要空。其次要脚空,两脚心要空松,南方拳如前所说,是为了方便在船上作战,不像在北方平原的马上功夫。试把地球当作船,人在船上受摇动,必足跟与前掌之间拱起,足心空出,则足心的涌泉穴不受阻塞,气机自易流出。以上为五空的道理(两手两脚和心)。

  复次,学太极拳最重要在“神”,即道家说的“精”“气”“神”,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极为重要。一般练太极拳不得要领的人,多没有注意到“神”的重要。姿势准确后,双目应注视向手的前方,神就投射到了,无论为了强身或防卫退敌而练拳,如不炼好精、气、神,效果是不会显著的。太极拳每一神态都异常重要,姿势准确,气机配合,五空做到,精气神自然揉合,这样练去,必得益处。对于呼吸,任其自然,不必加以导引,导引则心不易空,且道家的真正导引,亦并非如此解说的。


处处太极

偶然看到时下一般年青人练太极拳,对于掤、捋、挤、按,任一动作,比如“掤”,看他们连“掤”的圆都未掤好,这是不对的。譬如这一姿势是太极,第二姿势进入时将手拉开,恰为一圆,既不扁亦不方,一路行去,要在在处处是圆,连绵不绝才是。

太极拳讲究“移步”,所谓举步轻如灵猫捕鼠,踏足重如泰山,阴阳虚实要分明,且步伐移时脚亦在动,而脚的姿势亦是太极,若欲配合《易经》之理,处处一太极,移形换步,都能自自然然地太极化了。

腰的运动

太极拳主要的重点,还有腰的运动,即注重身体下半截的生命力,道家讲任督两脉是人体的主要生命腺,尤以督脉为阳,自后脑脑下垂体区延伸,到下面颈项部位,开始分支散为二支经脉于脊椎两侧,至腰下尾闾又合而为一,至会阴复再分支,行于两足,下达足底。故练拳的人,久久练至两腿足筋越练越柔,则自然长寿。一般人年纪越老,因体内石灰质增加,胶质减少,经络萎缩,两腿愈来愈卷蜷缩,走路老态龙钟,连头颈都没有弹性,倦态毕露。

练拳的人,则锻炼筋骨,使之柔韧,隐伏有病痛的部位,亦可由麻木而渐知酸痛,而渐复正常。练拳打坐能知觉腰酸背痛,亦是好现象的开始,以后即恢复自然,萎缩的筋脉亦拉长,每拉长一分,即有年轻一岁左右之妙用,当然这是假说的数字。总之,这时的练拳静坐乃利用本身的潜在能量,使其发挥,而成为一种静定功夫充沛含藏之方法。

动中求静

太极拳系求静,非求动,更实际的说,是于动中求静。现在再作进一步说明,当人在静时,心内思想反而繁乱,此是大家所曾体认过的,一般人最怕寂寞,因为思想无所寄托,老年人最怕孤独,感到人生没有依恃的悲哀。但是对于学儒、学佛、学道的人而言,寂寞乃一种享受,故能甘于寂寞,乐于清静。这是对静坐已入高深境界的人而言,亦只有少数修养高深的人能达到的境界。

  而生理的本能——生命的力量,即在此清净寂寞中发动,老子说:“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这是一切静坐参禅的入静境界。然此静的境界,得来不易。武术是人体在运动,不过虽是外动而内心反易得静,以此求静境,也同样得到殊途同归的妙用,利用这个动静相应的道理而发明了武术。当人身体在劳动时,思绪反而不会紊乱,亦即有所寄托,若身体不活动,无所事事,呆然不动,则反比死还难受,要不胡思妄想,亦不可得,孔子有言:“小人闲居为不善。”足见人心理生理之本能,自然有其相互关联互动影响的作用。

太极拳之原理也是如此,打太极拳是在动,由动中的体力劳动,进而渐渐达到内心清净的境界。所以我经常以孟子的话来譬喻拳术的道理。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学拳的人,无论南宗北派,都在劳其筋骨;静坐、练功的人,亦是苦其心志;那些做英雄事业之人,则是空乏其身,三者殊途而同归。现在我们倘若能从劳其筋骨入门,自然也就可心志清净,近乎道矣!

总之,太极拳是“动中求静”,由静而达到静坐、内功所证到之境界,动静互相配合,则于身心的健康大有俾益,这是必然而无可否认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