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方验法 | 打嗝不止,这10个简便易行的方法值得一用

打嗝是生活中时常遇到的问题,中医学称为呃逆,西医学称为膈肌痉挛。小编收集了近年来《中国民间疗法》杂志所刊载的治疗方法,简单易行,适合日常应用。

01
喝水挤压法

弯腰喝温开水后抱膝蹲可急治打嗝。喝温开水时立正站直,再垂直弯腰90°后快速喝下含在嘴里的水,然后双手扶住双膝慢慢蹲下,用膝盖挤压胸部,可迅速消除打嗝。

胃底离膈肌较近,喝温开水能从内部温暖膈肌,同时弯腰、抱膝、下蹲等动作对膈肌具有按摩作用,从而达到缓解膈肌痉挛、止嗝的效果。适用于饮食过快、过饱,摄入过热或过冷的食物、饮料,饮酒引起的打嗝。喝温开水时谨防呛水,醉酒者及运动受限者禁用。(2020年第12期《急治打嗝验方》,作者:岳华,慕常松)

02
憋气饮水法

方法

准备一杯温开水,嘱患者先吸一口气,然后连续大口饮水,直到下一次正常换气,至少连饮五口水,憋气时间长的话,也可以多饮几口,视个人情况而定。对于小儿,可用饮料代替,对于较小的婴儿,妈妈的乳汁同样有效。

典型病例

邻家有一小儿,刚生下一个月时,隔门便常听其呃逆声,嘱其母立即让小儿连吮几口乳汁后,呃逆声即停。至今,小儿七岁,每当大笑时,常引起呃逆,即刻连喝5~6口水或饮料,呃逆即停。此法适用于各年龄段非病理性呃逆者,无任何不良反应,大家不妨一试。(节选自2002年第12期《治呃逆偏方》,作者:卜文红,卜秀芹)

03
按压膻中法

治疗方法

腔中穴位于两乳头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仰卧取穴。术者以拇指对准膻中穴,先轻后重,按压2~3min,呃逆即可止住。为巩固疗效,休息15min后再按压2~3min。

体会

膻指空腔,中指中央。本穴在两乳之间,正当胸前中部。为心之外围,代心布命,居于胸膜之中,故名膻中。膻中为任脉在胸部之腧穴,心包经经气聚集之处,乃心包络之募穴,又为气之会穴,是气(宗气)聚之处。故膻中穴是治疗心、肺、胸、乳部疾患及一切气病的重要腧穴,具有通畅气机、理气散滞、和胃止呃、调气催乳的作用。凡一切气机不调所致病证,如肺气不降、胃气上逆、肝气不舒、心气郁滞,皆可取而治之。临床常用于治疗肝气郁结、呃逆、呕吐、缺乳症等,有效率可达95%以上。(2004年第12期《按摩膻中穴治呃逆》,作者:李江萍,何义勇)

04
按压攒竹法

治疗方法及效果

患者背靠墙而坐或仰卧于床上,闭眼,医者立于患者对面或侧面,用双手拇指尖(以指代针)按压患者两侧攒竹穴(双眉内侧端凹陷处),然后由轻到重向后上方用力,持续按压1~3min,以患者自觉局部酸胀痛为度,同时让患者做吞咽动作,如仍呃逆可加用针刺法,效果明显。

典型病例

患者,男,68岁,2003年2月10日初诊。

主诉:呃逆不止半月余。

现病史:患者因脑血栓形成,左侧半身不遂,抢救治疗后继发呃逆,服中西药无效,现呃逆不止。

查体:精神不振,被动体位,左侧半身不遂,呃声连连,气不接续,舌淡脉细无力。用双手拇指指尖分别按压患者攒竹穴,由轻到重向后上方用力,持续2min后呃逆止;第二次复发再用上法治疗至今未复发。

体会

中医认为呃逆的病机关键在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治当和胃降逆,调畅气机,宽胸利膈。攒竹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属膀胱络肾,联系脑及体腔内其他脏腑,本穴所属之经,经巅顶入里联络脑。《针灸大成》记载此方治“癫邪”,即可治因风邪内动疾。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因此对于脑病引起的呃逆效果尤佳。中医学还认为肺居胸中主气,主宣发肃降,对维持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起着重要作用。膈位于胸、腹腔之间,胃气上逆引起膈肌痉挛,必然导致气机的升降失调,指压攒竹穴具有调节气机升降出入、降逆止呃功效,而攒竹穴具有散风镇痉、活络明目、利膈宽胸的作用。此法操作简单方便,经济实惠,临床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但据临床观察发现,若系单纯性呃逆,则预后较佳;若呃逆出现在急慢性疾病过程中,甚则某些重病久病后期,往往是胃气衰败的征兆,多属危象,临床应子警惕。(节选自2007年第9期《指压攒竹穴治疗呃逆》,作者:覃玉莲)

05
按压气户法

豫东民间有治疗呃逆的简便方法:点按锁骨中点下缘,即距人体前正中线大约4寸处。点按时患者取坐位、卧位均可,术者用两拇指端点按,力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次点按1min。

笔者认为该处是足阳明胃经的气户穴所在位置,因气户穴有理气宽胸、降逆止呃的作用,故治疗呃逆效果甚好。(节选自2017年第8期《民间推拿疗法治疗呃逆》,作者:许辉,史金玉,郭波波,通信作者:李濛濛)

06
针刺翳风法

取穴

翳风穴,位于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治疗方法

患者端坐位或仰卧位,取双侧穴,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用1.5寸毫针刺人穴中1寸左右,施以提插泻法、强刺激,行针时嘱患者均匀深呼吸,留针30min。通常应针而效。本方法治疗呃逆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节选自2016年第9期《针刺治疗呃逆验方》,作者:朱本阳,朱坤明,方磊)

07
耳穴压豆法

治疗方法

选穴耳中、贲门、食道、胃、十二指肠、神门。耳廓用75%的酒精脱脂后,将胶布剪成0.8cmX0.8cm见方,将王不留行放于胶布上,对准所选耳穴,贴压在敏感点上,并采取轻重适宜的手法进行揉压,使患者产生酸麻胀、痛、热等感觉,每日按压3~5次。如1次贴压未愈或需巩固治疗者,3日后同法在对侧耳穴贴压。

笔者应用本法治疗30例,28例1次治愈,另2例治疗1次症状缓解,3次而治愈。

典型病例

张某,男,70岁,肝癌晚期,入院时呃逆不断,尤其应用地塞米松后,呃逆加重,曾用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应用上法治疗后,呃逆马上停止,巩固治疗2次,未再复发。

体会

呃逆以肺胃之气,逆而上冲所致。笔者选耳中穴降逆、和胃、利膈,贲门穴利膈降逆,食道穴疏利食道,十二指肠穴、胃穴和胃降逆益脾;神门穴镇静安神,诸穴同用而奏效。(节选自2000年第1期《耳穴压豆治疗呃逆的体会》,作者:胡桂珍,梅晓明)

注:图中涂色区域为耳豆贴敷区域。

08
棉签按摩法

1. 棉签摩腭法

将消毒棉签软端放入口腔内,轻清按摩软、硬腭交界处约1min,呃逆即可止住。此法的机理是通过对腭的按摩,产生一种对抗刺激,沿着呃逆反射的输入途径,进而终止其传导,达到止呃的目的。

2. 棉签摩鼻法

取一根消毒棉签,软端放入鼻腔内轻轻按摩,使喷嚏自出,则呃逆自止。(2010年第7期《呃逆的处理方法》,作者:鲍新民,鲍亚静)

09
情志疗法

笔者有一次对一位卧床半月出现顽固性呃逆的病人施针,欲扎其背部膈俞穴,结果在为其撩开衣服的同时,手指不小心轻划过腋下皮肤(俗称痒痒肉处),病人不禁咯咯笑起来,笑完之后周围人发现其呃逆止住了,再喝点温水,更觉舒坦。究其原理,可能为喜则气散,使上逆之气散去,呃逆自然止住。此后遇到这样的呃逆病人,手里虽然拿着针具,但不急于施治。先轻松的交谈,在适当的时候说上一个笑话,引得病人哈哈一笑,呃逆即可止住。或者嘱其家人,趁病人不注意时,挠其痒肉处,都可收奇效。

但对于病重、昏迷患者出现呃逆则另当别论,并且在施以这种方法时,应注意观察当时的气氛环境、病人家属的情绪,以免弄巧成拙。(2005年第10期《笑法治呃逆》,作者:杜灵芝)

10
针刺急救法

患者,男,27岁。因饮酒过量,呕吐后遂呃逆不止,于1999年5月2日求治。

刻诊:患者仰卧于床,面呈虚弱之色,闭目懒言,虽呃逆不止而其气力渐衰。

病史(代述):1999年5月1日新婚,次日应约赴岳父母家。席间饮酒过量且呕吐,车载返家后遂呃逆不止。

诊断:大虚之候,回阳救逆。

治则:壮肾补胃,滋助冲脉下行之力。

取穴:内关、三阴交、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太溪等穴。内关双取泻法,强刺激不留针,其余诸穴双取,尽用补法,留针30min,行针5~6次。泻法为迎着经络循行方向斜向刺入,得气后(即出现经络传感)快速捻转,紧提慢插,出针时摇大其穴,开其门,利其路,稍按或不按其穴,用意为缓解膈肌痉挛,胃体收缩。补法为顺其经络循行方向斜向刺入,得气后慢提紧插,出针疾按其穴,勿使气出。其呃逆之势,随着屡屡行补,亦逐渐停止,直到出针时,患者呃逆已完全停止,出针后渐渐入睡而安。

按:患者饮酒失控,胃腑经激烈呕逆几乎排空,阵阵呕逆实为胃体排空后渐趋收缩,严重者极易产生“胃气告竭”之虚脱危象。患者虽年富力强,但趋于危殆 ,急需逆流挽舟,即回阳救逆。

该案中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络经穴,通阴维脉,主胸腹疾患。强刺激泻法不留针,其意前已述及。对此历代针灸贤哲皆有论述,金代窦默在《标幽赋》中谓“胸满腹痛刺内关”;灵龟八法歌诀中又有“内关行处治心疼”之语,其心疼又指心腹、膈肌不舒;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中有“胸中之疾内关担”;“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则出自针灸歌诀《百症赋》。余用强刺激泻法不留针,实乃为紧步先贤思想,发扬光大古典针灸学术。

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要穴,又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三经循行交会之处。脾者为后天之本,具有坤顺之德,交通四脏,掌握升降出入之钥,为回阳九针穴之一,与足阳明胃经相为表里,用之得当,疗效非凡。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是回阳九针穴之一,亦为土中之土穴。《内经》言“合治内腑”,又云“人无胃气则死”。患者阳明胃气濒临危始,用补回阳,自然入谱合拍。

上巨虚、下巨虚二穴,虽同属胃经,然一为手阳明大肠经下合穴,一为手太阳小肠经下合穴,三合穴尽补,有利于恢复患者胃肠下降功能,助其下行之力。另外,上巨虚、下巨虚二穴又为冲脉之下输。冲脉者,血气之宗,源于牌胃,其循行正经、腹内经别,会于气冲而下行,用补自能加强其向下冲行之力,抑制其上冲、呃逆连声之功能。

太溪为足少阴肾经原穴,为回阳九针穴之一亦为该经输穴,“脏病求其输”。太溪用补,滋壮肾之先天阳气,而生收引镇静、回阳救逆之功。

2016年5月初,一位年过古稀之男性患者,亦呃逆不止,诸医束手无策,用此针术,亦可手到病除。(节选自2017年第6期《呃逆不止治验》,作者:蒋传义,丁岚)

民间疗法以其简便易用、价廉高效的特点深受基层医生喜爱,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疗法渐臻失传。小编特地为大家找来了民间单方验法的合集,以及叶橘泉和庞国明两位老中医搜集的经效验方,一起来看看吧!
1.《民间单方验法新编》(点击封面下单)
单方验法大多散落于民间广大群众和各级医务人员手中,一般都具有药物组成简单、毒副作用小的特点,不但花钱少,而且还能就地取材,易学易用,且疗效显著,有些还能解决西药不能解决的问题,具有奇特之功效。收集整理和推广应用这些民间单验方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术,提高中医药临床诊疗水平,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叶橘泉实用经效民间单方》(点击封面下单)
本书是叶橘泉方证代表作之一,由《合理的民间单方》《实用经效单方》集结而成,包含了叶橘泉老中医收集整理的诸多验方。
叶橘泉(1896-1989),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一级教授。“方证药证”学说倡导者、实践者,杰出的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中药学家。叶橘泉先生是中国近现代中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祖籍为浙江省吴兴县(现湖州市)。他年青时随吴兴名医张克明学医,以后一边在家乡开业行医,一边参加上海恽铁樵中医函授学校的学习。1935年,39岁的叶橘泉先生受聘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任中医学讲师,同时在苏州挂牌行医。1949年以后,叶橘泉先生历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南京药学院副院长等职。叶橘泉先生一生著书颇丰,他先后编著出版了44册著作,并在各种医学杂志和报刊上发表了500多篇学术论文及相关文章。
3.《亲献民间验方与特色疗法》(点击封面下单)
本书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民间特色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研究分会主任委员庞国明教授牵头,搜集、整理数百位基层医师手中掌握的数百个古方、验方、单方、秘方等集结而成。书中疗法大多简、便、效、廉,颇有古书《串雅》之风,非常适合基层使用,同时也是中华中医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疗法渐臻失传,故此书应运而生,以收拾遗补缺、承前启后、利益后学之功。
本书共40余万字,分上下两篇,上篇按照内、妇、儿、皮肤、骨伤、外科及其他诸科之病,分为6章;下篇按照针刺、艾灸、手法、外治法、其他疗法,也分为6章。全书以病为纲,一病一方,后附案例,层次分明,知识结构合理,查阅方便,可作为广大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