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封于吴,子孙以国为姓”吴氏源流及溪南上岱美吴姓世系考
吴太伯,又称泰伯, 吴国第一代君主, 东吴文化的宗祖。 姬姓,父亲为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兄弟三人,排行老大;两个弟弟仲雍和 季历。父亲传位于 季历及其子姬昌,太伯和 仲雍避让,迁居江苏,建国勾吴。
吴为泰伯封地。泰伯即周文王之大伯父。《通志氏族略》记载:“泰伯封于吴,子孙以国为姓。”吴姓始祖是泰伯,源出姬姓。太王有子三:长曰泰伯,次曰仲雍,三曰季历。季历子昌,聪明过人。太王喜欲禅位季历以及昌。泰伯知之乃偕仲雍奔於荆蛮(即今之江苏省),居今江苏省无锡县梅里东南三十里处,这里古故称泰伯城。据史载:自泰伯至寿梦,俱居梅里。吴,旧称吴郡吴县、吴都、姑苏城等,泰伯隐身礼让,盛德可风。孔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壶嗣旧谱(戊子本)载有《泰伯公遗训》诗一首
不膺王爵命加封,跋涉云山几万重
来到江南为世祖,后日千载仰高风
当时江南还很落后,泰伯和仲雍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而逐渐发展成吴国。后来姬昌的儿子建立周朝,便把无锡这个地方封给泰伯、仲雍和他们的后裔。传至十九世孙寿梦时,才开始称王(见《澄海百家姓》。寿梦在《高堂统谱》是十八世孙。),寿梦有子四:诸樊、余祭、夷昧、季札。四子中唯札最贤。寿梦欲立之,札辞不受。乃封于延陵(即今常州市),故称延陵季子。挂剑墓树(载《高堂统谱》),事见《史记·吴世家》。季札聘晋,北过徐国,徐君爱札之剑而不敢言。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剑而不敢言。札心知之,为使上国,耒献。及返过徐,徐君已死,乃解其宝剑,挂之徐余君墓树而去。世以为信义而传为千古美谈,称为春秋之贤者!太史公(即司马迁)曰
“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智清浊。鸣呼!何其宏览博物君子也。”
春秋后期,吴国逐渐强大,称霸中原,是为春秋五霸之一。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为相,孙武为将,一度攻破楚国。传至廿一世夫差为君,只因忠奸失察,任用小人,遂为奸忤误国失政(周元王二年,即公元前475,参见《辞海》)。夫差失国,子孙以国为氏,而皆宗季子,故吴氏称延陵世家(转引自北京图书馆收藏的《吴氏宗谱·叙宗》)。此即吴氏之缘起者。今凡国中吴族,均为春秋吴国王室之类后也。吴氏自周初肇姓,随之世易时移,子孙蕃盛,支系纷繁。于今族人遍布国中,且派衍外邦。吴姓现在是中国人数最多的十大姓氏之一,是为中华民族之一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盛族。
吴姓入闽始于唐末(公元907年之前),时有河南光州(淮河以南)固始县吴仁禄、吴祭兄弟六人随王审知入闽。仁禄居温陵(福建泉州别称),祭居莆田。吴祭派下称祭为开闽始祖,温陵派下也称仁禄为开闽始祖(见《灵水吴氏族谱》《延陵吴氏统谱》)。其实两支皆出脉。至宋末元初,避乱入潮,散居饶平、澄海、海丰、惠来等地。
在澄海本姓聚居之隆都前沟、东沟、云路头等村,则是祭公派下十六世裔孙名尚质,吴氏原居漳州城南马口,后移居诏安县梅州。宋乾道年间(1165-1173),尚质曾任秀州(宋时称嘉兴府)司理参军(亦称司李,掌狱讼),与陈景肃等称七贤(还有徽国朱文公、知兴化军翁琼州、秀州司理参军吴梅月、太学生郑克刚、太学生薛宗汴、太学生杨国光、永福令杨尹叙。摘自《梅州族谱》),为梅州吴氏之祖。生五子,长奋龙、次应龙、三兴龙、四见龙、五乘龙。至宋末元初,二房应龙派下裔孙,有一支派至澄海定居。故有“五龙三下广”和“五龙三下潮,有水好创乡”之说,至今已传三十代以上(摘自《澄海百家姓》)。
据传吴姓入潮时分住饶平高堂乡,澄海县之隆都、揭阳县之曲溪、炮台等地开派。始祖为粤川公,公讳益,生于福建诏安梅州,墓地穴名“金交椅”。粤川公为丁卯解元进士,曾任柳州府正堂。有子五:长子居隆都沟墘,次子居前沟,三子居东沟,四子居堤仔尾,五子居云路头。故前沟大宗对联才有
后迁居于潮州府饶平县前沟乡(隆都前沟乡系属饶平县管辖),公生于宋理宗,终于宋度宗(即赵禥),墓葬澄海溪南董坑慈孝山“系出梅州新阀阅;宦传柳府旧家声。”和大宗大门左右两侧上有“派分渤海、泽衍柳州”之句。
又据莲阳下社西吴记载,其始祖肇基公,系粤川公六世孙。六世祖生二子,长潜笃公,次肇基公。肇基公生有五子:长房移居澄海之冠山开派,余四子仍住前沟。溪南上岱美乡吴氏则是肇基公派下裔孙元俊公至此。
(本文根据上岱美吴氏后人提供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