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济青执掌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两学府
□许志杰
在礼仪之邦齐鲁大地,曾经有两所著名大学并立,就是创办于1864年的齐鲁大学和1901年设立的山东大学。1917年始两校同处省城济南,后自1930年山东大学青岛重启,形成一东一西,分城办学,各彰特色,辉耀齐鲁。出任两所大学校长之人更是了得,状元王寿彭以及杨振声、赵太侔、华岗先后在上世纪二十到五十年代初任职山大校长,同期的齐大则有孔祥熙、朱经农、刘铭传、吴克明等出任校长之职。他们治校有方,促进学校各方面蓬勃发展,是为山东乃至全国作出很大贡献的教育家。
如此名重声显的大学校长,非社会、教育界名流难以胜任。有一位特殊之才,却一连担任齐大和山大两所大学的代理校长,他的名字叫林济青,1932年8月至1934年8月任齐鲁大学代理校长,1936年7月到1938年6月任山东大学代理校长。这两段时间正是齐大和山大困难重重,办学治校遇到前所未有艰险阻力的困难时期。林济青以其不凡卓识与魄力,为两校谋生计,其行其为,虽有争议,功绩不可磨灭。
林济青
林济青,祖籍山东莱阳,随母姓,1886年生于济南,其家族无论与齐大还是山大都渊源深厚,其外祖父林青山曾为齐大前身登州文会馆服务,后带全家到济南工作。其兄衣振青1884年生于莱阳,在济南读完小学之后先入登州文会馆后进青州神学院学习,1915年赴美留学,入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宗教学,回国后任齐大教授、,董事会董事,校务委员会和校友会主席。1906年林济青毕业于齐大文理学院前身潍县广文学堂,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士,回国就职陕西高等学堂做英文教习,两年后再度赴美研读,获得矿业工程学硕士,回齐大讲授矿业工程地质学和经济学两门主课。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创设,林济青受邀担任校务主任,两年后再回齐大,并于1930年春出任文理分设之后的文、理两个学院的院长,依旧统称文理学院。
林济青上任文、理学院院长之时,齐大正处在国民政府教育部“立案”(注册)关键期,各种矛盾交织,教职员工以及学生都在闹学潮,致使文理学院和齐鲁医院在1930年春季短暂关闭。校长李天禄也被迫辞职。但是,学潮和文理学院的短暂关闭并未影响林济青对所辖学院学科,尤其是教职员工的配备,著名教授、学科带头人的引进成就显著。此时文理学院共设社会经济学系、国文系、化学系、外文系、天算系、教育学系、历史社会学系、哲学系、物理系、生物学系以及国学研究所等,林济青为各系院所大力招揽人才,在短期内得到长足发展。
1931年3月在经过了近一年半校长空缺之后,国民政府实业部部长孔祥熙在出任校董事会主席之职后,同意兼任齐大非常驻校长,以校长的名义不到学校而亲政。三个月后,孔祥熙推荐国民政府教育部常务副部长朱经农接替校长职务。但是,只过了一年,朱经农被教育部派往湖南省担任教育厅长,继续担任齐大校长,林济青被委任为代理校长,主持学校事务。翌年,朱经农因无法返回,辞去齐大校长,林济青继续代理校长。直到1934年6月由于校董事会国外董事的反对,林济青一直无法“转正”,工作受制,遂提出辞去代理校长。鉴于林济青代理校长时的出色成就,8月15日校董事会开会表决正式选举林济青为齐大校长。此时学校正处于暑假期,开学后林济青发现来自欧美的学校实权派校教务长等人对其任职很是抵触,各方面工作受到极大限制,于当年10月正式向校董事会辞职,只保留文理学院院长职务。齐大再次进入一年的校长空白期,直至1935年刘世传被聘为校长。这年林济青又辞去文理学院院长,专任山东省政府委员,基本脱离齐鲁大学。
1936年地处青岛的山东大学学潮涌起,校长赵太侔在各种压力之下被迫辞职,作为山东省政府委员的林济青临危受命,受教育部委派代理山东大学校长,处置校务,恢复校园秩序。8月,林济青乘车赴青,开始自己的山东省内第二所高等学府的代理校长生涯。
衣振青
比起齐鲁大学的矛盾重重,纠葛不断,抗战爆发前夜的山东大学也是各种关系交错复杂,教职员工心思涣散、挣扎在情绪撕裂,校内校外对立一触即发的崩溃边缘。校长赵太侔被迫辞职,经过杨振声、赵太侔苦心经营四年的山东大学精英团队溃散,大量可用之才、可塑之人纷纷辞职或干脆不辞而别。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山东大学虽头顶“国立”二字,其办学经费多数出自山东省政府,在很多校务管理中省政府起了主导性作用,这也引起校、省两方在很多问题上的争执与意见的不统一,一度出现山大教授上书国民政府要求由教育部主导管理学校的事件,双方矛盾十分激烈。加之林济青入职山大时仍担任山东省政府委员,被山大教授认为是省政府接管了学校。林济青毕业于齐鲁大学,还担任过齐大两年的代理校长,省内两所高校不免有一争高下之较劲,致使林济青尚未到校,山大校园就有一股抵制林的暗流涌动。这样的情势之下,林济青作为代理校长管理山大有多难可想而知。
林济青在山大的实际治校时间不过一年,但也做了一些有益于学校发展的事,尤其利用自己广博的人脉,邀请社会各界名流担任学校各种专职、兼职,或临时聘任为某种职务。如1937年5月曾邀请傅斯年担任山东大学毕业考试委员会委员,虽傅斯年因公务繁忙未能到任,但还是说明林济青的治校工作尚属勤勉和到位。有傅斯年致林济青信函为证:
济青先生大鉴:接奉惠书,承聘为贵校二十五年度毕业考试委员会委员,感幸何似!惟弟于日内将有四川之行,需时月余,方能回京,无法分身参与贵校此项考试盛举。有违雅意,无任歉仄,尚希鉴原,是幸!专此奉复,敬颂教安!
弟傅——敬启 五月十日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快速南下,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对日战争的时间问题上出现误判,认为战事会很快过去,要求各大学包括中学原地待命。当战事到了无法控制的时候,又仓促下令要求各校向西南、西北方向撤离。同省的齐鲁大学仍于9月1日结束暑假开门迎新,学生却只有297名到校,不及上年的一半,山大报到的学生不足百人。10月日军攻入山东境内,德县(今德州市)失守,齐大停课,随后接到了教育部令其西迁的命令。与此同时,地处青岛的山东大学接到教育部迁校西安办学的决定。此间还传出另外一种声音,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对山大迁出山东持反对意见,认为“山大系山东多个专科学校合并的,文物、图书、仪器,均为山东资产”,建议山大迁至鲁西南的单县。
在这种情形之下,林济青请示教育部,表明山大师生的态度。10月7日,教育部密电林济青:“藉悉该校有迁单县意,该地交通不便,势难切实开课,该校仪器设备尚佳,须迅为安全措置。部中考虑,以暂迁西安上课为宜。”10月12日,林济青再向教育部请示西迁的具体实施方案。同一天教育部复电林济青:“课务可照韩主席意暂停。须即将重要仪器、图书前往西安。倘因搁延而致损失,责任殊重”。
林济青青岛故居
山东大学因地理偏远,路途险阻,迟滞于后,实属无奈,又有教育部与山东省政府意见相左,林济青作为代理校长上下、左右为难,绝非某人故意而处置。动迁西安过程中,又因战事不得不改变前行路线,沿长江到安庆,又到万县。但教育部还是于1938年2月23日,依据行政院训令自3月15日“将国立山东大学暂行停办”,学生并入中央大学,教职员工部分进入中央临时编译馆,直到1946年恢复办学。1938年6月,教育部免除林济青代理山东大学校长职务。
山东大学遭国民政府暂时停办,是抗战时期全国唯一一所被如此处置的国立大学,留下诸多遗憾,引起师生不满,至今仍被认作是山东大学历史上至为悲痛的时刻,是当局人为造成的无法被接受的历史悲剧。1940年6月,教育部派员检视山大校产保管处,认为山大校产在内迁过程中遭受很大损失,但是“运抵万县者,为数尚属不少”,这样“便利他校教学实验及研究之功绩,亦未可泯灭。”评价公允,也是对林济青代理校长的基本肯定。据相关部门战后统计,抗战期间内迁的18所国立大学,财产损失总计2249万余元,国立山东大学财产损失达361万多元,占比较高,消耗巨大。林济青后任国民政府经济部职员,江西省矿业处处长等职。1960年,林济青病逝,终年74岁。